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
《文学报》和《北平小说报》两者的受众定位不同,所以功能定位也不一样。前者受众是文化精英,所以刊登的文章也都以政论和针砭时弊的严肃文学为主,后者的受众囊括三教九流的人物,功能定位就是娱乐休闲,所以刊登的都是趣味性很强的通俗文学。因此二者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两家的作者也从不流通。
杨经纶试探道:“王先生这次来,是来向李先生约稿?”
王熙贯笑着看了乐景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促狭,故意慢吞吞回答:“我是来向林先生收稿的。”
“林先生?”杨经纶愣了一下,随即好像想到了什么,失声问道:“难道是林钟七先生?”他惊喜地环顾四周,“林先生也在?在哪里?”
乐景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杨经纶的视线猛地跳到了乐景身上,他干笑一声,“该不会……?”
乐景笑道:“没错,你口中的林钟七,就是区区不才在下了。”
杨经纶接下来的表情格外精彩。据乐景的观察,此时他的心情就类似于后世娱乐圈粉丝发现自己心目中冰清玉洁的爱豆私下里竟然是个光着膀子抠脚的东北大汉,这可是一起足以引发无数粉丝脱粉回踩的严重人设崩塌事件。
乐景耐心地给了杨经纶一点反应的时间,却见杨经纶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脸上竟然浮现了娇羞的红晕?
杨经纶羞答答地说:“其实,我也在追《王朝崛起》……”
乐景这下真的有些惊讶了,“我之前从未听你说过。”
杨经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什么,我不是之前怕先生不喜欢看这些小说,所以我一直没敢说,没想到《王朝崛起》竟然就是先生写的。”
行叭。
这下剧情走向已经变为东北大汉竟然是自己粉上的新墙头的离奇展开了。
杨经纶虽然说得委婉,但是乐景也明白他的意思。文学圈也是有鄙视链的,好多正经的文人其实是不太看得上那些写市井通俗小说的作者的。因为古往今来,那些写出足以传世的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是科场失意的落魄学子罢了。别说进士了,秀才就算他们中的文化人了。四大名著的作者,也就施耐庵一个人是进士。《聊斋》有名吧?可是蒲松龄就是一个屡试不第,挤不进主流文学圈的穷贡生罢了。
当然这并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因为那些顶尖的文化精英们都选择修经史去了,一些老谋深算之辈,譬如司马光,这个官场老油子撰写的《资治通鉴》可是研究的政治厚黑学和帝王心术。偶有一些惊才绝艳之辈,比如王阳明,他通过写文来宣扬自己致良知的心学,门生者众。
主流文化圈对市井通俗小说的鄙夷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才得到了改善。
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的划分,这一套其实是从西方那里传来的。如今华夏的现代文学不过刚刚起步,虽然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现在流行写白话小说,但是华夏受西方影响太深,主流文化圈都重视悲剧。他们认为悲剧才是有艺术价值的。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写严肃悲剧的守夜人逼格就天然比写爽文的林钟七高。再加上《文学报》本来就是严肃文学的大本营,杨经纶喜欢《王朝崛起》还要像个深柜一样偷偷摸摸的也就不奇怪了。
杨经纶现在对乐景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在他看来李先生既写的了《名妓回忆录》《鼠眼看人低》《最后一个不吸毒的人》这样立意深刻,用词辛辣的严肃文学作品,又能写出如《王朝崛起》这样天马行空妙趣横生的市井通俗小说,切换不同文风运用自如,真可称得上大家了。
同时他也升起了危机感,先生还没定下新连载的这些日子里,《王朝崛起》的连载可是一期都没停!要是先生因为守夜人笔名被封杀而转投《北平小说报》的怀抱怎么办?!
虽然他也很喜欢《王朝崛起》,但是出于一名粉丝的心态,他还是希望李先生能继续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李先生挤进主流文学圈子,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心里的这份担忧,不顾别家报社的编辑还在场,杨经纶就飞快地告诉了乐景他此行的来意:“先生,好消息!刚刚上海那边的一家电影公司联系上我们报社,想把您的《名妓回忆录》拍成电影!”
第39章 民国之写文(38)
电影在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十九世纪末, 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上海就已经开始放引进的外国电影了。1905年华夏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北平诞生以后,华夏的电影从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起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各式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国产电影也开始百花齐放。
只是受科技水平影响, 当前的电影都是黑白默片。从皮影戏那里得来的启发, 很多电影院在放电影时会专门请人藏在幕后配音。乐景之前就陪李淑然看过几次配音电影,然后他不得不承认,虽然民国电影的技术水平和画质跟现代电影没法比, 但是它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首先便是配音演员的配音。民国时流行的老国语和现代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和腔调很像, 现代人可以轻易听懂。而且这些电影配音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声音清亮悦耳, 腔调很有韵味, 虽然带有很严重的播音腔, 但是感情还是很饱满的。
--
杨经纶试探道:“王先生这次来,是来向李先生约稿?”
王熙贯笑着看了乐景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促狭,故意慢吞吞回答:“我是来向林先生收稿的。”
“林先生?”杨经纶愣了一下,随即好像想到了什么,失声问道:“难道是林钟七先生?”他惊喜地环顾四周,“林先生也在?在哪里?”
乐景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杨经纶的视线猛地跳到了乐景身上,他干笑一声,“该不会……?”
乐景笑道:“没错,你口中的林钟七,就是区区不才在下了。”
杨经纶接下来的表情格外精彩。据乐景的观察,此时他的心情就类似于后世娱乐圈粉丝发现自己心目中冰清玉洁的爱豆私下里竟然是个光着膀子抠脚的东北大汉,这可是一起足以引发无数粉丝脱粉回踩的严重人设崩塌事件。
乐景耐心地给了杨经纶一点反应的时间,却见杨经纶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脸上竟然浮现了娇羞的红晕?
杨经纶羞答答地说:“其实,我也在追《王朝崛起》……”
乐景这下真的有些惊讶了,“我之前从未听你说过。”
杨经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什么,我不是之前怕先生不喜欢看这些小说,所以我一直没敢说,没想到《王朝崛起》竟然就是先生写的。”
行叭。
这下剧情走向已经变为东北大汉竟然是自己粉上的新墙头的离奇展开了。
杨经纶虽然说得委婉,但是乐景也明白他的意思。文学圈也是有鄙视链的,好多正经的文人其实是不太看得上那些写市井通俗小说的作者的。因为古往今来,那些写出足以传世的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是科场失意的落魄学子罢了。别说进士了,秀才就算他们中的文化人了。四大名著的作者,也就施耐庵一个人是进士。《聊斋》有名吧?可是蒲松龄就是一个屡试不第,挤不进主流文学圈的穷贡生罢了。
当然这并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因为那些顶尖的文化精英们都选择修经史去了,一些老谋深算之辈,譬如司马光,这个官场老油子撰写的《资治通鉴》可是研究的政治厚黑学和帝王心术。偶有一些惊才绝艳之辈,比如王阳明,他通过写文来宣扬自己致良知的心学,门生者众。
主流文化圈对市井通俗小说的鄙夷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才得到了改善。
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的划分,这一套其实是从西方那里传来的。如今华夏的现代文学不过刚刚起步,虽然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现在流行写白话小说,但是华夏受西方影响太深,主流文化圈都重视悲剧。他们认为悲剧才是有艺术价值的。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写严肃悲剧的守夜人逼格就天然比写爽文的林钟七高。再加上《文学报》本来就是严肃文学的大本营,杨经纶喜欢《王朝崛起》还要像个深柜一样偷偷摸摸的也就不奇怪了。
杨经纶现在对乐景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在他看来李先生既写的了《名妓回忆录》《鼠眼看人低》《最后一个不吸毒的人》这样立意深刻,用词辛辣的严肃文学作品,又能写出如《王朝崛起》这样天马行空妙趣横生的市井通俗小说,切换不同文风运用自如,真可称得上大家了。
同时他也升起了危机感,先生还没定下新连载的这些日子里,《王朝崛起》的连载可是一期都没停!要是先生因为守夜人笔名被封杀而转投《北平小说报》的怀抱怎么办?!
虽然他也很喜欢《王朝崛起》,但是出于一名粉丝的心态,他还是希望李先生能继续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李先生挤进主流文学圈子,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心里的这份担忧,不顾别家报社的编辑还在场,杨经纶就飞快地告诉了乐景他此行的来意:“先生,好消息!刚刚上海那边的一家电影公司联系上我们报社,想把您的《名妓回忆录》拍成电影!”
第39章 民国之写文(38)
电影在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十九世纪末, 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上海就已经开始放引进的外国电影了。1905年华夏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北平诞生以后,华夏的电影从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起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各式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国产电影也开始百花齐放。
只是受科技水平影响, 当前的电影都是黑白默片。从皮影戏那里得来的启发, 很多电影院在放电影时会专门请人藏在幕后配音。乐景之前就陪李淑然看过几次配音电影,然后他不得不承认,虽然民国电影的技术水平和画质跟现代电影没法比, 但是它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首先便是配音演员的配音。民国时流行的老国语和现代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和腔调很像, 现代人可以轻易听懂。而且这些电影配音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声音清亮悦耳, 腔调很有韵味, 虽然带有很严重的播音腔, 但是感情还是很饱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