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主演这个最麻烦的问题已经解决,威尔洛特对《断背山》的投资及联合制作的身份也保持不变,李安心情突然畅快了许多,开始和威廉谈了谈詹姆士·沙姆斯的一些提议,比如说环球和米拉麦克斯都想参与进电影制作来这件事。
而威廉的回复则是,他很欢迎和环球合作,但是米拉麦克斯不行。他甚至对李安直言道:“哈维·韦恩斯坦是个十足的商人,你这样文艺气质浓厚的导演不适合找他当老板。事实上,所有和韦恩斯坦合作过的导演里,他也就只给过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人充分的尊重。”
威廉极少在背后这么评价一个人,今天之所以会这么说,还是想给李安一个提醒——韦恩斯坦在好莱坞素有“剪刀手哈维”的外号。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米拉麦克斯每年都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一部分是自制,另一部分是引进的海外文艺片,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要先在哈维·韦恩斯坦的手下过一遍。海外引进电影会重新剪辑,符合了北美电影分级制度和市场口味后才进行商业,自制电影也会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剪辑师亲自操刀,剪出更符合学院评委审美口味的成片。
换句话说,哈维·韦恩斯坦虽然拍了大量的艺术电影,但他并不是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在韦恩斯坦心里,就是为了获得奖杯和荣誉而存在的,这和“票房是检验商业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昆汀·塔伦蒂诺为什么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他暴躁的怪脾气,另一方面,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也有青睐甚至是偏爱的导演——韦恩斯坦无数次公开赞美昆汀“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才华的导演”——并愿意为之破例。
如果李安想拍一部内核完全属于他的电影,最好就不要和韦恩斯坦合作,因为在米拉麦克斯,最终剪辑权永远是属于哈维·韦恩斯坦的。
“我也没想过去给米拉麦克斯拍电影。”被告诫不要和有权有势的韦恩斯坦合作,换成有些导演,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威廉别有企图,但是李安却明白,这的的确确就是一份好意。
想了想,李安也交心的说:“我听很多朋友说起过韦恩斯坦,也知道一些他的脾气性格,我们确实不是同一类人。而且说实话,他在亚洲电影人圈里的口碑有点糟糕。”
威廉有点好奇:“因为什么?”
“对隐晦难懂的电影直接动剪刀,结果剪掉了导演的伏笔,令影片大失水准算是一个原因。香港电影还好些,日本电影人就比较倒霉了,连宫崎骏都吃过电影被剪的亏,他在卖《幽灵公主》给米拉麦克斯的时候,还专门给韦恩斯坦寄了把武士刀做警告。”李安回想着他从友人那里听过的种种传闻:“还有用打包的方式廉价买入大量电影,却根本不予上映,只是发行录像带了事的,以及以会帮忙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为由,和当地一些知名电影公司或导演签了购入合同,却在电影快制作完成的时候突然压价,不同意就中止合同……总之,韦恩斯坦在亚洲的名声,比他在好莱坞的要坏多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电影掮客,而不是电影人。”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中心,各种电影相关产业及其发达,内部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想要打入北美市场,要么直接卖版权,要么就得和本土电影公司合作,也就丧失了主动权,给了如米拉麦克斯这样的公司挑拣渔利的机会。
有着相同历史起源和宗教文化背景的欧洲电影待遇还好点,亚洲和南美电影除非是北美市场极为稀缺的类型——比如当年李小龙的武打动作片就是给北美观众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模仿能力极强的好莱坞制片厂很快产出了相似的类型片——否则文化反侵好莱坞,永远只是一句戏言,在日落大道,制定电影规则的还是原来的那批人。
威廉和李安花了一些时间讨论哈维·韦恩斯坦是怎么用不平等及剥削的手段对待外国电影人的,以及目前好莱坞的权力结构及游戏规则什么时候才会发生改变。
结论是除非出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正如HBO的剧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视剧的概念,动摇了五大公共电视网的地位,并成功让自己跻身六大电视台之一那样——否则的话,新兴电影公司做的再成功,也只能成为下一个米拉麦克斯或下一个威尔洛特,威胁不到七大的地位。当然,如果学日本人那样直接砸钱,照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索尼买下哥伦比亚的模式收购一家影业集团,那就另说。
顺着这个话题,威廉还谈起了流媒体电影,不过这个概念现在太过新颖了,就连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李安,都觉得它有点过于大胆冒险。
虽然威廉和李安讨论这些话题时是很轻松愉快,但是有必要一直谈论这些么?当然没有必要。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是想用些新的话题来转移之前的尴尬罢了,总不能才刚说了中断合作,后面立刻就抬脚走人。
威廉也好,李安也罢,都在尽量维持一种友好的氛围,不论合作与否,都支持并尊重对方决定的那种。
其实,威廉当初特意约李安去Mr.Chow餐厅吃饭,并被媒体拍到,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通过新闻传递出他和李安私交不错的信息,如果最后合作不成,也让所有人明白《断背山》的所有洽谈都是在友好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就算不再合作,也是因为理念分歧或档期不合适的原因,避免媒体过多脑补,制造出一大堆分裂不合的绯闻出来。
--
而威廉的回复则是,他很欢迎和环球合作,但是米拉麦克斯不行。他甚至对李安直言道:“哈维·韦恩斯坦是个十足的商人,你这样文艺气质浓厚的导演不适合找他当老板。事实上,所有和韦恩斯坦合作过的导演里,他也就只给过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人充分的尊重。”
威廉极少在背后这么评价一个人,今天之所以会这么说,还是想给李安一个提醒——韦恩斯坦在好莱坞素有“剪刀手哈维”的外号。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米拉麦克斯每年都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一部分是自制,另一部分是引进的海外文艺片,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要先在哈维·韦恩斯坦的手下过一遍。海外引进电影会重新剪辑,符合了北美电影分级制度和市场口味后才进行商业,自制电影也会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剪辑师亲自操刀,剪出更符合学院评委审美口味的成片。
换句话说,哈维·韦恩斯坦虽然拍了大量的艺术电影,但他并不是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在韦恩斯坦心里,就是为了获得奖杯和荣誉而存在的,这和“票房是检验商业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昆汀·塔伦蒂诺为什么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他暴躁的怪脾气,另一方面,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也有青睐甚至是偏爱的导演——韦恩斯坦无数次公开赞美昆汀“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才华的导演”——并愿意为之破例。
如果李安想拍一部内核完全属于他的电影,最好就不要和韦恩斯坦合作,因为在米拉麦克斯,最终剪辑权永远是属于哈维·韦恩斯坦的。
“我也没想过去给米拉麦克斯拍电影。”被告诫不要和有权有势的韦恩斯坦合作,换成有些导演,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威廉别有企图,但是李安却明白,这的的确确就是一份好意。
想了想,李安也交心的说:“我听很多朋友说起过韦恩斯坦,也知道一些他的脾气性格,我们确实不是同一类人。而且说实话,他在亚洲电影人圈里的口碑有点糟糕。”
威廉有点好奇:“因为什么?”
“对隐晦难懂的电影直接动剪刀,结果剪掉了导演的伏笔,令影片大失水准算是一个原因。香港电影还好些,日本电影人就比较倒霉了,连宫崎骏都吃过电影被剪的亏,他在卖《幽灵公主》给米拉麦克斯的时候,还专门给韦恩斯坦寄了把武士刀做警告。”李安回想着他从友人那里听过的种种传闻:“还有用打包的方式廉价买入大量电影,却根本不予上映,只是发行录像带了事的,以及以会帮忙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为由,和当地一些知名电影公司或导演签了购入合同,却在电影快制作完成的时候突然压价,不同意就中止合同……总之,韦恩斯坦在亚洲的名声,比他在好莱坞的要坏多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电影掮客,而不是电影人。”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中心,各种电影相关产业及其发达,内部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想要打入北美市场,要么直接卖版权,要么就得和本土电影公司合作,也就丧失了主动权,给了如米拉麦克斯这样的公司挑拣渔利的机会。
有着相同历史起源和宗教文化背景的欧洲电影待遇还好点,亚洲和南美电影除非是北美市场极为稀缺的类型——比如当年李小龙的武打动作片就是给北美观众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模仿能力极强的好莱坞制片厂很快产出了相似的类型片——否则文化反侵好莱坞,永远只是一句戏言,在日落大道,制定电影规则的还是原来的那批人。
威廉和李安花了一些时间讨论哈维·韦恩斯坦是怎么用不平等及剥削的手段对待外国电影人的,以及目前好莱坞的权力结构及游戏规则什么时候才会发生改变。
结论是除非出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正如HBO的剧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视剧的概念,动摇了五大公共电视网的地位,并成功让自己跻身六大电视台之一那样——否则的话,新兴电影公司做的再成功,也只能成为下一个米拉麦克斯或下一个威尔洛特,威胁不到七大的地位。当然,如果学日本人那样直接砸钱,照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索尼买下哥伦比亚的模式收购一家影业集团,那就另说。
顺着这个话题,威廉还谈起了流媒体电影,不过这个概念现在太过新颖了,就连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李安,都觉得它有点过于大胆冒险。
虽然威廉和李安讨论这些话题时是很轻松愉快,但是有必要一直谈论这些么?当然没有必要。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是想用些新的话题来转移之前的尴尬罢了,总不能才刚说了中断合作,后面立刻就抬脚走人。
威廉也好,李安也罢,都在尽量维持一种友好的氛围,不论合作与否,都支持并尊重对方决定的那种。
其实,威廉当初特意约李安去Mr.Chow餐厅吃饭,并被媒体拍到,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通过新闻传递出他和李安私交不错的信息,如果最后合作不成,也让所有人明白《断背山》的所有洽谈都是在友好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就算不再合作,也是因为理念分歧或档期不合适的原因,避免媒体过多脑补,制造出一大堆分裂不合的绯闻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