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那白墨女子秋夜月的主动相投,刘毅此时更感兴趣的却是她那墨子令重现之言,记得前番他在聂离之处得知墨门秘辛之时便与其有着一个共同的推测,那便是墨子令就在北平皇宫之中!若按秋夜月所言,此时墨子令落入了天戮手中,而天子又恰恰与此时病入膏肓,难道这二者之间还会有什么联系不成?可天戮取墨子令刘毅能够接受,他们对此物的向往已经有数百年了,说不定很早开始就有所布局,可弑杀天子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或者是自己的演技太好,一副忠臣的摸样使得天戮误以为除去天子他刘毅就会悲愤的随之而去?
不管在世人的眼中他刘郎生是忠是奸,可以他眼下的势力天子亡故对他绝是有利无害,这一点结论稍加分析就能得出,难不成天戮门主的脑子也进水了?以刘协的年纪更不可能与他之间有着什么深仇大恨,反正越是深想刘毅便越觉此事透着蹊跷,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推论,看来也只有等自己回京之后再通过种种证据加以调查了。<-》
秋夜月及白墨众人的出现对于行程之中的刘毅而言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在他赶赴北平的这段时间内倒是有大事发生,刘毅离开司州的第十日,张辽成功劝说函谷关守将郝萌献出城关,有韩遂人头在手加之马超跟随相助又是携大胜之势前来,郝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二十余万联军及韩遂张卫闫行等人皆在刘毅手下授首,他手中不过万余军心不定的士卒,纵有雄关在手亦不敢相抗,至此司州之战可谓战局圆满,张辽亲自坐守此关以待军师将令。
这个消息自然使得在奔行途中的刘毅极为欢喜,可接下来更大的一件事情就让他有点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大汉兴平六年,公元一九九年六月二十八,献帝刘协因瘴气而崩与北平皇宫宁养殿内,时年二十岁!因献帝无子亦无兄弟而皇亲一脉早在董卓乱京师之时就已经支离破碎,后又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如今堂堂大汉竟然出现了无人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局面,确是史上少有。
献帝亡故之时,只有内侍张云随在身边,据他所言,献帝对其至今无子深感愧疚,更念皇叔大将军刘毅兴汉之功遗旨将其加为燕王,并言大统之事可由皇叔与一并老臣商议之后再决,消息一出,除了刘毅一脉的近臣之外,满朝文武皆是众说纷纭。论身份与地位,大将军皇叔刘毅自然是不二人选,可戏志才却依刘毅之言在此事上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主公所言不差,倘若他与此事之上表现的过于激进的话反而会遭致有心之人的利用而对大业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沉默使得朝中百官也不敢再此事上太过提及大将军。
狼行三国647
父业子承或是兄终弟及乃是皇位更替的不二之法,但此时的情况却比较特殊,刘协无子,亦无兄弟亲族,这个继位的人选范围就需要扩大到整个汉室宗亲了,此时大将军又在司州未回,遗旨中虽说是老臣共商,可似杨彪伏完这样的久在官场之人怎会在刘毅归来之前发表意见?更遑论前者还是刘毅的姻亲,无论如何也是要等着大将军的意见的,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将天子的后事办的妥妥当当,以尽人臣之道,只是与此事之上自会有些不甘寂寞之人,一时间刘虞之子刘康,刘表之子刘琦都有人提及,而其中提的最多的竟是刘毅之子刘桓,这个说法让得到消息的刘毅颇为苦笑不得,老子这还没死了你们就惦记上儿子了?就算那些群臣之言与理相合我大汉也不是满清!
不过在刘毅的属领之中,天子的驾崩并未引起太大的慌乱与震动,在百姓心中本就是最重将军,弱冠病亡在汉末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况且这宫中之事离他们颇为遥远,倒是省了戏志才很多手脚,其实在他以及很多刘毅谋臣大将的心中,对天子驾崩之后的皇位承继是有着很大的期待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可能有些不妥,但主公若能登上大汉天子之位他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相对朝中的谨慎,军中就要简单的多了,除了刘毅谁也不服。
此时天气炎热,天子的灵柩不可在宫中摆放太长的时间,这发丧之事亦是迫在眉睫,此事由杨彪主之,戏志才陈群钟繇等人为辅,一般而言,天子在继位之后便会着力安排自己的陵墓,此时的大汉都城乃是北平,早在将天子迎来此处之后刘毅便也开始按礼安排,虽说汉朝皇室的陵寝多在长安洛阳之处可以此时的天气及司州的形势将献帝葬在那里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天子的灵柩一旦下葬,就不会有迁移之说,就在停灵之期的第三日晚间,大将军终于赶到了北平。
一入京师刘毅家也未回便直奔皇宫,他的归来使得略微有些纷扰的人心彻底安定下来,有大将军在朝中就有擎天白玉柱,此时刘毅的地位在朝中更是凸显出来,全身缟素的大将军不顾满面风尘首先便在天子灵前致祭守夜,不管刘毅心中此时对天子之死有着多少疑问可此时他也要先将刘协的后事处理妥当。对于朝中百官而言,献帝刘协乃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在刘毅心中,他却又是自己的子侄,平日对其更是极为倚重,如今英年早逝他的悲怆之情绝非完全做作。
而在刘毅刚刚完成祭礼之后,几位老臣却是联袂而来,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此乃古之正理,之前刘毅未回此事只能搁置,而今大将军既然已经归来,此事立刻就要摆上议程了,众人便在灵堂之旁的偏殿之中略作歇息,一切皆由张云将之安排齐备。
“大将军,天子英年早逝令举国同悲,可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身为人臣还需尽早决断保我大汉血脉传承方为正道,天子遗旨之中将此事重托与大将军,此时大将军亦是众望所归,我等也当以将军马首是瞻。”说话之人面容清瘦,颇有疲倦之态,正是伏后之父伏完,此时官居朝中司空之职,与杨彪一同位列三公,亦是老臣之代表。
“大将军,伏司空所言极是,亦是与礼相合,如今大将军受天子临危重托,当要有所作为才是。”此时说话的却是刘毅的岳父蔡邕,现为朝中御史大夫,不过他更多的兴趣则在幽州书院,此次天子驾崩干系极大,无论在公在私,在亲在理他自然都是倾向与女婿的,但女儿在此事上却是极为谨慎,言及夫君未归之前绝不可有任何言论,这是朝中,刘毅的地位还要在他之上,因此此时也以官职称之。
“恩,二位所言极有道理,不过皇纲大统之事固然极重,刘某却觉天子之死颇有蹊跷之处,以如今形势当先为天子发丧,之后刘某必要彻查此事,如今天下尚且不定,汉室又是飘零,毅受天子重托,心中惶恐之至,这皇位承继之事绝非儿戏,一个不慎刘某便无颜见历代先皇,绝不可轻易定之!”刘毅微微颔首又在言道,所谓的瘴气就是现代所言的疟疾,献帝临终之时的表象与此症颇为相合,但终究只是一种托词,人人心中对天子之丧都是有所疑虑,却不便多言。
“大将军所言即是,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诸侯莫不是割据州郡,私向攻伐,致使汉室不正天子倾颓,幸得有大将军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再度振我大汉声威,此次天子早逝确令人始料未及,这汉室正统之事就要压在大将军肩上,谨慎行事亦是必须,只是……将军所言彻查之事恐怕会为别有用心之人所乘!”司徒杨彪对于天子之死亦是心存疑虑,他心中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刘毅,可以大将军如今的声威和刘毅一向的为人,倘若此时有此举至少有些太过心急,况且此时他尚且忙于司州之乱,根本不在京中,这些宫廷之内的事情一向颇为隐晦,可刘毅归来便要加以彻查,这无形之中打消了杨彪心头的很多疑虑,对他的支持更加坚定起来,眼下听出刘毅言中之意便出言道。
“杨司徒所言虽是正理,可刘某亦绝不会放任此事不理,天子乃刘某主上,亦是家中子侄,在公在私在情在理刘某都不会坐视,此时一切暂时搁下先为天子处理后事,至于诸位所言亦不可轻忽,刘某有意先让伏后代掌朝政,刘某自当尽心辅之,一为天下安定百官无忧,二来也要与汉室宗亲之中好生斟酌,事急从权,也只得行此权宜之计了。”刘毅闻言微微沉吟一方方才言道,皆是以大局为重之态。
可他的话却给了在场所有老臣一个个大大的意外,谁也没有想到大将军竟然会有这般的安排,此时刘毅虽是言辞有礼,毫不倨傲,可其言语之中却有着令人不敢抗拒之威,一时间人人心中都是沉思其意,却无人对此再言其他,这偏殿之中一片寂静!
不管在世人的眼中他刘郎生是忠是奸,可以他眼下的势力天子亡故对他绝是有利无害,这一点结论稍加分析就能得出,难不成天戮门主的脑子也进水了?以刘协的年纪更不可能与他之间有着什么深仇大恨,反正越是深想刘毅便越觉此事透着蹊跷,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推论,看来也只有等自己回京之后再通过种种证据加以调查了。<-》
秋夜月及白墨众人的出现对于行程之中的刘毅而言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在他赶赴北平的这段时间内倒是有大事发生,刘毅离开司州的第十日,张辽成功劝说函谷关守将郝萌献出城关,有韩遂人头在手加之马超跟随相助又是携大胜之势前来,郝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二十余万联军及韩遂张卫闫行等人皆在刘毅手下授首,他手中不过万余军心不定的士卒,纵有雄关在手亦不敢相抗,至此司州之战可谓战局圆满,张辽亲自坐守此关以待军师将令。
这个消息自然使得在奔行途中的刘毅极为欢喜,可接下来更大的一件事情就让他有点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大汉兴平六年,公元一九九年六月二十八,献帝刘协因瘴气而崩与北平皇宫宁养殿内,时年二十岁!因献帝无子亦无兄弟而皇亲一脉早在董卓乱京师之时就已经支离破碎,后又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如今堂堂大汉竟然出现了无人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局面,确是史上少有。
献帝亡故之时,只有内侍张云随在身边,据他所言,献帝对其至今无子深感愧疚,更念皇叔大将军刘毅兴汉之功遗旨将其加为燕王,并言大统之事可由皇叔与一并老臣商议之后再决,消息一出,除了刘毅一脉的近臣之外,满朝文武皆是众说纷纭。论身份与地位,大将军皇叔刘毅自然是不二人选,可戏志才却依刘毅之言在此事上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主公所言不差,倘若他与此事之上表现的过于激进的话反而会遭致有心之人的利用而对大业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沉默使得朝中百官也不敢再此事上太过提及大将军。
狼行三国647
父业子承或是兄终弟及乃是皇位更替的不二之法,但此时的情况却比较特殊,刘协无子,亦无兄弟亲族,这个继位的人选范围就需要扩大到整个汉室宗亲了,此时大将军又在司州未回,遗旨中虽说是老臣共商,可似杨彪伏完这样的久在官场之人怎会在刘毅归来之前发表意见?更遑论前者还是刘毅的姻亲,无论如何也是要等着大将军的意见的,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将天子的后事办的妥妥当当,以尽人臣之道,只是与此事之上自会有些不甘寂寞之人,一时间刘虞之子刘康,刘表之子刘琦都有人提及,而其中提的最多的竟是刘毅之子刘桓,这个说法让得到消息的刘毅颇为苦笑不得,老子这还没死了你们就惦记上儿子了?就算那些群臣之言与理相合我大汉也不是满清!
不过在刘毅的属领之中,天子的驾崩并未引起太大的慌乱与震动,在百姓心中本就是最重将军,弱冠病亡在汉末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况且这宫中之事离他们颇为遥远,倒是省了戏志才很多手脚,其实在他以及很多刘毅谋臣大将的心中,对天子驾崩之后的皇位承继是有着很大的期待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可能有些不妥,但主公若能登上大汉天子之位他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相对朝中的谨慎,军中就要简单的多了,除了刘毅谁也不服。
此时天气炎热,天子的灵柩不可在宫中摆放太长的时间,这发丧之事亦是迫在眉睫,此事由杨彪主之,戏志才陈群钟繇等人为辅,一般而言,天子在继位之后便会着力安排自己的陵墓,此时的大汉都城乃是北平,早在将天子迎来此处之后刘毅便也开始按礼安排,虽说汉朝皇室的陵寝多在长安洛阳之处可以此时的天气及司州的形势将献帝葬在那里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天子的灵柩一旦下葬,就不会有迁移之说,就在停灵之期的第三日晚间,大将军终于赶到了北平。
一入京师刘毅家也未回便直奔皇宫,他的归来使得略微有些纷扰的人心彻底安定下来,有大将军在朝中就有擎天白玉柱,此时刘毅的地位在朝中更是凸显出来,全身缟素的大将军不顾满面风尘首先便在天子灵前致祭守夜,不管刘毅心中此时对天子之死有着多少疑问可此时他也要先将刘协的后事处理妥当。对于朝中百官而言,献帝刘协乃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在刘毅心中,他却又是自己的子侄,平日对其更是极为倚重,如今英年早逝他的悲怆之情绝非完全做作。
而在刘毅刚刚完成祭礼之后,几位老臣却是联袂而来,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此乃古之正理,之前刘毅未回此事只能搁置,而今大将军既然已经归来,此事立刻就要摆上议程了,众人便在灵堂之旁的偏殿之中略作歇息,一切皆由张云将之安排齐备。
“大将军,天子英年早逝令举国同悲,可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身为人臣还需尽早决断保我大汉血脉传承方为正道,天子遗旨之中将此事重托与大将军,此时大将军亦是众望所归,我等也当以将军马首是瞻。”说话之人面容清瘦,颇有疲倦之态,正是伏后之父伏完,此时官居朝中司空之职,与杨彪一同位列三公,亦是老臣之代表。
“大将军,伏司空所言极是,亦是与礼相合,如今大将军受天子临危重托,当要有所作为才是。”此时说话的却是刘毅的岳父蔡邕,现为朝中御史大夫,不过他更多的兴趣则在幽州书院,此次天子驾崩干系极大,无论在公在私,在亲在理他自然都是倾向与女婿的,但女儿在此事上却是极为谨慎,言及夫君未归之前绝不可有任何言论,这是朝中,刘毅的地位还要在他之上,因此此时也以官职称之。
“恩,二位所言极有道理,不过皇纲大统之事固然极重,刘某却觉天子之死颇有蹊跷之处,以如今形势当先为天子发丧,之后刘某必要彻查此事,如今天下尚且不定,汉室又是飘零,毅受天子重托,心中惶恐之至,这皇位承继之事绝非儿戏,一个不慎刘某便无颜见历代先皇,绝不可轻易定之!”刘毅微微颔首又在言道,所谓的瘴气就是现代所言的疟疾,献帝临终之时的表象与此症颇为相合,但终究只是一种托词,人人心中对天子之丧都是有所疑虑,却不便多言。
“大将军所言即是,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诸侯莫不是割据州郡,私向攻伐,致使汉室不正天子倾颓,幸得有大将军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再度振我大汉声威,此次天子早逝确令人始料未及,这汉室正统之事就要压在大将军肩上,谨慎行事亦是必须,只是……将军所言彻查之事恐怕会为别有用心之人所乘!”司徒杨彪对于天子之死亦是心存疑虑,他心中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刘毅,可以大将军如今的声威和刘毅一向的为人,倘若此时有此举至少有些太过心急,况且此时他尚且忙于司州之乱,根本不在京中,这些宫廷之内的事情一向颇为隐晦,可刘毅归来便要加以彻查,这无形之中打消了杨彪心头的很多疑虑,对他的支持更加坚定起来,眼下听出刘毅言中之意便出言道。
“杨司徒所言虽是正理,可刘某亦绝不会放任此事不理,天子乃刘某主上,亦是家中子侄,在公在私在情在理刘某都不会坐视,此时一切暂时搁下先为天子处理后事,至于诸位所言亦不可轻忽,刘某有意先让伏后代掌朝政,刘某自当尽心辅之,一为天下安定百官无忧,二来也要与汉室宗亲之中好生斟酌,事急从权,也只得行此权宜之计了。”刘毅闻言微微沉吟一方方才言道,皆是以大局为重之态。
可他的话却给了在场所有老臣一个个大大的意外,谁也没有想到大将军竟然会有这般的安排,此时刘毅虽是言辞有礼,毫不倨傲,可其言语之中却有着令人不敢抗拒之威,一时间人人心中都是沉思其意,却无人对此再言其他,这偏殿之中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