“陛下,有些事看来真的非做不可了,不知陛下对此,可还有何疑虑?”
君无忧见嬴守也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拱手低声道。
“为何要说非做不可?”
嬴守有些好笑的看着君无忧,他很喜欢君无忧,因为君无忧太了解自己了,可以说,整个天下,就这君无忧,堪称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似乎自己想什么他都知道。关键是他知道也就罢了,他并不会以此感到自傲,更不会对自己劝解什么的。
总之,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他就会给自己一个足够的答案,一个满意的结果。
如此次他出使大秦,就如他之前所说那般,这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陛下,有些人藏着掖着可不好。若陛下继续留在这里,这山中的猴子,可不敢称王称霸,所以,陛下非走不可了!”
君无忧心思机敏,一听就知道皇帝是在套自己的话,当即笑着回答道。
对于很多犯忌讳的事别人不敢做,他敢做,很多犯忌讳的话,别人不敢说,但他敢说,这就是他君无忧。
就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商人,一个唯利是图的名利之徒,他在乎的就是名利二字。
他很清楚,一个人做生意,不管你能耐有多大,不管你有多厉害,但有时候,你想要得到更大的利益,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你就必须给对方一个可以拿捏你的把柄。
说这是一种错觉也好,一种诱饵也罢,别人若是控制不住你,又岂敢把大事交给你去做?一旦有朝一日,掌控不住,那可就不是心腹,而是大患了。
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嬴守面前,从没有任何忌讳。他做出的任何忌讳之事,说出的任何忌讳之言。
最终都会成为他交给嬴守的筹码,而这份筹码,换来的只能是他更大的施展空间。
“嗯,好一个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的戏码。可若朕知道这猴子是谁,是否还非做不可?”
嬴守笑道。
“嗯,如此说来,陛下更是非做不可了。毕竟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处。”
“这猴子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能否认他的用处,有些规矩,该触碰一下了,陛下觉得是否是这个道理?”
君无忧闻言,心中一惊,他可不觉得皇帝是在和自己开玩笑,既然他这般说,那十之八九,应该是知道这猴子是谁了。
可知道是一回事,立刻动手又是一回事,当即,他笑着提醒道。
毕竟世间万物,有阴有阳,有黑有白。不经历白天的幸苦,怎知黑夜的宁静舒适?不经历夜间的黑暗,谁又能渴望白天的阳光?
无论这猴子是谁,只要他还存在着威胁,那他就一定还存在着利用价值。
而此刻,皇帝要做的事,就是把这天下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全部利用起来。
这一步,看似专门为皇帝挖下的坑,但实际上,这个坑一直以来都是他君无忧一步步挖掘出来的。
而这里面可以利用的东西,就是君无忧放在坑中的诱饵,又或者说,这是献给皇帝的最佳礼物。
当然,这份礼物,那得靠实力去拿,而他也相信,皇帝有这个实力。
当然,东胡和匈奴也不傻,他们并不可能看不出君无忧的心思,明着为大秦皇帝挖坑,实际上却在为大秦皇帝铺垫一切。
可是他们同样没有办法拒绝,看似这个坑是他们在掌握,实际上,他们早已经进入了坑中。
这个坑里面,有大秦皇帝可以利用的一切,也有他们可以抓住是机遇,至于最后,谁住沉浮,就得看谁的拳头更应,谁的底蕴更强了。
东胡和匈奴的底蕴乃是天门,而大秦,皇帝就是底蕴。
大秦是皇帝的大秦,可东胡和匈奴,不过就是天门的奴才,这天门到底会不会为了东胡与匈奴,最终彻底出手,与大秦皇帝决一死战,那可是一个未知之数。
所以说,在君无忧心中,最后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嬴守,只能是大秦。
而他,本身就是中原人,不可能选择和胡人站队,更不可能选择和必输无疑的胡人站队,那不是一个生意人该做的事,而是蠢货才能做出的事。
“好,朕认同你的道理。既然如此,你即可回报东胡王廷,告诉东胡汗王,朕一个月之后出发,前往东胡王廷。”
“既然棋盘你都给朕端上来了,而东胡和匈奴这两颗棋子还这般不知死活,那朕就与他们的主子对弈一局吧。”
“这一局,朕必须弄明白这天门的心思,更要让这天门知道,这是谁的天下!”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嬴守也不在废话,忽地起身,大手一挥,直接下令道。
“诺!”
“既然陛下已经做出决定,这一局,就让草民侍奉陛下走完吧!”
君无忧连忙磕头,朗声说道。
当日下午,一卷檄文开始传遍天下。
“大秦与东胡比斗,铩羽而归,皇帝应约,赶赴东胡王廷,亲自面见东胡汗王,签署同盟协议,至此,大秦与东胡乃兄弟同盟之国,一家之邦,大秦东胡,不分彼此!”
这个檄文,最先在咸阳城传开,至于其他地方,还在派发。
而咸阳,早已经汇集天下近半士子大才,在听闻这个消息的瞬间,整个咸阳,包括咸阳外的稷下学宫,都在第一时间炸开了锅。
这整个消息,就如同五雷轰顶一般,一时间,炸的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毕竟当日君无忧在朝堂上咄咄相逼,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大秦皇帝最后还不得不顺应君无忧的邀约,来这一场比斗。
这场比斗,在皇帝看来随了他的心愿,但在其他人看来,那就是丢人的开始。
后面如果全赢了还好,如果赢不了,那就是耻辱之上再加耻辱。
所以,对于这样的耻辱之事,满朝文武皆没有外传。除了满朝文武之外,也就那少数几个人,例如荀子大师,白翁道人等知道,而其他人,根本连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过。
正是因为没有得到哪怕一点点的风声,这突然间面对这样的结果,当真是如同天雷轰顶,打得每个人一时间都有些措手不及。
(本章完)
君无忧见嬴守也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拱手低声道。
“为何要说非做不可?”
嬴守有些好笑的看着君无忧,他很喜欢君无忧,因为君无忧太了解自己了,可以说,整个天下,就这君无忧,堪称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似乎自己想什么他都知道。关键是他知道也就罢了,他并不会以此感到自傲,更不会对自己劝解什么的。
总之,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他就会给自己一个足够的答案,一个满意的结果。
如此次他出使大秦,就如他之前所说那般,这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陛下,有些人藏着掖着可不好。若陛下继续留在这里,这山中的猴子,可不敢称王称霸,所以,陛下非走不可了!”
君无忧心思机敏,一听就知道皇帝是在套自己的话,当即笑着回答道。
对于很多犯忌讳的事别人不敢做,他敢做,很多犯忌讳的话,别人不敢说,但他敢说,这就是他君无忧。
就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商人,一个唯利是图的名利之徒,他在乎的就是名利二字。
他很清楚,一个人做生意,不管你能耐有多大,不管你有多厉害,但有时候,你想要得到更大的利益,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你就必须给对方一个可以拿捏你的把柄。
说这是一种错觉也好,一种诱饵也罢,别人若是控制不住你,又岂敢把大事交给你去做?一旦有朝一日,掌控不住,那可就不是心腹,而是大患了。
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嬴守面前,从没有任何忌讳。他做出的任何忌讳之事,说出的任何忌讳之言。
最终都会成为他交给嬴守的筹码,而这份筹码,换来的只能是他更大的施展空间。
“嗯,好一个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的戏码。可若朕知道这猴子是谁,是否还非做不可?”
嬴守笑道。
“嗯,如此说来,陛下更是非做不可了。毕竟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处。”
“这猴子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能否认他的用处,有些规矩,该触碰一下了,陛下觉得是否是这个道理?”
君无忧闻言,心中一惊,他可不觉得皇帝是在和自己开玩笑,既然他这般说,那十之八九,应该是知道这猴子是谁了。
可知道是一回事,立刻动手又是一回事,当即,他笑着提醒道。
毕竟世间万物,有阴有阳,有黑有白。不经历白天的幸苦,怎知黑夜的宁静舒适?不经历夜间的黑暗,谁又能渴望白天的阳光?
无论这猴子是谁,只要他还存在着威胁,那他就一定还存在着利用价值。
而此刻,皇帝要做的事,就是把这天下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全部利用起来。
这一步,看似专门为皇帝挖下的坑,但实际上,这个坑一直以来都是他君无忧一步步挖掘出来的。
而这里面可以利用的东西,就是君无忧放在坑中的诱饵,又或者说,这是献给皇帝的最佳礼物。
当然,这份礼物,那得靠实力去拿,而他也相信,皇帝有这个实力。
当然,东胡和匈奴也不傻,他们并不可能看不出君无忧的心思,明着为大秦皇帝挖坑,实际上却在为大秦皇帝铺垫一切。
可是他们同样没有办法拒绝,看似这个坑是他们在掌握,实际上,他们早已经进入了坑中。
这个坑里面,有大秦皇帝可以利用的一切,也有他们可以抓住是机遇,至于最后,谁住沉浮,就得看谁的拳头更应,谁的底蕴更强了。
东胡和匈奴的底蕴乃是天门,而大秦,皇帝就是底蕴。
大秦是皇帝的大秦,可东胡和匈奴,不过就是天门的奴才,这天门到底会不会为了东胡与匈奴,最终彻底出手,与大秦皇帝决一死战,那可是一个未知之数。
所以说,在君无忧心中,最后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嬴守,只能是大秦。
而他,本身就是中原人,不可能选择和胡人站队,更不可能选择和必输无疑的胡人站队,那不是一个生意人该做的事,而是蠢货才能做出的事。
“好,朕认同你的道理。既然如此,你即可回报东胡王廷,告诉东胡汗王,朕一个月之后出发,前往东胡王廷。”
“既然棋盘你都给朕端上来了,而东胡和匈奴这两颗棋子还这般不知死活,那朕就与他们的主子对弈一局吧。”
“这一局,朕必须弄明白这天门的心思,更要让这天门知道,这是谁的天下!”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嬴守也不在废话,忽地起身,大手一挥,直接下令道。
“诺!”
“既然陛下已经做出决定,这一局,就让草民侍奉陛下走完吧!”
君无忧连忙磕头,朗声说道。
当日下午,一卷檄文开始传遍天下。
“大秦与东胡比斗,铩羽而归,皇帝应约,赶赴东胡王廷,亲自面见东胡汗王,签署同盟协议,至此,大秦与东胡乃兄弟同盟之国,一家之邦,大秦东胡,不分彼此!”
这个檄文,最先在咸阳城传开,至于其他地方,还在派发。
而咸阳,早已经汇集天下近半士子大才,在听闻这个消息的瞬间,整个咸阳,包括咸阳外的稷下学宫,都在第一时间炸开了锅。
这整个消息,就如同五雷轰顶一般,一时间,炸的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毕竟当日君无忧在朝堂上咄咄相逼,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大秦皇帝最后还不得不顺应君无忧的邀约,来这一场比斗。
这场比斗,在皇帝看来随了他的心愿,但在其他人看来,那就是丢人的开始。
后面如果全赢了还好,如果赢不了,那就是耻辱之上再加耻辱。
所以,对于这样的耻辱之事,满朝文武皆没有外传。除了满朝文武之外,也就那少数几个人,例如荀子大师,白翁道人等知道,而其他人,根本连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过。
正是因为没有得到哪怕一点点的风声,这突然间面对这样的结果,当真是如同天雷轰顶,打得每个人一时间都有些措手不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