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发现啦!我爸走路的速度是有些快了。其实,刚开始,还是慢点好。”
那绝对是个玲珑剔透的人。“这只能说明老爷子体质好。不过,你儿子说得对。刚开刀没几天,刀疤还没愈合得好,过于剧烈地运动,很可能会牵动伤疤。老爷子,别心急,还是慢点儿好。听你儿子的,准没错!”他乐呵呵地说道。
先捧再劝,那效果绝对比我的劝说好了许多。闻言,父亲脸上自豪之意更浓了,不过他还是摆出了一副虚心受教样子说:“好,听你的。过会儿,我悠着点,等等你们也就是了。”
好个聪明的人,居然一点就透。我知道,他纯粹是为了帮我才这么说的。因此趁父亲不注重的时候,我对其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能够一句话将所有人都说得开心起来,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可惜,我现在的重心全在父亲身上,可没时间和精力跟他多做交往。
其实,我的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记得,后来一位护士曾经抱怨,说有一个病人,已经特地嘱咐过他,叫他别下床,但,这位病人偏偏将医生、护士的嘱咐抛在脑后,坚持要走到卫生间自己上厕所。结果,这位可怜的病人就晕倒在了卫生间。如此突发事件的出现,忙坏的自然是那位值班的护士了,因此脾气有些暴躁的她才会牢骚不断。
再后来,北面床上换成了另外一位老奶奶。在她手术后,可以下地走动的时候,由于子女们心急,拉着老奶奶走得多了,结果在走路的过程中就晕倒了。好在,当时人多,有人帮忙将老奶奶抬到病床,同时还有人找医生急救。否则,可能就危险了。
耳闻目见的这两次意外,让我不知道为自己当时的先见之明暗自庆幸了多少次。
在以后的住院期间,父亲一直保持着每天走廊运动的良好习惯。这可能跟医院的无聊有关。躺得久了,到走廊上走动走动,也就成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娱乐项目。
手术刚结束的那几天,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如同躺在荆棘丛中一般,全身上下的钻心疼痛分散了病人的所有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逐渐从疼痛中解放了出来;在各种药物和食物的作用下,病人的体力和精神了也在逐渐恢复。因此,渐渐的,跟家属们一样,病人也就逐渐感觉无聊了起来。
坐月子,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民间传统观念认为,坐月子期间有很多禁忌,倘若不注意就会留下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母亲一直认为,开刀后的修养,就如同女人坐月子。当然,这样的观点也被父亲所接收。
之前已经说过了,父亲病床的正对面就是电视,因此父亲拥有了整个病房最佳的看电视位置。但,不能看电视,一直是坐月子的民间传统禁忌。所以,在整个住院期间,父亲基本没有“看过”电视。
我记得父亲特别喜好的节目有戏剧、演义类电视剧以及人与自然(或者动物世界)。病房之内,人一直不少,而且还时常流动。因此,总会有人跟父亲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当电视播放到父亲最最喜欢的节目的时候,父亲也坚决不看。对父亲来说,百无聊赖的时候,能够抵挡住如此巨大的诱惑,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
不“看”电视,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关心电视。在住院期间,父亲逐渐摸索出了听电视的门道。其实,不看画面,也是可以从电视中找到不少乐子的。渐渐的,父亲的爱好变了,需要配合画面的演义类电视剧和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被父亲果断舍弃。现在,父亲最喜欢的就是听听新闻和戏剧。发现父亲兴趣变化后的我,也经常将病房中电视的频道定格在新闻和戏剧频道。
当然,跟在自己家中不同,病房中很难做到随心所欲,大部分时候,电视频道是不断被调来调去的。其实,即便是一直定格在新闻和戏剧频道,父亲也未必会一直感兴趣,因为这些频道的节目很多是重复的。因此,很显然,听电视的娱乐难以满足父亲的精神需求。
其实,不能看书,应该也是坐月子的传统禁忌之一,但父亲似乎并不知道。因此,有一天,父亲就对值班的姐夫说:“我记得你家好像有本《水浒传》的。”
“嗯,是有一本。”姐夫虽然回答了,但却不太明白父亲的用意,因此用一种询问的眼神看着父亲。
“下次来的时候,记得带过来。”
虽然父亲尽力地压制着内心的激动,但姐夫还是从父亲的双眼中看出了希冀的神色。姐夫已经明白了父亲意图。虽然觉得有些不太好,但为了避免父亲情绪过于激动,姐夫还是应承了下来。
姐夫回去后,即刻与大家商量。我们一致认为现在就看书,肯定对眼睛不好,但同时又觉得父亲身体的康复,也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将书带到医院。
当父亲拿到《水浒传》的那一刻,激动得如同沙漠中饥渴的旅人猛然间看到了绿洲一般。我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了。
此后的两三天中,父亲就会时不时地带上老花镜,捧着厚厚的小说看。虽然,每次看的时间都不长,但父亲最不想看到的场景还是出现了。眼睛疼,还伴随着情不自禁流泪的现象。因此,最多三天,意思到不对的父亲,就非常自觉地收起了老花镜。此后,在医院,父亲就一直没有看过书。
书不好看了,“听”电视又不能完全尽兴,因此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父亲就比较热衷于走廊散步了。也许,在父亲看来,走廊散步,运动的成分远远小于散心的成分。,对父亲来说,一天两三次的走廊散步就如同牢房中的放风那般弥足珍贵。每次,到走廊散步都是父亲主动提出来的。主动掌握节奏的父亲,已经将之当成了单调医院生活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剂品。
那绝对是个玲珑剔透的人。“这只能说明老爷子体质好。不过,你儿子说得对。刚开刀没几天,刀疤还没愈合得好,过于剧烈地运动,很可能会牵动伤疤。老爷子,别心急,还是慢点儿好。听你儿子的,准没错!”他乐呵呵地说道。
先捧再劝,那效果绝对比我的劝说好了许多。闻言,父亲脸上自豪之意更浓了,不过他还是摆出了一副虚心受教样子说:“好,听你的。过会儿,我悠着点,等等你们也就是了。”
好个聪明的人,居然一点就透。我知道,他纯粹是为了帮我才这么说的。因此趁父亲不注重的时候,我对其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能够一句话将所有人都说得开心起来,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可惜,我现在的重心全在父亲身上,可没时间和精力跟他多做交往。
其实,我的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记得,后来一位护士曾经抱怨,说有一个病人,已经特地嘱咐过他,叫他别下床,但,这位病人偏偏将医生、护士的嘱咐抛在脑后,坚持要走到卫生间自己上厕所。结果,这位可怜的病人就晕倒在了卫生间。如此突发事件的出现,忙坏的自然是那位值班的护士了,因此脾气有些暴躁的她才会牢骚不断。
再后来,北面床上换成了另外一位老奶奶。在她手术后,可以下地走动的时候,由于子女们心急,拉着老奶奶走得多了,结果在走路的过程中就晕倒了。好在,当时人多,有人帮忙将老奶奶抬到病床,同时还有人找医生急救。否则,可能就危险了。
耳闻目见的这两次意外,让我不知道为自己当时的先见之明暗自庆幸了多少次。
在以后的住院期间,父亲一直保持着每天走廊运动的良好习惯。这可能跟医院的无聊有关。躺得久了,到走廊上走动走动,也就成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娱乐项目。
手术刚结束的那几天,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如同躺在荆棘丛中一般,全身上下的钻心疼痛分散了病人的所有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逐渐从疼痛中解放了出来;在各种药物和食物的作用下,病人的体力和精神了也在逐渐恢复。因此,渐渐的,跟家属们一样,病人也就逐渐感觉无聊了起来。
坐月子,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民间传统观念认为,坐月子期间有很多禁忌,倘若不注意就会留下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母亲一直认为,开刀后的修养,就如同女人坐月子。当然,这样的观点也被父亲所接收。
之前已经说过了,父亲病床的正对面就是电视,因此父亲拥有了整个病房最佳的看电视位置。但,不能看电视,一直是坐月子的民间传统禁忌。所以,在整个住院期间,父亲基本没有“看过”电视。
我记得父亲特别喜好的节目有戏剧、演义类电视剧以及人与自然(或者动物世界)。病房之内,人一直不少,而且还时常流动。因此,总会有人跟父亲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当电视播放到父亲最最喜欢的节目的时候,父亲也坚决不看。对父亲来说,百无聊赖的时候,能够抵挡住如此巨大的诱惑,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
不“看”电视,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关心电视。在住院期间,父亲逐渐摸索出了听电视的门道。其实,不看画面,也是可以从电视中找到不少乐子的。渐渐的,父亲的爱好变了,需要配合画面的演义类电视剧和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被父亲果断舍弃。现在,父亲最喜欢的就是听听新闻和戏剧。发现父亲兴趣变化后的我,也经常将病房中电视的频道定格在新闻和戏剧频道。
当然,跟在自己家中不同,病房中很难做到随心所欲,大部分时候,电视频道是不断被调来调去的。其实,即便是一直定格在新闻和戏剧频道,父亲也未必会一直感兴趣,因为这些频道的节目很多是重复的。因此,很显然,听电视的娱乐难以满足父亲的精神需求。
其实,不能看书,应该也是坐月子的传统禁忌之一,但父亲似乎并不知道。因此,有一天,父亲就对值班的姐夫说:“我记得你家好像有本《水浒传》的。”
“嗯,是有一本。”姐夫虽然回答了,但却不太明白父亲的用意,因此用一种询问的眼神看着父亲。
“下次来的时候,记得带过来。”
虽然父亲尽力地压制着内心的激动,但姐夫还是从父亲的双眼中看出了希冀的神色。姐夫已经明白了父亲意图。虽然觉得有些不太好,但为了避免父亲情绪过于激动,姐夫还是应承了下来。
姐夫回去后,即刻与大家商量。我们一致认为现在就看书,肯定对眼睛不好,但同时又觉得父亲身体的康复,也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将书带到医院。
当父亲拿到《水浒传》的那一刻,激动得如同沙漠中饥渴的旅人猛然间看到了绿洲一般。我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了。
此后的两三天中,父亲就会时不时地带上老花镜,捧着厚厚的小说看。虽然,每次看的时间都不长,但父亲最不想看到的场景还是出现了。眼睛疼,还伴随着情不自禁流泪的现象。因此,最多三天,意思到不对的父亲,就非常自觉地收起了老花镜。此后,在医院,父亲就一直没有看过书。
书不好看了,“听”电视又不能完全尽兴,因此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父亲就比较热衷于走廊散步了。也许,在父亲看来,走廊散步,运动的成分远远小于散心的成分。,对父亲来说,一天两三次的走廊散步就如同牢房中的放风那般弥足珍贵。每次,到走廊散步都是父亲主动提出来的。主动掌握节奏的父亲,已经将之当成了单调医院生活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