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一天,裴闹春也不好做的太明目张胆,他犹豫了一会,还是没让李德忠送什么零嘴游记,只是看着儿子批奏折,三不五时地陪他说上两句,不过看着看着,裴闹春倒是不由自主地觉得有趣起来了。
那些机要的折子,裴闹春已经改了一小半,因此裴祐之又改了一段,便基本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呈上来的,是各地报上来的各式请安、奏事折,虽然此前对奏折的字体、形式有做规范,可根据各自层次的不同,写上来的帖子则截然不同。
像是和县一位县令奏上来的折子,语言干巴巴的,也不知引用引用,写的全都是当地农桑课事,中心主题就是花样卖惨,陛下我们这苦啊,特别苦啊,我尽心尽力,瘦了十几二十斤,可还是不能将困难全部克服。
类似这样的卖惨贴还有很多,目的也不近相同,有的是纯粹刷存在感的,反向向皇帝展现自己的尽忠职守,留下个好印象;有的则是打预防针的,提前为之后的收成税收报告情况,万一责备下来了,也能拿出之前的帖子卖一卖功劳hellip;hellip;
裴闹春也忍不住结合着原身的记忆,叫李德忠送来舆图,挨个地分析给裴祐之看,通过各自领地的远近,还有之前奏报的情况以及各部存着的数据,一一做着讲解。
还有类似历城镇关将军上的奏折,大夏朝分文武科举,大部分将军的文化水平都留在了派兵用将上头,而他们上的文书,则更多的是在说粮草、边防情况,又或是在干巴巴地讲些诸如练兵之类的信息,这两年边关还算稳固,征调的士兵大多在之前的战争结束后都已经返乡,现在成规模的军队,基本都在边关那镇守了。
而在他们的奏折中,能隐约看出的,是近来的粮草状况,当年原身就靠着奏折中的一句,猜到了有人在其中贪污作乱,便立刻派了使臣,进行管理。
放在最旁边位置,甚至比县令上的奏折还不显眼的,则是宗室们上的请安折子,这所谓的宗室,也就是皇家的亲戚们,当然,真正相近的,也就是裴闹春上一代的兄弟姐妹们,其中兄弟的部分,基本不是在夺嫡中互相争斗消耗掉了,就是在原身登基后蠢蠢欲动被原身杀了的。现在就剩下几个小辈,府里的人定期帮忙上折子。
礼亲王?rdquo;裴祐之看到这,也已经有几分疲乏了,刚刚若不是中场休息,和父亲共进晚餐,畅谈一番重新打了强心针的话,估计现在他早就有些撑不住了。
他对前礼亲王和已故的那位礼亲王世子有点印象,如果他没有记错,现在的这位礼亲王,应当要叫他一声堂伯之类的,年纪大概还小。
裴祐之翻开,倒是有些惊讶:这位礼亲王的字,倒有些风骨。rdquo;他师从书法大家,对字有些见解,这位年幼的礼亲王,字中自有沟壑,带着些许锋芒。
是有些锋芒在其中。rdquo;裴闹春点头,这倒是原身没有注意过的事情,毕竟成王败寇,不过是字写得好些罢了,那时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否则要是他注意,就会发现之后等礼亲王开始扮猪吃老虎后,那字也跟着随意起来。
不过现在的礼亲王,可还没到后世的级别,还有点嫩rdquo;呢。
裴闹春倒也没有想过现在出手,只是在心里注意了一点。
事实上后来,他纵观原身记忆,对这礼亲王并不存在多么深刻的恨意,原身是最信奉成王败寇的,他只会责怪自己没有早日发现对方狼子野心,也会发现自己垂垂老矣,应该好好培养太子。
父皇。rdquo;讲到礼亲王,裴祐之忽然想起他曾经和几个伴读谈论过的话题,礼亲王世子,为何收留京城hellip;hellip;rdquo;父皇才讲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虽说礼亲王世子还小,可他周边的人,不一定小。
裴祐之相比父亲,要没那么自信,这性格导致的后果,便是他在对很多事情都更为敏感,较为多疑,他可不像父亲自信礼亲王没本事伤害到他,只会觉得养虎为患。
只要我在一天,藩王制度,就不该在大夏朝存在。rdquo;不可否认,原身是个挺有前瞻性的人,他意识到了早年遗留下来的藩王制度的缺劣,久而久之,国之不国,因此原身即位后便开始逐步着手削藩,礼亲王不单是不甘于人下,也是意识到了铡刀在侧,他不想到京城做个闲散王爷,那便在削藩之前反了。
礼亲王留在封底,再留人看管,或是分个偏远地方,倒也是处理问题的办法,可只要有这样的例子,这藩就削不尽,削藩至今,依旧有百姓,以前某某王属民自称,这种影响力,旷日持久,非一时能移。rdquo;
至于这位礼亲王,便是你的活了。rdquo;裴闹春无事一身轻地看向儿子,当年我可以让他的爷爷无力脱身,我相信到你身上也是一样。rdquo;
祐之,父皇相信你!rdquo;
裴祐之自是再度精神充沛,一脸感动,等到奏折批阅结束,才顶着有几分倦乏的身体回宫,一直到躺到床上为止,心神都难以宁静。
今天一天,他都坐在玉鼎宫主位,身边则是父皇,这回父皇是彻底地撒手让他来处理,他感觉到的并不是执掌权力的快乐,而是压力。
裴祐之在换位思考后,格外能理解父皇之前的想法,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朱批,可能就会彻底推翻一个地区的政策,父皇每日,坐在殿上,压力是何等之大,心怀天下,考虑是何等之多?
--
那些机要的折子,裴闹春已经改了一小半,因此裴祐之又改了一段,便基本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呈上来的,是各地报上来的各式请安、奏事折,虽然此前对奏折的字体、形式有做规范,可根据各自层次的不同,写上来的帖子则截然不同。
像是和县一位县令奏上来的折子,语言干巴巴的,也不知引用引用,写的全都是当地农桑课事,中心主题就是花样卖惨,陛下我们这苦啊,特别苦啊,我尽心尽力,瘦了十几二十斤,可还是不能将困难全部克服。
类似这样的卖惨贴还有很多,目的也不近相同,有的是纯粹刷存在感的,反向向皇帝展现自己的尽忠职守,留下个好印象;有的则是打预防针的,提前为之后的收成税收报告情况,万一责备下来了,也能拿出之前的帖子卖一卖功劳hellip;hellip;
裴闹春也忍不住结合着原身的记忆,叫李德忠送来舆图,挨个地分析给裴祐之看,通过各自领地的远近,还有之前奏报的情况以及各部存着的数据,一一做着讲解。
还有类似历城镇关将军上的奏折,大夏朝分文武科举,大部分将军的文化水平都留在了派兵用将上头,而他们上的文书,则更多的是在说粮草、边防情况,又或是在干巴巴地讲些诸如练兵之类的信息,这两年边关还算稳固,征调的士兵大多在之前的战争结束后都已经返乡,现在成规模的军队,基本都在边关那镇守了。
而在他们的奏折中,能隐约看出的,是近来的粮草状况,当年原身就靠着奏折中的一句,猜到了有人在其中贪污作乱,便立刻派了使臣,进行管理。
放在最旁边位置,甚至比县令上的奏折还不显眼的,则是宗室们上的请安折子,这所谓的宗室,也就是皇家的亲戚们,当然,真正相近的,也就是裴闹春上一代的兄弟姐妹们,其中兄弟的部分,基本不是在夺嫡中互相争斗消耗掉了,就是在原身登基后蠢蠢欲动被原身杀了的。现在就剩下几个小辈,府里的人定期帮忙上折子。
礼亲王?rdquo;裴祐之看到这,也已经有几分疲乏了,刚刚若不是中场休息,和父亲共进晚餐,畅谈一番重新打了强心针的话,估计现在他早就有些撑不住了。
他对前礼亲王和已故的那位礼亲王世子有点印象,如果他没有记错,现在的这位礼亲王,应当要叫他一声堂伯之类的,年纪大概还小。
裴祐之翻开,倒是有些惊讶:这位礼亲王的字,倒有些风骨。rdquo;他师从书法大家,对字有些见解,这位年幼的礼亲王,字中自有沟壑,带着些许锋芒。
是有些锋芒在其中。rdquo;裴闹春点头,这倒是原身没有注意过的事情,毕竟成王败寇,不过是字写得好些罢了,那时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否则要是他注意,就会发现之后等礼亲王开始扮猪吃老虎后,那字也跟着随意起来。
不过现在的礼亲王,可还没到后世的级别,还有点嫩rdquo;呢。
裴闹春倒也没有想过现在出手,只是在心里注意了一点。
事实上后来,他纵观原身记忆,对这礼亲王并不存在多么深刻的恨意,原身是最信奉成王败寇的,他只会责怪自己没有早日发现对方狼子野心,也会发现自己垂垂老矣,应该好好培养太子。
父皇。rdquo;讲到礼亲王,裴祐之忽然想起他曾经和几个伴读谈论过的话题,礼亲王世子,为何收留京城hellip;hellip;rdquo;父皇才讲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虽说礼亲王世子还小,可他周边的人,不一定小。
裴祐之相比父亲,要没那么自信,这性格导致的后果,便是他在对很多事情都更为敏感,较为多疑,他可不像父亲自信礼亲王没本事伤害到他,只会觉得养虎为患。
只要我在一天,藩王制度,就不该在大夏朝存在。rdquo;不可否认,原身是个挺有前瞻性的人,他意识到了早年遗留下来的藩王制度的缺劣,久而久之,国之不国,因此原身即位后便开始逐步着手削藩,礼亲王不单是不甘于人下,也是意识到了铡刀在侧,他不想到京城做个闲散王爷,那便在削藩之前反了。
礼亲王留在封底,再留人看管,或是分个偏远地方,倒也是处理问题的办法,可只要有这样的例子,这藩就削不尽,削藩至今,依旧有百姓,以前某某王属民自称,这种影响力,旷日持久,非一时能移。rdquo;
至于这位礼亲王,便是你的活了。rdquo;裴闹春无事一身轻地看向儿子,当年我可以让他的爷爷无力脱身,我相信到你身上也是一样。rdquo;
祐之,父皇相信你!rdquo;
裴祐之自是再度精神充沛,一脸感动,等到奏折批阅结束,才顶着有几分倦乏的身体回宫,一直到躺到床上为止,心神都难以宁静。
今天一天,他都坐在玉鼎宫主位,身边则是父皇,这回父皇是彻底地撒手让他来处理,他感觉到的并不是执掌权力的快乐,而是压力。
裴祐之在换位思考后,格外能理解父皇之前的想法,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朱批,可能就会彻底推翻一个地区的政策,父皇每日,坐在殿上,压力是何等之大,心怀天下,考虑是何等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