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颜偏要靠异能恰饭(修真)——书道子(11
杨东平赶紧表态:爸妈,对不起,我这次真不知道迷路到老乡家,居然没信号,才不能及时给你们报平安,下次一定不会了。话说出口,杨东平心里很内疚,跟父母撒谎,虽然是善意的,但是心里也不好受。
而杨安平则是赶紧站起来,走到杨妈妈身旁,从侧面抱着妈妈说:妈,是个意外,你们不要多心,哥回来就好。看杨妈妈心情好点又说:再说,你看哥一回来我就失宠,我吃醋了哟。
杨妈妈哭笑不得,拍了一下大小伙的胳膊:能不能好好说话,动手动脚的,成何体统,赶紧回去坐下好好吃饭。
在杨安平的插科打诨之下,沉重的气氛转眼变得轻松起来,大家都在努力调节气氛。杨安平坐回原位吃饭的时候,趁杨妈妈没看见,对杨东平眨了眨眼,杨东平微微点头示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了,东平,你这次回来也没剩几天假期,后天你们俩就得走了,今天下午去你大伯家看看,好不容易回来趟,咱家可得守礼。杨妈妈当作没看见俩兄弟的小动作,只是提醒杨东平去见见杨家大伯。
杨家大伯就住在隔壁,跟杨爸爸是亲兄弟,关系很近,平时有事都是互通有无、感情还不错。
第18章
吃完饭,大家聊了会家常,看看天,万里无云,好天气,再看看手表,下午三点多,杨爸爸跟杨妈妈就准备去宰鹅,晚上要炖鹅肉,很费功夫。
杨东平准备去大伯家看看,安平不愿意跟着,老人都比较喜欢摆古,翻来覆去听得都会背了。
大伯的房子在杨家的西边,平时就大伯跟大妈在家,家里的儿子在省城工作,儿子儿媳带着孩子一家在省城生活,只有假期才回来陪陪老人,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本县城里,一个嫁到外县,回来得也少,平时就两个老人在。
大妈住不惯楼房,每次去儿子家待不到半个月就嚷嚷要回来。挂在大妈嘴里最常听的话就是还是土地亲,城里到处都是人,又没什么事干,全身无聊得很,还是回来的好。大妈六十五岁左右,身体很好,也就鬓角有几丝银发,喜欢在家种点蔬菜,平时自己家也吃不完,就到处送人,有时候家里孩子开车回来会带些去城里吃。
大伯身体不算特别好,今年六十八,头几年因脑溢血住过一次院,出院以后就很讲究养生,注重饮食。人是老派的人,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一辈子没下过厨,现在老了没事干的时候,遛弯去到地里看大妈种菜,大妈还觉得烦,嫌碍事。
才到大伯家门口,就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国庆放假,家里堂哥堂嫂带了孩子回来陪爷爷奶奶。
此时大伯正眯着眼睛在院子里晒太阳,精神不错,脸上皱纹也少,红光满面的,看得出来生活很如意。
大妈跟大嫂在厨房忙活,说是明天就要回省城,在乡下买了些粮食喂养的鸡鸭,这会处理好,明天就直接带走。
大伯家的客厅也是在楼上,只不过是自家人使用。一楼有间待客室,平时来客人都是在那接待。冬天的时候大家喜欢待在那里,里面有个火炉,门一关,又暖和又适合聊天,不过现在火炉换成电的,虽然干净了些,不过少了煤火炉的乐趣,小的时候杨东平就很喜欢跟家里几个堂兄弟在那吃饭玩耍。
大伯,晒太阳呢?杨东平提着些帝都有名的糕点,还有些营养品走了过去,高血压患者还不能乱吃补药,杨东平都不敢买,只能咨询医生以后拿了点常规的补品,听说可以吃枸杞,买了点黑枸杞。
大伯睁开眼睛看是杨东平,从藤椅上坐了起来,很是开心。东平啊,什么时候回来的?人来就好,带什么礼物啊,都是一家人。很是客气。
杨东平走了过去,帮大伯把椅子整理了一下,让他坐得更舒服些。自己搬个小矮凳坐在大伯旁边:昨天晚上刚到的,早上去城里给家里添了点常用品,就过来看看你跟大妈,你们身体还好吧,我看大家精神都不错。
老爷子精神不错,很有聊天的欲望。还可以,之前你大哥带我们去省医检查过,基本都算合格,稍微控制点多油多盐的饮食就好。聊着聊着,大伯又给杨东平说了说自己现在的身体现况和生活琐事,病情如何,有哪里不如意等等。杨东平都一一耐心听着,没有插言。
对了,有个事要跟你说下,你爸也了解的,刚好趁国庆假期家里孩子们都在,你们大家考虑下怎么处理。大伯闲聊了一会,突然想起什么,很是郑重的跟杨东平说道。
您说,大伯,我听着呢。杨东平平静的看着大伯,感觉大伯要说比较重要的事。
你知道的,咱们家你爷爷是地主出身,现在寨子里都还有我们家的祖屋,只是由于当年的种种原因,房子没能收回来,不过产权还是属于我们。之前被占的杨家祠堂要翻新改建,挖出了点东西,经过文物局看过,没有多少年头,也没什么研究价值,就是些常用的东西,考虑到本来就属于我们家的,房子没给咱们,这又些没用的东西,也就做做顺水人情,文物局给还了回来。咱们直系血缘的几家把东西分一分,各家留着做个念想,也不错,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至于怎么分,晚上男丁都来我家开个会,研究下,你回去跟你爸说一声。大伯说的果然是正事,杨东平点头答应。因为事情比较重要,婉拒了大伯家的留饭,直言改天再来吃饭。
晚上其他叔伯兄弟吃完饭,就三三两两的准备去大伯家,早到的人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虽然都是男的,该有的八卦之心一点都不少。
而杨家此时也准备去杨家大伯家。就你们家还搞这一套,新中国都成立多少年了,女人早就顶了半边天,你家还这么封建,女人不能干政!真是愚昧得要死。杨妈妈没好气的说道。其实也不是在乎这个事,主要是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大家分家,不让女人参与,等分完才知道,杨爸爸跟杨妈妈是吃了大亏的,所以对这样的事很反感。
我家还不是你家,呵呵~好了好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本来也没点什么东西,我们也就是去看看,你看我哪次不是回来就给你汇报,消消气,别介意,再摆个冷脸就变老太婆了。杨爸爸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高手,特别会说话。
当着孩子的面,你胡说啥呢?再说了,都六十多了,还不是老太婆,你都是老头子了。杨妈妈有点恼羞成怒的嗔了一眼杨爸爸。
杨家两兄弟当没听见爸妈的语言官司,早就快步走到院子门口去了。嘿嘿~杨安平撞了撞杨东平,笑得一脸贼像。
杨东平无语的看了眼弟弟,这要多没长心眼才能干出这样的事,赶紧离他远一点,免得自己别传染。
突然脚下被绊了一下,软乎乎,吓了杨东平一跳,就怕踩到什么东西,乡下的晚上虽然有路灯,踩到什么还是无法预计的。低头一看,原来是小家伙,看大家都走了,又没人搭理它,也就跟着杨东平一路溜达出来。
小家伙出都出来了,杨东平也不准备再让它回去,本来小家伙对环境都还不太熟悉,喜欢粘着自己,而这两天自己陪小家伙的时间也少,心里就泛起一阵阵心疼。
弯腰把小家伙抱了起来:一会别乱叫,也别捣乱。杨东平点了点小家伙的鼻子,不忘交待一声,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自己还是把小家伙当作平等的伙伴一样对待。
小家伙乖乖的窝在杨东平怀里,叽叽的叫了两声,也许这就是他的回答。
杨安平看着哥哥怀里的小家伙问道:哥,你这个小狗好特别,跟一般的都不一样,很聪明,还知道自己给自己洗脸洗爪子,上卫生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吓了一跳,现在的小狗都那么聪明吗?杨安平疑惑道,主要是小家伙叫声很不一样,他虽然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但是心还是很细的。
小家伙品种比较特殊,聪明,你就把它当小孩看待就好。杨东平只能适当隐瞒,毕竟有些秘密,之所以成为秘密,那就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
听杨东平那么一说,安平就安心了,也不再话多,反正哥哥最在乎家人,自己放心。
爸,你快点,要不要我扶你?杨安平刚跟哥哥说完就又回头去关心爸爸。
臭小子,管好你自己就行,等我真的需要扶的那天,你别不耐烦就好。杨爸爸安慰好杨妈妈就赶了上来,听见杨安平的话就乐呵呵的怼了一句,可是话糙理不糙。
哪能啊,你是我最亲爱的爸爸。杨安平跑回去搂着爸爸肩膀嘻嘻哈哈。一米八二的个,比杨爸爸高那么多,还非得搭在爸爸身上。杨东平看了眼,揺了揺头,真是懒的说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挨,他们高兴就好。
到了大伯家,其他人都来了,就等杨东平他们。杨爸爸这一辈,家里兄弟四个,杨爸爸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而杨东平这辈男孩也不多,女孩多些,但是在这样的场合女孩是不能出现的。
大伯年纪大了,就让大哥把事情起因从头到尾解说一遍,东西都放在堂屋,可以一边看一边讨论,等大家议论完,让大家发表发表意见,怎么分,分多少!反正早晚都要分,就这么一次解决是最好的。
杨爸爸首先发言:我们兄弟四人,之前商量过,不参与,本来也没多少东西,都留给孩子们。谁选什么以后那个东西就是谁的,其他人不得有意见。五个孩子,十件物品,我家多一个孩子,其他人每人两件物品,我家一人一件,这样分,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有的话,就按这个方法,分了吧!叔叔伯伯都点头同意,其他堂兄弟也没吭声,估计在家都商量过的。
东西一溜摆在大伯家堂屋的八仙桌上,供大家选择。都是些常见的物品,材质也一般,经过县文物局鉴定过的东西,是古董的话也轮不上还回来。其实选哪个杨东平都无所谓,因此就站在后面等大家选得差不多了,才上前随便拿了件,估计是大家嫌占地方还没什么用才留下来的。
那是一件小屏风,真的小,只有翻开的书页那么大,木材也不好,上面雕刻得有五只蝙蝠,一点装饰物都没有,估计也就是个吉祥物,此时木材到处都裂得是一个个小口子,粗糙得不行。
杨东平笑了笑,自我安慰下我就等着五福临门吧!
第19章
临回帝都前一天,大伯说趁大家都在,给祖宗上个坟,让祖宗保佑大家更顺利。这次要不是因为杨家祠堂的事,估计杨家直系后人还难以聚得那么齐。
大伯是杨氏家族现任族长,族长一般都是长子长孙继承。大伯之后就是大哥,大哥是大伯的长子,虽说现在族长的权利没有解放前大,但是现今一些祭祀类的事还是要由族长来管。
杨家的祖坟现在主要分散在三个地方,杨家因解放前算得上当地的大地主,是有家族墓地的。但解放后,由于成分问题,墓地也被破坏,很多先人的遗骸只能重新敛葬,条件有限,只能随便找地方安葬了。
寨子上其他人家认为挨着杨家的墓地能借点风水,趁杨家自顾不暇时,陆陆续续把自家的祖宗迁到杨家墓地,就算是后来没看过风水的墓地旁边,他们都认为是好的。是以,杨家现在的墓地跟寨子上其他人家的墓地是混在一起的,有杨家墓的旁边就有别人家的墓。今天准备去的墓地是解放后,杨东平爷爷奶奶过世新找的地方,就在杨家祖宅的后面,能天天看着自家祖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杨家的祖宅在寨子中间,寨子是由三座比较平缓的山头组成,差不多3000多人,算是大寨子。以前各山头有一个寨子,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建新的房子,是以房子越来越多,竟慢慢融合到一起,合并成一个大寨子。
兄弟四人共有十个儿女,因这次是在家族内部提前通知,离得近的儿女能回来的都拖儿带女赶回来,林林总总也得差不多三十多人,因是要去祭拜杨东平的爷爷奶奶,早上八点在大伯家集合,拿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就去了杨家祖宅后面的墓地。
这么多人走在一起还是很引人注目,比起大家族不算枝繁叶茂,胜在大家还团结。
杨家大伯,又去祭祖啊?
你家又有啥好事了,这么兴师动众的,不会是天大的喜事吧。这是比较熟悉杨家行事的知情人。
呵呵~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也就是这次孙子们难得放假,还聚得那么齐,就来给我家老爷子上上坟,也好让祖先保佑保佑孩子们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大伯兄弟几个一路跟人客气,很快来到祖宅后山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墓地。
到了墓地,男丁清理坟茔周边的杂树杂草,女眷们撕冥币钱纸,等准备工作做好,坟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焚烧钱纸以后,由大伯先站在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合葬墓前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孩子们现在都过得不错,还算有点出息,都是祖宗们保佑的成果,希望以后也能继续保佑他们云云。交代完毕所有人就依辈份年龄大小的先后次序拜祭,拜祭完毕,等祭品让祖先祝福后,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食了。
等祭祀完路过半山腰的祖宅时,大家忍不住去里面看了看。
杨家祖宅依山而建在寨子中间的山腰,大块的条形石打地基,起堡坎,再在堡坎上修四合院,既实用又大气。方位坐北朝南,三进院子,从半山而上直到山顶都属于杨家的宅院,杨家大门外是一路青石铺成的马路,当时能并排过两辆马车,就是按现在来说,那也是可以过一辆卡车的。
以马路为分界,上面只有杨家一家,叫上坎;下面是无数当年靠佃杨家良田生活的佃农,因为人多,需要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村落,叫下坎。而现在早已不分上下,杨家祖宅在解放初期被老百姓瓜分,后因种种原因没能收回,现在也不了了之。每次杨家人经过祖宅心里都有一种遗憾,因为再也不属于杨家,而杨家后人只能各自在寨子外围修建新的家园。
大家先瞻仰了祖宅的大门,大门已经不剩什么,只有两边的门柱还在,门柱为方形,整块石头雕凿,又大又沉,上面有副民国时期汤恩伯题写的对联,能经过□□时期完整保留下来,估计当时实在是没有工具可以破坏。不过也不是一点伤害都没有,石柱表面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划痕,扑面而来一股沧桑与凄凉。
杨家发家在当地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民国时期出了好几位国民党将军,大门前的对联是1942年汤恩伯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时,机缘巧合撞见当时杨家老太爷过大寿,因为没准备,顺手题了副对联做礼物,杨家为了尊重就刻在大门上。
第二进,门也只剩两根门柱,石头雕凿,也保留下来。但是破坏得更严重,上面的对联全部被毁坏。因为破四旧时老百姓怕被牵连,连夜偷偷用凿子把字毁了,对于现在来说,真是可惜了。
站在大门前,杨东平想着杨家祖宅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败,新杨家的成长,感慨万千。
杨家其他人分散在三进的院子里,祖宅已经不剩什么,除了铺满石砖的院子,其它地方几乎都改变,看得大家很不是滋味,这种无奈的情绪很难抚平。
恋耽美
而杨安平则是赶紧站起来,走到杨妈妈身旁,从侧面抱着妈妈说:妈,是个意外,你们不要多心,哥回来就好。看杨妈妈心情好点又说:再说,你看哥一回来我就失宠,我吃醋了哟。
杨妈妈哭笑不得,拍了一下大小伙的胳膊:能不能好好说话,动手动脚的,成何体统,赶紧回去坐下好好吃饭。
在杨安平的插科打诨之下,沉重的气氛转眼变得轻松起来,大家都在努力调节气氛。杨安平坐回原位吃饭的时候,趁杨妈妈没看见,对杨东平眨了眨眼,杨东平微微点头示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了,东平,你这次回来也没剩几天假期,后天你们俩就得走了,今天下午去你大伯家看看,好不容易回来趟,咱家可得守礼。杨妈妈当作没看见俩兄弟的小动作,只是提醒杨东平去见见杨家大伯。
杨家大伯就住在隔壁,跟杨爸爸是亲兄弟,关系很近,平时有事都是互通有无、感情还不错。
第18章
吃完饭,大家聊了会家常,看看天,万里无云,好天气,再看看手表,下午三点多,杨爸爸跟杨妈妈就准备去宰鹅,晚上要炖鹅肉,很费功夫。
杨东平准备去大伯家看看,安平不愿意跟着,老人都比较喜欢摆古,翻来覆去听得都会背了。
大伯的房子在杨家的西边,平时就大伯跟大妈在家,家里的儿子在省城工作,儿子儿媳带着孩子一家在省城生活,只有假期才回来陪陪老人,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本县城里,一个嫁到外县,回来得也少,平时就两个老人在。
大妈住不惯楼房,每次去儿子家待不到半个月就嚷嚷要回来。挂在大妈嘴里最常听的话就是还是土地亲,城里到处都是人,又没什么事干,全身无聊得很,还是回来的好。大妈六十五岁左右,身体很好,也就鬓角有几丝银发,喜欢在家种点蔬菜,平时自己家也吃不完,就到处送人,有时候家里孩子开车回来会带些去城里吃。
大伯身体不算特别好,今年六十八,头几年因脑溢血住过一次院,出院以后就很讲究养生,注重饮食。人是老派的人,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一辈子没下过厨,现在老了没事干的时候,遛弯去到地里看大妈种菜,大妈还觉得烦,嫌碍事。
才到大伯家门口,就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国庆放假,家里堂哥堂嫂带了孩子回来陪爷爷奶奶。
此时大伯正眯着眼睛在院子里晒太阳,精神不错,脸上皱纹也少,红光满面的,看得出来生活很如意。
大妈跟大嫂在厨房忙活,说是明天就要回省城,在乡下买了些粮食喂养的鸡鸭,这会处理好,明天就直接带走。
大伯家的客厅也是在楼上,只不过是自家人使用。一楼有间待客室,平时来客人都是在那接待。冬天的时候大家喜欢待在那里,里面有个火炉,门一关,又暖和又适合聊天,不过现在火炉换成电的,虽然干净了些,不过少了煤火炉的乐趣,小的时候杨东平就很喜欢跟家里几个堂兄弟在那吃饭玩耍。
大伯,晒太阳呢?杨东平提着些帝都有名的糕点,还有些营养品走了过去,高血压患者还不能乱吃补药,杨东平都不敢买,只能咨询医生以后拿了点常规的补品,听说可以吃枸杞,买了点黑枸杞。
大伯睁开眼睛看是杨东平,从藤椅上坐了起来,很是开心。东平啊,什么时候回来的?人来就好,带什么礼物啊,都是一家人。很是客气。
杨东平走了过去,帮大伯把椅子整理了一下,让他坐得更舒服些。自己搬个小矮凳坐在大伯旁边:昨天晚上刚到的,早上去城里给家里添了点常用品,就过来看看你跟大妈,你们身体还好吧,我看大家精神都不错。
老爷子精神不错,很有聊天的欲望。还可以,之前你大哥带我们去省医检查过,基本都算合格,稍微控制点多油多盐的饮食就好。聊着聊着,大伯又给杨东平说了说自己现在的身体现况和生活琐事,病情如何,有哪里不如意等等。杨东平都一一耐心听着,没有插言。
对了,有个事要跟你说下,你爸也了解的,刚好趁国庆假期家里孩子们都在,你们大家考虑下怎么处理。大伯闲聊了一会,突然想起什么,很是郑重的跟杨东平说道。
您说,大伯,我听着呢。杨东平平静的看着大伯,感觉大伯要说比较重要的事。
你知道的,咱们家你爷爷是地主出身,现在寨子里都还有我们家的祖屋,只是由于当年的种种原因,房子没能收回来,不过产权还是属于我们。之前被占的杨家祠堂要翻新改建,挖出了点东西,经过文物局看过,没有多少年头,也没什么研究价值,就是些常用的东西,考虑到本来就属于我们家的,房子没给咱们,这又些没用的东西,也就做做顺水人情,文物局给还了回来。咱们直系血缘的几家把东西分一分,各家留着做个念想,也不错,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至于怎么分,晚上男丁都来我家开个会,研究下,你回去跟你爸说一声。大伯说的果然是正事,杨东平点头答应。因为事情比较重要,婉拒了大伯家的留饭,直言改天再来吃饭。
晚上其他叔伯兄弟吃完饭,就三三两两的准备去大伯家,早到的人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虽然都是男的,该有的八卦之心一点都不少。
而杨家此时也准备去杨家大伯家。就你们家还搞这一套,新中国都成立多少年了,女人早就顶了半边天,你家还这么封建,女人不能干政!真是愚昧得要死。杨妈妈没好气的说道。其实也不是在乎这个事,主要是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大家分家,不让女人参与,等分完才知道,杨爸爸跟杨妈妈是吃了大亏的,所以对这样的事很反感。
我家还不是你家,呵呵~好了好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本来也没点什么东西,我们也就是去看看,你看我哪次不是回来就给你汇报,消消气,别介意,再摆个冷脸就变老太婆了。杨爸爸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高手,特别会说话。
当着孩子的面,你胡说啥呢?再说了,都六十多了,还不是老太婆,你都是老头子了。杨妈妈有点恼羞成怒的嗔了一眼杨爸爸。
杨家两兄弟当没听见爸妈的语言官司,早就快步走到院子门口去了。嘿嘿~杨安平撞了撞杨东平,笑得一脸贼像。
杨东平无语的看了眼弟弟,这要多没长心眼才能干出这样的事,赶紧离他远一点,免得自己别传染。
突然脚下被绊了一下,软乎乎,吓了杨东平一跳,就怕踩到什么东西,乡下的晚上虽然有路灯,踩到什么还是无法预计的。低头一看,原来是小家伙,看大家都走了,又没人搭理它,也就跟着杨东平一路溜达出来。
小家伙出都出来了,杨东平也不准备再让它回去,本来小家伙对环境都还不太熟悉,喜欢粘着自己,而这两天自己陪小家伙的时间也少,心里就泛起一阵阵心疼。
弯腰把小家伙抱了起来:一会别乱叫,也别捣乱。杨东平点了点小家伙的鼻子,不忘交待一声,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自己还是把小家伙当作平等的伙伴一样对待。
小家伙乖乖的窝在杨东平怀里,叽叽的叫了两声,也许这就是他的回答。
杨安平看着哥哥怀里的小家伙问道:哥,你这个小狗好特别,跟一般的都不一样,很聪明,还知道自己给自己洗脸洗爪子,上卫生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吓了一跳,现在的小狗都那么聪明吗?杨安平疑惑道,主要是小家伙叫声很不一样,他虽然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但是心还是很细的。
小家伙品种比较特殊,聪明,你就把它当小孩看待就好。杨东平只能适当隐瞒,毕竟有些秘密,之所以成为秘密,那就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
听杨东平那么一说,安平就安心了,也不再话多,反正哥哥最在乎家人,自己放心。
爸,你快点,要不要我扶你?杨安平刚跟哥哥说完就又回头去关心爸爸。
臭小子,管好你自己就行,等我真的需要扶的那天,你别不耐烦就好。杨爸爸安慰好杨妈妈就赶了上来,听见杨安平的话就乐呵呵的怼了一句,可是话糙理不糙。
哪能啊,你是我最亲爱的爸爸。杨安平跑回去搂着爸爸肩膀嘻嘻哈哈。一米八二的个,比杨爸爸高那么多,还非得搭在爸爸身上。杨东平看了眼,揺了揺头,真是懒的说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挨,他们高兴就好。
到了大伯家,其他人都来了,就等杨东平他们。杨爸爸这一辈,家里兄弟四个,杨爸爸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而杨东平这辈男孩也不多,女孩多些,但是在这样的场合女孩是不能出现的。
大伯年纪大了,就让大哥把事情起因从头到尾解说一遍,东西都放在堂屋,可以一边看一边讨论,等大家议论完,让大家发表发表意见,怎么分,分多少!反正早晚都要分,就这么一次解决是最好的。
杨爸爸首先发言:我们兄弟四人,之前商量过,不参与,本来也没多少东西,都留给孩子们。谁选什么以后那个东西就是谁的,其他人不得有意见。五个孩子,十件物品,我家多一个孩子,其他人每人两件物品,我家一人一件,这样分,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有的话,就按这个方法,分了吧!叔叔伯伯都点头同意,其他堂兄弟也没吭声,估计在家都商量过的。
东西一溜摆在大伯家堂屋的八仙桌上,供大家选择。都是些常见的物品,材质也一般,经过县文物局鉴定过的东西,是古董的话也轮不上还回来。其实选哪个杨东平都无所谓,因此就站在后面等大家选得差不多了,才上前随便拿了件,估计是大家嫌占地方还没什么用才留下来的。
那是一件小屏风,真的小,只有翻开的书页那么大,木材也不好,上面雕刻得有五只蝙蝠,一点装饰物都没有,估计也就是个吉祥物,此时木材到处都裂得是一个个小口子,粗糙得不行。
杨东平笑了笑,自我安慰下我就等着五福临门吧!
第19章
临回帝都前一天,大伯说趁大家都在,给祖宗上个坟,让祖宗保佑大家更顺利。这次要不是因为杨家祠堂的事,估计杨家直系后人还难以聚得那么齐。
大伯是杨氏家族现任族长,族长一般都是长子长孙继承。大伯之后就是大哥,大哥是大伯的长子,虽说现在族长的权利没有解放前大,但是现今一些祭祀类的事还是要由族长来管。
杨家的祖坟现在主要分散在三个地方,杨家因解放前算得上当地的大地主,是有家族墓地的。但解放后,由于成分问题,墓地也被破坏,很多先人的遗骸只能重新敛葬,条件有限,只能随便找地方安葬了。
寨子上其他人家认为挨着杨家的墓地能借点风水,趁杨家自顾不暇时,陆陆续续把自家的祖宗迁到杨家墓地,就算是后来没看过风水的墓地旁边,他们都认为是好的。是以,杨家现在的墓地跟寨子上其他人家的墓地是混在一起的,有杨家墓的旁边就有别人家的墓。今天准备去的墓地是解放后,杨东平爷爷奶奶过世新找的地方,就在杨家祖宅的后面,能天天看着自家祖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杨家的祖宅在寨子中间,寨子是由三座比较平缓的山头组成,差不多3000多人,算是大寨子。以前各山头有一个寨子,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建新的房子,是以房子越来越多,竟慢慢融合到一起,合并成一个大寨子。
兄弟四人共有十个儿女,因这次是在家族内部提前通知,离得近的儿女能回来的都拖儿带女赶回来,林林总总也得差不多三十多人,因是要去祭拜杨东平的爷爷奶奶,早上八点在大伯家集合,拿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就去了杨家祖宅后面的墓地。
这么多人走在一起还是很引人注目,比起大家族不算枝繁叶茂,胜在大家还团结。
杨家大伯,又去祭祖啊?
你家又有啥好事了,这么兴师动众的,不会是天大的喜事吧。这是比较熟悉杨家行事的知情人。
呵呵~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也就是这次孙子们难得放假,还聚得那么齐,就来给我家老爷子上上坟,也好让祖先保佑保佑孩子们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大伯兄弟几个一路跟人客气,很快来到祖宅后山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墓地。
到了墓地,男丁清理坟茔周边的杂树杂草,女眷们撕冥币钱纸,等准备工作做好,坟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焚烧钱纸以后,由大伯先站在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合葬墓前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孩子们现在都过得不错,还算有点出息,都是祖宗们保佑的成果,希望以后也能继续保佑他们云云。交代完毕所有人就依辈份年龄大小的先后次序拜祭,拜祭完毕,等祭品让祖先祝福后,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食了。
等祭祀完路过半山腰的祖宅时,大家忍不住去里面看了看。
杨家祖宅依山而建在寨子中间的山腰,大块的条形石打地基,起堡坎,再在堡坎上修四合院,既实用又大气。方位坐北朝南,三进院子,从半山而上直到山顶都属于杨家的宅院,杨家大门外是一路青石铺成的马路,当时能并排过两辆马车,就是按现在来说,那也是可以过一辆卡车的。
以马路为分界,上面只有杨家一家,叫上坎;下面是无数当年靠佃杨家良田生活的佃农,因为人多,需要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村落,叫下坎。而现在早已不分上下,杨家祖宅在解放初期被老百姓瓜分,后因种种原因没能收回,现在也不了了之。每次杨家人经过祖宅心里都有一种遗憾,因为再也不属于杨家,而杨家后人只能各自在寨子外围修建新的家园。
大家先瞻仰了祖宅的大门,大门已经不剩什么,只有两边的门柱还在,门柱为方形,整块石头雕凿,又大又沉,上面有副民国时期汤恩伯题写的对联,能经过□□时期完整保留下来,估计当时实在是没有工具可以破坏。不过也不是一点伤害都没有,石柱表面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划痕,扑面而来一股沧桑与凄凉。
杨家发家在当地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民国时期出了好几位国民党将军,大门前的对联是1942年汤恩伯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时,机缘巧合撞见当时杨家老太爷过大寿,因为没准备,顺手题了副对联做礼物,杨家为了尊重就刻在大门上。
第二进,门也只剩两根门柱,石头雕凿,也保留下来。但是破坏得更严重,上面的对联全部被毁坏。因为破四旧时老百姓怕被牵连,连夜偷偷用凿子把字毁了,对于现在来说,真是可惜了。
站在大门前,杨东平想着杨家祖宅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败,新杨家的成长,感慨万千。
杨家其他人分散在三进的院子里,祖宅已经不剩什么,除了铺满石砖的院子,其它地方几乎都改变,看得大家很不是滋味,这种无奈的情绪很难抚平。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