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页
太子听说是先生所言,顿时放了心,皇上从不会驳斥先生的主意。
皇上册封太子的诏书下来,太子果然入主东宫,从那以后,更未将赵王放在了眼里,自己是天定之选,他就算再才学过人,以后还是照样得对自己三跪九拜。
皇上让太子帮着赵王协理春闱,王相曾细细叮嘱了他无数次,切莫去结交文人,更不要去参加那些文会,只管放手让赵王出头。
太子一直听王相的话,自己连完整的策论都写不出来,也知趣不前去丢脸,从不参加那些诗会文会。
赵王却经常与各地来的考生们,相邀着今日这里斗文,明日那里作诗,渐渐的,赵王在士子文人中的呼声越来越高。
太子暗自生闷气,脑子里百年难遇的灵机一动,贡院年久失修,京城又春寒料峭,考生们要在里面关上九天,小小的号房四处透风,以前常常有考生考到一半时,身子受不住被抬了出来。
要是他将贡院修葺一翻,让考生们不再风吹雨淋,岂不是一桩大功德,就算赵王写再多的文章,吟再多的诗也比不上。
太子此人优柔寡断,也不敢自作主张,先是与王相商议过,王相倒很欣慰,连连夸赞他,总算是脑子开了窍,能主动找一些事做。
王相与太子递了折子上去,皇帝也君心大悦,大笔一挥准了此事,下令户部挤出银子来,先紧着修葺贡院的银两。
户部还拖欠着北疆的粮草,魏王派来的人天天守在户部,户部尚书被烦得头发都白了几根,却仍然一毛不拔,魏王连根草都没有要到。
皇帝亲自下令,户部尚书当然不敢不从,太子呈上条子要多少银子,他眼都不眨如数足银支出。
孟伯年管着发放银子的差使,每次太子的人前来领银子时,都会又客气又热情,亲自迎出门去,又亲自将人送出门,还高声夸赞太子此次做了大好事,真正念着读书人,是为大梁积德积福。
孟伯年嗓门大,每次太子的人一来,整个户部衙门都能听见,魏王的人守在户部,简直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将户部尚书的胡子都扒光。
他不敢明目张胆的骂,拐着弯在户部阴阳怪气指桑骂槐,差点没将户部尚书的祖宗八代都拉出来骂一遍。
赵王见机不对,与长史师爷们关起门来一商量,也不再去吟诗作对了,去自己的母妃张贤妃面前哭了一场。
张贤妃生得娇媚动人娇小玲珑,一管嗓音犹如莺啼,虽然已是半老徐娘,却风韵犹存。
皇帝就算是后宫又进了无数的新鲜美人,却仍时不时去她宫里过夜。
张贤妃又在皇帝面前嘤嘤啼哭,又极尽温存小意,皇帝离开时神清气爽,次日将赵王传来,先是训斥他不务正业,又责令他去帮着太子修葺贡院。
赵王心眼极小,心里埋怨皇帝偏心,自己明明才情过人,哪里比不上太子那个草包,自己在礼部当差当得好好的,却偏偏指了他来帮扶自己。
我呸,我需要他来帮我么?他不学无术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不敢去文会上露馅,却寻了修葺贡院的事来博得贤名。
贡院几百年来就是那样破破烂烂,哪里用得着修?草包不过是为了捞银子,谁没听见户部里的热闹,他的人天天上门去领银子,什么为了读书人着想,你骗鬼呢!
赵王心里憋着气领了差使,也派了自己的人去修葺贡院,拿着条子去户部领银子,户部尚书也不厚此薄彼,痛快的付了银子,魏王的人在户部骂得也更为厉害了。
太子见机不对,又急忙去王相跟前讨主意,王相却老神在在,让他不用理会赵王,只管埋头做自己的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赵王这是有样学样,抢着要与他争功劳。
一个是君,一个是臣,自古臣与君争功的,哪有几个有好下场?
太子放心回了东宫,将徐侯爷召来,让他多费些心思,务必要将贡院修得完美无缺。
徐侯爷作为太子的亲舅舅,当仁不让领到了这个肥差,王相也没有阻拦,不过是修几间木房子,徐侯爷也是行军打过仗之人,能惹出什么大祸来?
这次王相却错得离谱,成大事者可以不拘小节,他习惯了掌控大局,却忽略了那些细枝末节。
徐侯爷将此事交给了他小妾的舅舅贾员外,在瀛州被国师揍过之后,贾员外一家就吓破了胆,觉着瀛州天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在自己外甥女身边比较放心,当即连夜举家来到了京城投靠她。
在贡院监工的,便是先前被揍的胖少年,他贴身大丫鬟的哥哥跟着妹妹水涨船高,当了个小首领,在现场吆五喝六很是神气。
大丫鬟的哥哥嗜酒如命,每日都躲在一旁喝酒烤火,哪里真正是做事之人?他倒找到了个同好,赵王手下的人也有一个爱酒,两人以酒会友,忘记了互为敌对阵营,成日聚在一起喝得痛快至极。
这天两人又照常聚在一起喝酒取暖,喝多之后沉沉睡了过去,不知是谁动了一下,酒坛倾倒,砸翻了炭盆,火苗一下腾起来。
两人从睡梦中被惊醒,手忙脚乱要灭火,却不小心碰翻了油漆桶,霎时火舌蔓延,噼里啪啦熊熊燃烧,闻讯赶来的火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堪堪保住了一半贡院。
皇帝又气又急,王相也头大如斗,苏相作壁上观,老神仙倒是没有将自己摘出去,算了算离春闱还有一些时日,果断让工部领头,寻来城里修葺房屋的老练匠人,赶着将贡院的号房修了出来。
--
皇上册封太子的诏书下来,太子果然入主东宫,从那以后,更未将赵王放在了眼里,自己是天定之选,他就算再才学过人,以后还是照样得对自己三跪九拜。
皇上让太子帮着赵王协理春闱,王相曾细细叮嘱了他无数次,切莫去结交文人,更不要去参加那些文会,只管放手让赵王出头。
太子一直听王相的话,自己连完整的策论都写不出来,也知趣不前去丢脸,从不参加那些诗会文会。
赵王却经常与各地来的考生们,相邀着今日这里斗文,明日那里作诗,渐渐的,赵王在士子文人中的呼声越来越高。
太子暗自生闷气,脑子里百年难遇的灵机一动,贡院年久失修,京城又春寒料峭,考生们要在里面关上九天,小小的号房四处透风,以前常常有考生考到一半时,身子受不住被抬了出来。
要是他将贡院修葺一翻,让考生们不再风吹雨淋,岂不是一桩大功德,就算赵王写再多的文章,吟再多的诗也比不上。
太子此人优柔寡断,也不敢自作主张,先是与王相商议过,王相倒很欣慰,连连夸赞他,总算是脑子开了窍,能主动找一些事做。
王相与太子递了折子上去,皇帝也君心大悦,大笔一挥准了此事,下令户部挤出银子来,先紧着修葺贡院的银两。
户部还拖欠着北疆的粮草,魏王派来的人天天守在户部,户部尚书被烦得头发都白了几根,却仍然一毛不拔,魏王连根草都没有要到。
皇帝亲自下令,户部尚书当然不敢不从,太子呈上条子要多少银子,他眼都不眨如数足银支出。
孟伯年管着发放银子的差使,每次太子的人前来领银子时,都会又客气又热情,亲自迎出门去,又亲自将人送出门,还高声夸赞太子此次做了大好事,真正念着读书人,是为大梁积德积福。
孟伯年嗓门大,每次太子的人一来,整个户部衙门都能听见,魏王的人守在户部,简直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将户部尚书的胡子都扒光。
他不敢明目张胆的骂,拐着弯在户部阴阳怪气指桑骂槐,差点没将户部尚书的祖宗八代都拉出来骂一遍。
赵王见机不对,与长史师爷们关起门来一商量,也不再去吟诗作对了,去自己的母妃张贤妃面前哭了一场。
张贤妃生得娇媚动人娇小玲珑,一管嗓音犹如莺啼,虽然已是半老徐娘,却风韵犹存。
皇帝就算是后宫又进了无数的新鲜美人,却仍时不时去她宫里过夜。
张贤妃又在皇帝面前嘤嘤啼哭,又极尽温存小意,皇帝离开时神清气爽,次日将赵王传来,先是训斥他不务正业,又责令他去帮着太子修葺贡院。
赵王心眼极小,心里埋怨皇帝偏心,自己明明才情过人,哪里比不上太子那个草包,自己在礼部当差当得好好的,却偏偏指了他来帮扶自己。
我呸,我需要他来帮我么?他不学无术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不敢去文会上露馅,却寻了修葺贡院的事来博得贤名。
贡院几百年来就是那样破破烂烂,哪里用得着修?草包不过是为了捞银子,谁没听见户部里的热闹,他的人天天上门去领银子,什么为了读书人着想,你骗鬼呢!
赵王心里憋着气领了差使,也派了自己的人去修葺贡院,拿着条子去户部领银子,户部尚书也不厚此薄彼,痛快的付了银子,魏王的人在户部骂得也更为厉害了。
太子见机不对,又急忙去王相跟前讨主意,王相却老神在在,让他不用理会赵王,只管埋头做自己的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赵王这是有样学样,抢着要与他争功劳。
一个是君,一个是臣,自古臣与君争功的,哪有几个有好下场?
太子放心回了东宫,将徐侯爷召来,让他多费些心思,务必要将贡院修得完美无缺。
徐侯爷作为太子的亲舅舅,当仁不让领到了这个肥差,王相也没有阻拦,不过是修几间木房子,徐侯爷也是行军打过仗之人,能惹出什么大祸来?
这次王相却错得离谱,成大事者可以不拘小节,他习惯了掌控大局,却忽略了那些细枝末节。
徐侯爷将此事交给了他小妾的舅舅贾员外,在瀛州被国师揍过之后,贾员外一家就吓破了胆,觉着瀛州天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在自己外甥女身边比较放心,当即连夜举家来到了京城投靠她。
在贡院监工的,便是先前被揍的胖少年,他贴身大丫鬟的哥哥跟着妹妹水涨船高,当了个小首领,在现场吆五喝六很是神气。
大丫鬟的哥哥嗜酒如命,每日都躲在一旁喝酒烤火,哪里真正是做事之人?他倒找到了个同好,赵王手下的人也有一个爱酒,两人以酒会友,忘记了互为敌对阵营,成日聚在一起喝得痛快至极。
这天两人又照常聚在一起喝酒取暖,喝多之后沉沉睡了过去,不知是谁动了一下,酒坛倾倒,砸翻了炭盆,火苗一下腾起来。
两人从睡梦中被惊醒,手忙脚乱要灭火,却不小心碰翻了油漆桶,霎时火舌蔓延,噼里啪啦熊熊燃烧,闻讯赶来的火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堪堪保住了一半贡院。
皇帝又气又急,王相也头大如斗,苏相作壁上观,老神仙倒是没有将自己摘出去,算了算离春闱还有一些时日,果断让工部领头,寻来城里修葺房屋的老练匠人,赶着将贡院的号房修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