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页
他自学成才,会做诗,会画画, 会写字, 村里每户人家贴的都是他手写的对联,纵横勾勒, 端正大气。
他也勤劳朴实, 会做饭, 会种地,是侍弄农活的一把好手,打他大学毕业回来当了村官以后,引进投资和农业技术,搞大棚种植,兴办农家乐,村里人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一座座小洋房都盖起来了。
村子最前头的那栋是温文良和李华莲结婚后盖的,坐北朝南,采光甚好,门上一副万年红的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两年后,李华莲给他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两个娃娃粉雕玉琢,眸子清亮亮的,定神看人时如星子,一闪一闪会发光一样。
温文良有点激动,去哪都想带着他们,这是他的孩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血缘羁绊,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人。
“阿莲,阿莲,谢谢你。”温文良整晚抱着李华莲亲,生产这几天都是温文良忙里忙外,他已经有好几天没刮胡子了,青茬弄得李华莲脸上痒痒的。
李华莲没有温文良这么激动,反而有点担忧,俗话说,宝宝是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小安安和小宁宁都能做到,甚至小宁宁还更闹腾。
但随着年龄大了,别的孩子都会说话了,小宁宁只会说最简单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发现了,两个儿女中,后出生的小安安早慧,五六个月就会跟着大人咿呀学语,一岁多就能听懂一些大人简单的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虽然是双胞胎,两个孩子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那时候乡下不兴上幼儿园,都是放任孩子长到六七岁就送去读学前班。
李华莲作为老师,重视孩子的早教,两三岁时就带着他们学汉字。
小安安乖乖跟着她念,“b~p~m~f……”很快把声母表背出来了。
只有小宁宁,注意力老不集中,总是被各种东西吸引,李华莲沉下脸,压着她读,没有哪个音读对的。
再教她简单的加减法,小宁宁的小脸皱成了包子,掰着手指头也算不出,然后哇的哭出声,哭着跑去找温文良,“爸爸,宁宁是不是好笨,安安是弟弟,他什么都比我会!”
温文良便劝李华莲,孩子会小,让他们多玩几年吧,安安愿意学就让学,宁宁学不进去就算了。
李华莲愁眉苦脸看着他,“你早就看出来了,对不对,虽然这几年一直是我在带他们。”
小宁宁有先天不足,心志不健全。
温文良抱紧她,“没关系,没关系啊,阿莲,都是我们的孩子,虽然老天爷偏心,没有给两个孩子一样的智商,但我们还能厚此薄彼不成,以后让安安当哥哥,这样就算我们未来不在了,也有他保护照顾好宁宁。”
李华莲埋在他怀里泪目,自此小安安就是哥哥了。
两个孩子越长越大,六岁就要上小学了,去村小的路上,经常能看见一个扎双马尾的小女孩,背着小书包蹦蹦哒哒,不时回头催促后面的小男孩,“安安快跑快跑!上课要迟到啦!”
小安安捧着两个人的小水杯,要带到学校去喝的,脚下不紧不慢,小奶音温吞,“不急不急,宁宁不要跑这么快,小心摔跤。”
他就是这么聪慧懂事,总是跟在小宁宁后面给她收拾烂摊子,像个小大人似的教育妹妹,“不要坐地上,宁宁,会弄脏衣服,也不能捡地上的东西吃,哎呀,宁宁,不要跟小朋友们打架,你们不要打我妹妹,宁宁你快走,去找爸爸,我给你挡着。”
小宁宁哭成了大花脸,跑去地里找在指导村民的温文良。
沿途有村民抱起她,“咋地了,谁欺负我们的宁宁了,伯伯帮你揍他们。”
这十里八乡就没有哪个村民不喜欢这一对兄妹的,既因为温文良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也因为这对兄妹长得讨喜。
都说那些富贵人家才能养出这么白嫩可爱的孩子,没想到他们这种泥腿子人家也能生出一对金童玉女,哥哥天庭饱满,面目和善,有聪慧相,妹妹英气逼人,有福气。
温文良接过女儿,刮刮她鼻子,“这是哪里来的大花猫啊,哦,原来是我们家的。”
小宁宁抱着他脖子咯咯笑,小孩子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家里白天只有他们父子女三人,李华莲在镇上教书,晚上才有空回来。
平日里的早餐晚餐,李华莲会给他们做好,午饭就要温文良自己动手了,幸好他会做饭,也经常帮着李华莲做,就是菜色总是别出心裁,所以李华莲不常叫他做。
李华莲这几年要上班就没办法了,温文良从此有了大展厨艺的一席之地,什么西红柿炒鸡蛋这种家常菜都成了新奇的东西,午餐桌上最常见的是他自创的菜式,猕猴桃炒小番茄、辣条炒芹菜、月饼炖排骨……
晚上李华莲回来,每每看得惊心动魄,眼皮子直跳。
俩孩子刚七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成员,欢喜得小宁宁在床上打滚翻跟头,小安安也高兴,这个妹妹比较安静,不像宁宁这么闹他,虽然宁宁他也喜欢,但多个妹妹他也不介意。
他领着两个妹妹出去玩,周围的邻居看他的眼神怪怪的,他们脸上带着笑问,这是不是你的童养媳啊。
小安安板着小脸说不是,柔柔是妹妹。
他们还是不信,笑话他脸皮子薄,要不是童养媳,谁会免费帮别人养孩子。
--
他也勤劳朴实, 会做饭, 会种地,是侍弄农活的一把好手,打他大学毕业回来当了村官以后,引进投资和农业技术,搞大棚种植,兴办农家乐,村里人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一座座小洋房都盖起来了。
村子最前头的那栋是温文良和李华莲结婚后盖的,坐北朝南,采光甚好,门上一副万年红的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两年后,李华莲给他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两个娃娃粉雕玉琢,眸子清亮亮的,定神看人时如星子,一闪一闪会发光一样。
温文良有点激动,去哪都想带着他们,这是他的孩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血缘羁绊,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人。
“阿莲,阿莲,谢谢你。”温文良整晚抱着李华莲亲,生产这几天都是温文良忙里忙外,他已经有好几天没刮胡子了,青茬弄得李华莲脸上痒痒的。
李华莲没有温文良这么激动,反而有点担忧,俗话说,宝宝是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小安安和小宁宁都能做到,甚至小宁宁还更闹腾。
但随着年龄大了,别的孩子都会说话了,小宁宁只会说最简单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发现了,两个儿女中,后出生的小安安早慧,五六个月就会跟着大人咿呀学语,一岁多就能听懂一些大人简单的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虽然是双胞胎,两个孩子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那时候乡下不兴上幼儿园,都是放任孩子长到六七岁就送去读学前班。
李华莲作为老师,重视孩子的早教,两三岁时就带着他们学汉字。
小安安乖乖跟着她念,“b~p~m~f……”很快把声母表背出来了。
只有小宁宁,注意力老不集中,总是被各种东西吸引,李华莲沉下脸,压着她读,没有哪个音读对的。
再教她简单的加减法,小宁宁的小脸皱成了包子,掰着手指头也算不出,然后哇的哭出声,哭着跑去找温文良,“爸爸,宁宁是不是好笨,安安是弟弟,他什么都比我会!”
温文良便劝李华莲,孩子会小,让他们多玩几年吧,安安愿意学就让学,宁宁学不进去就算了。
李华莲愁眉苦脸看着他,“你早就看出来了,对不对,虽然这几年一直是我在带他们。”
小宁宁有先天不足,心志不健全。
温文良抱紧她,“没关系,没关系啊,阿莲,都是我们的孩子,虽然老天爷偏心,没有给两个孩子一样的智商,但我们还能厚此薄彼不成,以后让安安当哥哥,这样就算我们未来不在了,也有他保护照顾好宁宁。”
李华莲埋在他怀里泪目,自此小安安就是哥哥了。
两个孩子越长越大,六岁就要上小学了,去村小的路上,经常能看见一个扎双马尾的小女孩,背着小书包蹦蹦哒哒,不时回头催促后面的小男孩,“安安快跑快跑!上课要迟到啦!”
小安安捧着两个人的小水杯,要带到学校去喝的,脚下不紧不慢,小奶音温吞,“不急不急,宁宁不要跑这么快,小心摔跤。”
他就是这么聪慧懂事,总是跟在小宁宁后面给她收拾烂摊子,像个小大人似的教育妹妹,“不要坐地上,宁宁,会弄脏衣服,也不能捡地上的东西吃,哎呀,宁宁,不要跟小朋友们打架,你们不要打我妹妹,宁宁你快走,去找爸爸,我给你挡着。”
小宁宁哭成了大花脸,跑去地里找在指导村民的温文良。
沿途有村民抱起她,“咋地了,谁欺负我们的宁宁了,伯伯帮你揍他们。”
这十里八乡就没有哪个村民不喜欢这一对兄妹的,既因为温文良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也因为这对兄妹长得讨喜。
都说那些富贵人家才能养出这么白嫩可爱的孩子,没想到他们这种泥腿子人家也能生出一对金童玉女,哥哥天庭饱满,面目和善,有聪慧相,妹妹英气逼人,有福气。
温文良接过女儿,刮刮她鼻子,“这是哪里来的大花猫啊,哦,原来是我们家的。”
小宁宁抱着他脖子咯咯笑,小孩子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家里白天只有他们父子女三人,李华莲在镇上教书,晚上才有空回来。
平日里的早餐晚餐,李华莲会给他们做好,午饭就要温文良自己动手了,幸好他会做饭,也经常帮着李华莲做,就是菜色总是别出心裁,所以李华莲不常叫他做。
李华莲这几年要上班就没办法了,温文良从此有了大展厨艺的一席之地,什么西红柿炒鸡蛋这种家常菜都成了新奇的东西,午餐桌上最常见的是他自创的菜式,猕猴桃炒小番茄、辣条炒芹菜、月饼炖排骨……
晚上李华莲回来,每每看得惊心动魄,眼皮子直跳。
俩孩子刚七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成员,欢喜得小宁宁在床上打滚翻跟头,小安安也高兴,这个妹妹比较安静,不像宁宁这么闹他,虽然宁宁他也喜欢,但多个妹妹他也不介意。
他领着两个妹妹出去玩,周围的邻居看他的眼神怪怪的,他们脸上带着笑问,这是不是你的童养媳啊。
小安安板着小脸说不是,柔柔是妹妹。
他们还是不信,笑话他脸皮子薄,要不是童养媳,谁会免费帮别人养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