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
蒋在山早已泣不成声。
杨星泽则于心底重叹一声。
或因当时的情况过于突然,他被杀的那段回忆一直只有眼前一黑。听蒋在山这么一说,聂国宗死前的画面开始在杨星泽的脑海里面清晰起来……四周都是水……一阵锥心的寒痛从背后刺穿他的心脏……剧痛诛心。
杨星泽问:“其他战友如何?”
蒋在山沉重地摇了摇头,“敌众我寡,我团几乎全军覆灭。”
“他们全都死了?”杨星泽的声音十分沉重。
“是的!”蒋在山痛心疾首,“日本鬼子将所有战友的尸体拖到了乱葬岗,其中包括身受重伤陷入昏迷的我。或许是得到大哥保佑,备受折磨的我居然还能睁开眼睛……我永远无法忘记……身下是同胞僵硬发臭的腐尸,身上是战友千疮百孔的尸体……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信念让我坚持爬出乱葬岗,爬回部队……回到部队之后,我昏迷了整整7天才醒过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要活着便是希望。”尽管心情十分沉重,杨星泽却不能忘却要问的事情,“你和聂国宗感情深厚,你定然要将他遇难的消息告知他的家人,对吧?”
“大哥父母早逝,家里只有舅舅和未过门的妻子。他们都在家乡眼巴巴地等着大哥回乡共聚……我实在不忍心将大哥阵亡的噩耗告知他们,所以……”
“所以什么?”杨星泽突然呼吸困难。
蒋在山停顿下来。
蒋在山不想再说,但是杨星泽那般激动地注视着他……聂国宗的容貌那么激动地注视着他……蒋在山实在无法对聂国宗有所隐瞒。
蒋在山垂下眼睛,脸带羞悔地说:“大哥阵亡之后,每当收到大哥未过门妻子的来信,我都会仿冒大哥的笔迹……给她回信。”
“什么?!”杨星泽震惊地握紧双拳,努力深呼吸调整情绪,“你大哥未过门的妻子……就这样喜欢上你,并且嫁给你了?”
“你怎么知道的?!”蒋在山猛然抬起大眼睛,惊愕地直视杨星泽。
“猜的。”杨星泽苦笑一声,“看你的反应,事情大概便是如此吧?”
“若事情如此简单,那倒也好了。”蒋在山同样苦笑一声,“我记得,那是1949年11月……”
1949年,11月。
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蒋在山终于能够凯旋回乡。
可惜,能与蒋在山一同凯旋回乡的,只有寥寥数人。和八年前的慷慨浩荡相比,这般人丁凋零简直让人唏嘘。纵使许多乡亲痛失亲友挚爱,热情的乡亲却还是锣鼓喧天地欢迎蒋在山等几个战士凯旋而归。
蒋在山一眼便从人群当中,看到了岑小嫚。
和八年前不一样了……
岑小嫚着意新烫了个卷发,精心画了个妆容,穿着一身崭新的碎花旗袍,一双崭新的黑色皮鞋,一看便知为迎接归来的人费尽心思地打扮了一番。
一阵清风吹过,丝丝撩动岑小嫚那头新烫的卷发。
岑小嫚紧张地用手作梳快速梳理着卷发,目光却一刻不离地紧盯着凯旋归来的方向……为何还不见他?岑小嫚皱紧了眉头,一手继续梳理恐会被风吹乱的卷发,一手紧捏手心的白手帕,直把白手帕捏得生满皱褶。
突然看见蒋在山!
岑小嫚快步冲到蒋在山的面前,灿烂地笑着,激动地问道:国宗哥哥呢?国宗哥哥可是和你一道回来的?国宗哥哥现在在哪里?
在此之前,岑小嫚和蒋在山并不熟悉。
但是岑小嫚和蒋在山曾经同为余世和的学生,所以也算是点头之交。再到后来,聂国宗常在书信中提及蒋在山……尤其是最近几年,聂国宗在书信中提及蒋在山的次数,简直比聂国宗提及自身还多!
岑小嫚期待地看着蒋在山,等待着蒋在山的回复。
蒋在山鼓起勇气,从外衣内袋掏出一片红叶,递给岑小嫚。
岑小嫚瞪大眼睛,后退两步,不可置信地摇着头……
在最近的一封书信里,岑小嫚曾经跟“聂国宗”说——她希望聂国宗能在凯旋归来的路上,给她带上路上最美的红叶……
一阵寒气从岑小嫚的背脊高窜升腾,瞬间化作最冰冷刺骨的蚂蚁爬满岑小嫚的全身……岑小嫚一手抢过蒋在山的红叶丢在地上,激动地将红叶踩了个粉碎。
岑小嫚问:什么时候的事情?!
蒋在山说:1943年8月16日……
岑小嫚突然尖叫一声,使尽全力打了蒋在山一个巴掌,两个巴掌……直至身后传来一阵慌乱的呼救,岑小嫚才激动地停下手,转身看向身后。
身后……
被众人围起来扶起身的,是悲恸得晕厥过去的余世和。
余世和何尝没有发现,岑小嫚带给他看的那些书信中,聂国宗的字迹有异。但是,余世和私心里为聂国宗的“字迹有异”编织了许多理由:可能是手受伤了,可能是过于匆忙,可能是条件过于恶劣,可能是时间改变了字迹……
就在这一刻。
余世和曾经编织的所有理由,全都成为了余世和自欺欺人的铁证。
岑小嫚跑到晕厥的余世和身旁,欲与多名乡亲一同将余世和扶回家。
蒋在山上前想要帮忙。
岑小嫚再度打了蒋在山一个巴掌,愤怒地尖叫:滚!!
--
蒋在山早已泣不成声。
杨星泽则于心底重叹一声。
或因当时的情况过于突然,他被杀的那段回忆一直只有眼前一黑。听蒋在山这么一说,聂国宗死前的画面开始在杨星泽的脑海里面清晰起来……四周都是水……一阵锥心的寒痛从背后刺穿他的心脏……剧痛诛心。
杨星泽问:“其他战友如何?”
蒋在山沉重地摇了摇头,“敌众我寡,我团几乎全军覆灭。”
“他们全都死了?”杨星泽的声音十分沉重。
“是的!”蒋在山痛心疾首,“日本鬼子将所有战友的尸体拖到了乱葬岗,其中包括身受重伤陷入昏迷的我。或许是得到大哥保佑,备受折磨的我居然还能睁开眼睛……我永远无法忘记……身下是同胞僵硬发臭的腐尸,身上是战友千疮百孔的尸体……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信念让我坚持爬出乱葬岗,爬回部队……回到部队之后,我昏迷了整整7天才醒过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要活着便是希望。”尽管心情十分沉重,杨星泽却不能忘却要问的事情,“你和聂国宗感情深厚,你定然要将他遇难的消息告知他的家人,对吧?”
“大哥父母早逝,家里只有舅舅和未过门的妻子。他们都在家乡眼巴巴地等着大哥回乡共聚……我实在不忍心将大哥阵亡的噩耗告知他们,所以……”
“所以什么?”杨星泽突然呼吸困难。
蒋在山停顿下来。
蒋在山不想再说,但是杨星泽那般激动地注视着他……聂国宗的容貌那么激动地注视着他……蒋在山实在无法对聂国宗有所隐瞒。
蒋在山垂下眼睛,脸带羞悔地说:“大哥阵亡之后,每当收到大哥未过门妻子的来信,我都会仿冒大哥的笔迹……给她回信。”
“什么?!”杨星泽震惊地握紧双拳,努力深呼吸调整情绪,“你大哥未过门的妻子……就这样喜欢上你,并且嫁给你了?”
“你怎么知道的?!”蒋在山猛然抬起大眼睛,惊愕地直视杨星泽。
“猜的。”杨星泽苦笑一声,“看你的反应,事情大概便是如此吧?”
“若事情如此简单,那倒也好了。”蒋在山同样苦笑一声,“我记得,那是1949年11月……”
1949年,11月。
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蒋在山终于能够凯旋回乡。
可惜,能与蒋在山一同凯旋回乡的,只有寥寥数人。和八年前的慷慨浩荡相比,这般人丁凋零简直让人唏嘘。纵使许多乡亲痛失亲友挚爱,热情的乡亲却还是锣鼓喧天地欢迎蒋在山等几个战士凯旋而归。
蒋在山一眼便从人群当中,看到了岑小嫚。
和八年前不一样了……
岑小嫚着意新烫了个卷发,精心画了个妆容,穿着一身崭新的碎花旗袍,一双崭新的黑色皮鞋,一看便知为迎接归来的人费尽心思地打扮了一番。
一阵清风吹过,丝丝撩动岑小嫚那头新烫的卷发。
岑小嫚紧张地用手作梳快速梳理着卷发,目光却一刻不离地紧盯着凯旋归来的方向……为何还不见他?岑小嫚皱紧了眉头,一手继续梳理恐会被风吹乱的卷发,一手紧捏手心的白手帕,直把白手帕捏得生满皱褶。
突然看见蒋在山!
岑小嫚快步冲到蒋在山的面前,灿烂地笑着,激动地问道:国宗哥哥呢?国宗哥哥可是和你一道回来的?国宗哥哥现在在哪里?
在此之前,岑小嫚和蒋在山并不熟悉。
但是岑小嫚和蒋在山曾经同为余世和的学生,所以也算是点头之交。再到后来,聂国宗常在书信中提及蒋在山……尤其是最近几年,聂国宗在书信中提及蒋在山的次数,简直比聂国宗提及自身还多!
岑小嫚期待地看着蒋在山,等待着蒋在山的回复。
蒋在山鼓起勇气,从外衣内袋掏出一片红叶,递给岑小嫚。
岑小嫚瞪大眼睛,后退两步,不可置信地摇着头……
在最近的一封书信里,岑小嫚曾经跟“聂国宗”说——她希望聂国宗能在凯旋归来的路上,给她带上路上最美的红叶……
一阵寒气从岑小嫚的背脊高窜升腾,瞬间化作最冰冷刺骨的蚂蚁爬满岑小嫚的全身……岑小嫚一手抢过蒋在山的红叶丢在地上,激动地将红叶踩了个粉碎。
岑小嫚问:什么时候的事情?!
蒋在山说:1943年8月16日……
岑小嫚突然尖叫一声,使尽全力打了蒋在山一个巴掌,两个巴掌……直至身后传来一阵慌乱的呼救,岑小嫚才激动地停下手,转身看向身后。
身后……
被众人围起来扶起身的,是悲恸得晕厥过去的余世和。
余世和何尝没有发现,岑小嫚带给他看的那些书信中,聂国宗的字迹有异。但是,余世和私心里为聂国宗的“字迹有异”编织了许多理由:可能是手受伤了,可能是过于匆忙,可能是条件过于恶劣,可能是时间改变了字迹……
就在这一刻。
余世和曾经编织的所有理由,全都成为了余世和自欺欺人的铁证。
岑小嫚跑到晕厥的余世和身旁,欲与多名乡亲一同将余世和扶回家。
蒋在山上前想要帮忙。
岑小嫚再度打了蒋在山一个巴掌,愤怒地尖叫: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