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沧港是屈原的故乡
接下来,英俊青年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书法,吟诵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接着他说:
“这些句子均录自《离骚》。这里的‘修能’,言已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苜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沅澧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正适合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屈原用这些香木芳草象征高洁,他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正是沅澧一带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结晶。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沅澧所生。同时,屈原这里描写的香木花草,还交待各自生长地的特点,如‘江离’的‘江’,‘毗之木兰’的‘毗’,‘洲之宿莽’的‘洲’。这也告诉人们,屈原‘修能’的地区,有‘江’,有‘毗’,还有‘洲’。这一地貌特点,也正是洞庭湖一带广阔冲积平原上,江河纵横,中间杂夹一些长洲、小山的地貌特点。可见,屈原青少年时代的‘修能’是在沅澧地区。《橘颂》开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称橘树是皇天后土赋予的美好树木。‘生南国’,南国,谓江南。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徒。种于北地,则化为枳。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不可移迁。因此从《橘颂》中表达的以生长江南为荣的乡情,也可以看出屈原青少年时代是在沅澧一带度过的。”
王景奇连连点头。
王萍在父亲身后朝英俊青年竖起了大拇指。
英俊青年继续讲解:
“据专家考证,屈原作品2 6篇中无一处与秭归有关,而2 3篇与江南有关。如《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兰’,都是写的西洞庭湖平原地区,与全为山区的湖北秭归不相符合,与湖北江陵也有所不同。屈原描写的兰、芷、芰荷等各种芳草在龙寿县随处可见,具有洞庭湖平原的特色。据专家考证屈原的出生地就在汉寿的沧港,因此屈原对汉寿熟悉,自然会将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特别值得正视的是,中国只有汉寿同时才有澧水和沅水经过,因此屈原的故乡就在湖南龙寿县的沧港镇。这里的人们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沧港是屈原的故乡。”
王景奇肯定地说:
“小伙子你说得很对。正是这些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才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英俊青年受到鼓励,越加激情满怀地说:
“以我个人来讲,从小就是听着这种故事,受着这种教育长大。我生长在八百里洞庭湖的怀抱,从小领芙蓉的芳香,品莲藕的甜汁,食鱼虾的骨髓,看湖上的彩虹,听美妙动人的传说。很多个早晨,爷爷驱动他的小渔船,载着我荡过沧港镇,我坐在船尾上盯着那一条蓝悠悠的支流从西天底下的武陵山飘来。爷爷告诉我这是沧浪水,两千多年前的文曲星屈原,曾在这水上荡桨行舟,放声悲歌。渔父看见,吃惊地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独自在这里歌唱?’屈原答道:‘世人都腌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所以尽管我被朝廷放逐回乡来了,但我要用歌声把世人唤醒。’渔父劝他回朝廷去,莫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屈原说:‘我宁可葬身江河去喂鱼鳖,也不愿以我干净洁白之躯去蒙受世上的污垢。’渔父不禁长叹,摇桨离去,感慨地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幼小的我似懂非懂地点头。”
王景奇问:
“小伙子你家就在离沧港镇不远的地方吧?”
王萍赶紧替小伙子回答:
“是的!是的!”
王景奇问道:
“你又不认识他,你是怎么晓得的?”
王萍说:
“听他说的这些内容就可想而知嘛!”
英俊青年说:
“你女儿说的没错。当时爷爷告诉我:千百年来,这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人为了纪念家乡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沧港镇上建起了沧浪亭、濯缨桥、三闾大夫祠、屈原巷、屈原庙、清斯亭、沧溪寺、钓鱼台、琴台、天乙宫等。爷爷还在娓娓地叙说,我仍在静静地聆听,小船早已远离沧港镇,我依然痴痴地望着,看见红红的太阳从洞庭湖那边升起,湖水、小镇,一派金灿。我记住了这美丽的故事,我珍藏了这动人的画面。后来,我长大了,对爷爷讲的故事渐渐心领神会。 所以总是以屈原是我家乡人引为自豪和骄傲。因而我才有了这风吹不弯腰的强健体魄,才有了这雾卷不迷航的明亮眼睛,也才有了这不算愚蠢的头脑和倔强的性格。”
王景奇被英俊青年的情绪深深感染。他问:
“你说的有关屈原的这些古迹遗址如今都还在吗?”
英俊青年回答:
“当然都还在。”
王景奇连声说:
“好!有古迹遗址存在就好。请你赶快带我们去参观吧!”
接下来,英俊青年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书法,吟诵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接着他说:
“这些句子均录自《离骚》。这里的‘修能’,言已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苜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沅澧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正适合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屈原用这些香木芳草象征高洁,他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正是沅澧一带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结晶。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沅澧所生。同时,屈原这里描写的香木花草,还交待各自生长地的特点,如‘江离’的‘江’,‘毗之木兰’的‘毗’,‘洲之宿莽’的‘洲’。这也告诉人们,屈原‘修能’的地区,有‘江’,有‘毗’,还有‘洲’。这一地貌特点,也正是洞庭湖一带广阔冲积平原上,江河纵横,中间杂夹一些长洲、小山的地貌特点。可见,屈原青少年时代的‘修能’是在沅澧地区。《橘颂》开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称橘树是皇天后土赋予的美好树木。‘生南国’,南国,谓江南。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徒。种于北地,则化为枳。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不可移迁。因此从《橘颂》中表达的以生长江南为荣的乡情,也可以看出屈原青少年时代是在沅澧一带度过的。”
王景奇连连点头。
王萍在父亲身后朝英俊青年竖起了大拇指。
英俊青年继续讲解:
“据专家考证,屈原作品2 6篇中无一处与秭归有关,而2 3篇与江南有关。如《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兰’,都是写的西洞庭湖平原地区,与全为山区的湖北秭归不相符合,与湖北江陵也有所不同。屈原描写的兰、芷、芰荷等各种芳草在龙寿县随处可见,具有洞庭湖平原的特色。据专家考证屈原的出生地就在汉寿的沧港,因此屈原对汉寿熟悉,自然会将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特别值得正视的是,中国只有汉寿同时才有澧水和沅水经过,因此屈原的故乡就在湖南龙寿县的沧港镇。这里的人们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沧港是屈原的故乡。”
王景奇肯定地说:
“小伙子你说得很对。正是这些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才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英俊青年受到鼓励,越加激情满怀地说:
“以我个人来讲,从小就是听着这种故事,受着这种教育长大。我生长在八百里洞庭湖的怀抱,从小领芙蓉的芳香,品莲藕的甜汁,食鱼虾的骨髓,看湖上的彩虹,听美妙动人的传说。很多个早晨,爷爷驱动他的小渔船,载着我荡过沧港镇,我坐在船尾上盯着那一条蓝悠悠的支流从西天底下的武陵山飘来。爷爷告诉我这是沧浪水,两千多年前的文曲星屈原,曾在这水上荡桨行舟,放声悲歌。渔父看见,吃惊地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独自在这里歌唱?’屈原答道:‘世人都腌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所以尽管我被朝廷放逐回乡来了,但我要用歌声把世人唤醒。’渔父劝他回朝廷去,莫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屈原说:‘我宁可葬身江河去喂鱼鳖,也不愿以我干净洁白之躯去蒙受世上的污垢。’渔父不禁长叹,摇桨离去,感慨地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幼小的我似懂非懂地点头。”
王景奇问:
“小伙子你家就在离沧港镇不远的地方吧?”
王萍赶紧替小伙子回答:
“是的!是的!”
王景奇问道:
“你又不认识他,你是怎么晓得的?”
王萍说:
“听他说的这些内容就可想而知嘛!”
英俊青年说:
“你女儿说的没错。当时爷爷告诉我:千百年来,这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人为了纪念家乡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沧港镇上建起了沧浪亭、濯缨桥、三闾大夫祠、屈原巷、屈原庙、清斯亭、沧溪寺、钓鱼台、琴台、天乙宫等。爷爷还在娓娓地叙说,我仍在静静地聆听,小船早已远离沧港镇,我依然痴痴地望着,看见红红的太阳从洞庭湖那边升起,湖水、小镇,一派金灿。我记住了这美丽的故事,我珍藏了这动人的画面。后来,我长大了,对爷爷讲的故事渐渐心领神会。 所以总是以屈原是我家乡人引为自豪和骄傲。因而我才有了这风吹不弯腰的强健体魄,才有了这雾卷不迷航的明亮眼睛,也才有了这不算愚蠢的头脑和倔强的性格。”
王景奇被英俊青年的情绪深深感染。他问:
“你说的有关屈原的这些古迹遗址如今都还在吗?”
英俊青年回答:
“当然都还在。”
王景奇连声说:
“好!有古迹遗址存在就好。请你赶快带我们去参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