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黑甲的李信,行走在未央宫的台阶上,影子被早上的初阳拉的老长。
跟在他身后的,是整整齐齐的五十个亲卫。
此时,皇城内城的防卫力量,只剩下未央宫里最后一百个左右的内卫,其他的人,几乎都死在了汉州军手中。
李信带着五十个亲卫,缓缓迈步,走进了未央宫里。
这些年,李信曾经不知道多少次走进天子寝殿,每一次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承德朝的时候,天子寝殿还不在未央宫,他先后两次进入长乐宫,每一次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到了太康朝的时候,天子寝殿从长乐宫搬到了未央宫,从那时候起,李信便经常出入眼前的这座宫殿了。
不过太康朝的十年,李信虽然地位极高,可以随时出入宫禁,但是面对太康天子的时候,他还是不得不恪守君臣礼仪,规规矩矩。
哪怕是在元昭朝,身为帝师的李信,也没有逾越君臣之间的规矩。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李信大踏步迈进了未央宫,昂首挺胸。
这座宫殿,他太熟悉了,甚至比当今的天子还要熟悉一些,他径直走进了未央宫的正殿。
此时,是元昭五年的深秋,确切的时间是九月二十,辰时初刻,阳光普照。
一身黑甲的李信背负双手,走进了这间大殿。
此时,朝廷的大部分官员基本都被困在了这间大殿里,包括朝廷的大九卿,以及尚书台的几位宰辅,还有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员。
当然,还有高坐帝位的天子。
天子就静静的坐在高处的帝位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内卫最后剩下的一百多个人,确切来说应该是内卫之中近卫营的人,各自抽刀,拦在了李信面前。
李大将军淡淡的瞥了一眼这些近卫营将士,语气平静:“三禁卫差不多已经死伤殆尽,从永安门到未央宫,各个关卡已经都被我西南军控制,现在皇城里差不多有两万西南军,此时多死一百人少死一百人,于我来说没有任何分别。”
“你们现在扔下手中刀剑,就地卸甲,我可以放你们出去。”
一百多个近卫营将士,死死地握住手中的刀剑,没有一人撤退。
能够进入近卫营的人,个人的功夫本事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对天子的忠诚,这一百多个人每一个都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只要皇帝一句话,让他们自杀,他们都不会皱一皱眉头,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了。
李信目光一冷,正要挥手下令,坐在帝座上一直闭目的天子,终于缓缓睁开眼镜。
他声音沙哑:“都……退下罢。”
一百多个近卫营将士,听到天子的命令之后,最后一口心气也泄掉了,他们有些无力的扔下了手中的刀剑,然后褪下身上的甲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离开了未央宫。
天子从帝座上站了起来,抬头看了李信一眼,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朕原以为,这一天不会来的这么快……”
因为从小对李信就有一些敬畏的心思,从元昭朝彻底站在李信的对立面之后,这位皇帝陛下就经常做梦,梦到自己的这位老师,提刀打进皇城里,把自己从皇位上撵了下去。
不止一次的梦到。
这也正是这位天子,在最近一两年决断频频失策的原因,他天生就有些畏惧李信,后来错误的把这种畏惧归结在了火器头上,然后一门心思的钻进了火器之中,很少再过问政事。
李信往前走了两步,先是瞥了一眼殿中战战兢兢的文武群臣,然后又抬眼看了一眼天子,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我原先也以为,这一天不会来的这么快。”
说到这里,李信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如果陛下够聪明,或许永远不会有这一天。”
元昭天子自嘲一笑:“老师的意思是,元昭元年的时候,朕任由你废去四位辅臣?”
“当时朕尚且年幼,四位辅臣离开朝堂,京城就是老师你一个人说了算,那样一来,今日之事只是提前了五年而已。”
李大将军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这个时候我与陛下说,五年前我仍旧想在大晋朝廷里做一个太平侯爷,不管是陛下还是朝中诸公,多半都不会信。”
“不过没有关系。”
李信脸上的笑容收敛,语气也冷淡了许多:“现在你们信不信已经不重要了。”
说完这番话,李大将军从腰间抽出自己那柄湛青色的配剑,语气平静:“现在这个时候,诸位应该没有人要跳出来与本将讲道理罢?”
未央宫大殿里,噤若寒蝉,面对杀气腾腾的李信,没有人敢跳出来站在李信的对立面。
李信满意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很好,看来诸位都是识时务的俊杰,难怪能在朝廷身居高位。”
此时未央宫大殿里站着的,最次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大多都是三品左右的朝堂大员,能在朝中攀爬到这个高度,没有几个是真的实心眼。
也没有几个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试一试李大将军手中长剑,到底锋利不锋利。
未央宫里,落针可闻。
李信呵呵一笑,正要开口说话。
文官队列之中,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从文官之中走了出来,这个老者已经须发皆白,他拄着一根拐杖,颤巍巍的走到李信面前,然后抬头看了李信一眼。
“老夫想要与李侯爷讲一讲道理。”
李信微微皱眉,开口道:“我无意为难老相爷,老相爷现在就可以出京回乡去,李某可以保证,不会有人伤害老相爷分毫。”
“多谢李侯爷厚爱。”
垂垂老矣的公羊舒,对着李信拱了拱手,缓缓开口:“只是此时,老夫非要与李侯爷讲一讲道理不可。”
他声音苍老,但是目光坚定。
“李侯爷兴兵进犯京城,所为何事?”
李信微微眯了眯眼睛,语气平静:“自元昭朝以来,各地灾殃四起,民不聊生,南疆大旱,生民倒悬,北疆兵祸连天,朝廷坐视不理。”
“天子失德,已然天下皆知。”
公羊舒点了点头,开口道:“李侯爷的意思是,你兴兵进犯京城,是为了换一个皇帝。”
李大将军点了点头:“不错。”
老相爷咳嗽了两声,苍老的声音坚定无比。
“自古天子失德,臣子当忠心直谏,以省君上,老夫执掌尚书台多年,十多年来尚书台不见李侯爷半封谏言奏书,如今却直接提兵兵谏,扬言要换一个天子,是何道理?”
老爷子声音沉重。
“诚然,如今京城局势,皆在李侯爷掌握之中,老夫这一番话说出来,李侯爷或许会置若罔闻,或许直接听也听不见。”
“不过这没有关系。”
公羊舒上前一步,深呼吸了一口气:“不管李侯爷你听还是不听,今日都必须要有一个读书人站出来,对李侯爷说一句话。”
“不能让天下人觉得,读书人死绝了。”
他抬头直视李信,用最大的声音,对着李信怒骂道。
“你李家三代人,俱是包藏祸心的贼子!”
“而李侯爷你,举兵造反,以清君侧之名私言废立,实乃大晋百年以来第一反贼!”
用尽全力说完这番话,老头子喘了好几口气,呼吸才勉强平顺,他走到李信面前,昂然闭目道:“老夫的话说完了,李侯爷动手罢。”
这个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人家,慷慨激昂。
未央宫里的一众文官,个个脸色羞红,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
李信看了看公羊舒,感慨道:“承德朝的宰相,果然别有一番气概。”
他举起手中的青雉剑,架在了公羊舒的肩膀上。
“不管老相爷是为天下读书人求死,还是为自己的千秋名声求死,本将似乎都应该应承下来才是。”
他手中锋利无匹的青雉剑,尽管只是轻轻放在公羊舒的脖子上,一道清晰的血痕,就已经缓缓浮现。
李大将军笑着看向公羊舒。
“老相爷,我这一剑下去,日后在你们读书人撰写的史书上,名声最少要臭三成以上。”
(未完待续)
跟在他身后的,是整整齐齐的五十个亲卫。
此时,皇城内城的防卫力量,只剩下未央宫里最后一百个左右的内卫,其他的人,几乎都死在了汉州军手中。
李信带着五十个亲卫,缓缓迈步,走进了未央宫里。
这些年,李信曾经不知道多少次走进天子寝殿,每一次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承德朝的时候,天子寝殿还不在未央宫,他先后两次进入长乐宫,每一次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到了太康朝的时候,天子寝殿从长乐宫搬到了未央宫,从那时候起,李信便经常出入眼前的这座宫殿了。
不过太康朝的十年,李信虽然地位极高,可以随时出入宫禁,但是面对太康天子的时候,他还是不得不恪守君臣礼仪,规规矩矩。
哪怕是在元昭朝,身为帝师的李信,也没有逾越君臣之间的规矩。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李信大踏步迈进了未央宫,昂首挺胸。
这座宫殿,他太熟悉了,甚至比当今的天子还要熟悉一些,他径直走进了未央宫的正殿。
此时,是元昭五年的深秋,确切的时间是九月二十,辰时初刻,阳光普照。
一身黑甲的李信背负双手,走进了这间大殿。
此时,朝廷的大部分官员基本都被困在了这间大殿里,包括朝廷的大九卿,以及尚书台的几位宰辅,还有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员。
当然,还有高坐帝位的天子。
天子就静静的坐在高处的帝位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内卫最后剩下的一百多个人,确切来说应该是内卫之中近卫营的人,各自抽刀,拦在了李信面前。
李大将军淡淡的瞥了一眼这些近卫营将士,语气平静:“三禁卫差不多已经死伤殆尽,从永安门到未央宫,各个关卡已经都被我西南军控制,现在皇城里差不多有两万西南军,此时多死一百人少死一百人,于我来说没有任何分别。”
“你们现在扔下手中刀剑,就地卸甲,我可以放你们出去。”
一百多个近卫营将士,死死地握住手中的刀剑,没有一人撤退。
能够进入近卫营的人,个人的功夫本事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对天子的忠诚,这一百多个人每一个都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只要皇帝一句话,让他们自杀,他们都不会皱一皱眉头,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了。
李信目光一冷,正要挥手下令,坐在帝座上一直闭目的天子,终于缓缓睁开眼镜。
他声音沙哑:“都……退下罢。”
一百多个近卫营将士,听到天子的命令之后,最后一口心气也泄掉了,他们有些无力的扔下了手中的刀剑,然后褪下身上的甲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离开了未央宫。
天子从帝座上站了起来,抬头看了李信一眼,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朕原以为,这一天不会来的这么快……”
因为从小对李信就有一些敬畏的心思,从元昭朝彻底站在李信的对立面之后,这位皇帝陛下就经常做梦,梦到自己的这位老师,提刀打进皇城里,把自己从皇位上撵了下去。
不止一次的梦到。
这也正是这位天子,在最近一两年决断频频失策的原因,他天生就有些畏惧李信,后来错误的把这种畏惧归结在了火器头上,然后一门心思的钻进了火器之中,很少再过问政事。
李信往前走了两步,先是瞥了一眼殿中战战兢兢的文武群臣,然后又抬眼看了一眼天子,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我原先也以为,这一天不会来的这么快。”
说到这里,李信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如果陛下够聪明,或许永远不会有这一天。”
元昭天子自嘲一笑:“老师的意思是,元昭元年的时候,朕任由你废去四位辅臣?”
“当时朕尚且年幼,四位辅臣离开朝堂,京城就是老师你一个人说了算,那样一来,今日之事只是提前了五年而已。”
李大将军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这个时候我与陛下说,五年前我仍旧想在大晋朝廷里做一个太平侯爷,不管是陛下还是朝中诸公,多半都不会信。”
“不过没有关系。”
李信脸上的笑容收敛,语气也冷淡了许多:“现在你们信不信已经不重要了。”
说完这番话,李大将军从腰间抽出自己那柄湛青色的配剑,语气平静:“现在这个时候,诸位应该没有人要跳出来与本将讲道理罢?”
未央宫大殿里,噤若寒蝉,面对杀气腾腾的李信,没有人敢跳出来站在李信的对立面。
李信满意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很好,看来诸位都是识时务的俊杰,难怪能在朝廷身居高位。”
此时未央宫大殿里站着的,最次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大多都是三品左右的朝堂大员,能在朝中攀爬到这个高度,没有几个是真的实心眼。
也没有几个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试一试李大将军手中长剑,到底锋利不锋利。
未央宫里,落针可闻。
李信呵呵一笑,正要开口说话。
文官队列之中,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从文官之中走了出来,这个老者已经须发皆白,他拄着一根拐杖,颤巍巍的走到李信面前,然后抬头看了李信一眼。
“老夫想要与李侯爷讲一讲道理。”
李信微微皱眉,开口道:“我无意为难老相爷,老相爷现在就可以出京回乡去,李某可以保证,不会有人伤害老相爷分毫。”
“多谢李侯爷厚爱。”
垂垂老矣的公羊舒,对着李信拱了拱手,缓缓开口:“只是此时,老夫非要与李侯爷讲一讲道理不可。”
他声音苍老,但是目光坚定。
“李侯爷兴兵进犯京城,所为何事?”
李信微微眯了眯眼睛,语气平静:“自元昭朝以来,各地灾殃四起,民不聊生,南疆大旱,生民倒悬,北疆兵祸连天,朝廷坐视不理。”
“天子失德,已然天下皆知。”
公羊舒点了点头,开口道:“李侯爷的意思是,你兴兵进犯京城,是为了换一个皇帝。”
李大将军点了点头:“不错。”
老相爷咳嗽了两声,苍老的声音坚定无比。
“自古天子失德,臣子当忠心直谏,以省君上,老夫执掌尚书台多年,十多年来尚书台不见李侯爷半封谏言奏书,如今却直接提兵兵谏,扬言要换一个天子,是何道理?”
老爷子声音沉重。
“诚然,如今京城局势,皆在李侯爷掌握之中,老夫这一番话说出来,李侯爷或许会置若罔闻,或许直接听也听不见。”
“不过这没有关系。”
公羊舒上前一步,深呼吸了一口气:“不管李侯爷你听还是不听,今日都必须要有一个读书人站出来,对李侯爷说一句话。”
“不能让天下人觉得,读书人死绝了。”
他抬头直视李信,用最大的声音,对着李信怒骂道。
“你李家三代人,俱是包藏祸心的贼子!”
“而李侯爷你,举兵造反,以清君侧之名私言废立,实乃大晋百年以来第一反贼!”
用尽全力说完这番话,老头子喘了好几口气,呼吸才勉强平顺,他走到李信面前,昂然闭目道:“老夫的话说完了,李侯爷动手罢。”
这个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人家,慷慨激昂。
未央宫里的一众文官,个个脸色羞红,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
李信看了看公羊舒,感慨道:“承德朝的宰相,果然别有一番气概。”
他举起手中的青雉剑,架在了公羊舒的肩膀上。
“不管老相爷是为天下读书人求死,还是为自己的千秋名声求死,本将似乎都应该应承下来才是。”
他手中锋利无匹的青雉剑,尽管只是轻轻放在公羊舒的脖子上,一道清晰的血痕,就已经缓缓浮现。
李大将军笑着看向公羊舒。
“老相爷,我这一剑下去,日后在你们读书人撰写的史书上,名声最少要臭三成以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