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华枫也对目前地球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了些了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称,地外生命探索工程已取得巨大进展,在目前发现的2000多颗类地行星中,一些行星存在生命痕迹,这意味着人类有望在今后20年内发现地外生命,在30年内或找到地外智慧生命(俗称“外星人”)。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其实早已脱离了科幻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索。早在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国家射电天文台,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组织地在银河系里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奥兹玛计划”。从那时起,各种监测地外智慧生命信号的计划便从未停止过。
除了采取“被动监测”的方式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外,科学家还尝试主动联系它们。要进行这一活动,首先遇到的无疑是“语言”的问题。
科学家们一直猜测,数学语言可能是每个文明的共同语言。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他的专著《宇宙联系》中表示,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简洁性、抽象性和普适性等特点,是宇宙交际的理想工具。
因此,数学语言就成了人类与地外智慧生命联系的首选媒介。美国加州“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计划将维基百科的部内容编译成数学语言信息,通过射电望远镜发送至20光年以外的太空,并希望地外智慧生命能接收到这些信息,借此了解地球文明。此外,科学家们还尝试用图像、音乐、发送实物等方式,尝试与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对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也深信不疑。但他警告,人类主动与它们联系或许会招来灾祸。
尽管如此,不少科学家还是乐观自信、积极主动地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如美国天文学家赛斯·肖斯塔克最近就表示,我们应争取主动与它们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加快寻找它们的步伐,寻找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更有意义。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宇宙和生命的过程。如果找到地外智慧生命,那将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不过,人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宇宙另一端的“邻居”?这其实也是一个需要人类思考的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c)。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nbc)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巡航核、防空核、反核、反潜核火箭、深水核、核航弹、核炮弹、核等。
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
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和两种类型。
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总计约200万吨,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的当量。
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巡航核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
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
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有可能制造。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1潜地,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相比,提高135倍左右。
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x”洲际、“侏儒”小型洲际、“三叉戟”2潜地,苏联的ss-24、ss-25洲际,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称,地外生命探索工程已取得巨大进展,在目前发现的2000多颗类地行星中,一些行星存在生命痕迹,这意味着人类有望在今后20年内发现地外生命,在30年内或找到地外智慧生命(俗称“外星人”)。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其实早已脱离了科幻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索。早在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国家射电天文台,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组织地在银河系里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奥兹玛计划”。从那时起,各种监测地外智慧生命信号的计划便从未停止过。
除了采取“被动监测”的方式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外,科学家还尝试主动联系它们。要进行这一活动,首先遇到的无疑是“语言”的问题。
科学家们一直猜测,数学语言可能是每个文明的共同语言。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他的专著《宇宙联系》中表示,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简洁性、抽象性和普适性等特点,是宇宙交际的理想工具。
因此,数学语言就成了人类与地外智慧生命联系的首选媒介。美国加州“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计划将维基百科的部内容编译成数学语言信息,通过射电望远镜发送至20光年以外的太空,并希望地外智慧生命能接收到这些信息,借此了解地球文明。此外,科学家们还尝试用图像、音乐、发送实物等方式,尝试与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对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也深信不疑。但他警告,人类主动与它们联系或许会招来灾祸。
尽管如此,不少科学家还是乐观自信、积极主动地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如美国天文学家赛斯·肖斯塔克最近就表示,我们应争取主动与它们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加快寻找它们的步伐,寻找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更有意义。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宇宙和生命的过程。如果找到地外智慧生命,那将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不过,人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宇宙另一端的“邻居”?这其实也是一个需要人类思考的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c)。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nbc)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巡航核、防空核、反核、反潜核火箭、深水核、核航弹、核炮弹、核等。
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
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和两种类型。
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总计约200万吨,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的当量。
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巡航核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
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
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有可能制造。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1潜地,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相比,提高135倍左右。
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x”洲际、“侏儒”小型洲际、“三叉戟”2潜地,苏联的ss-24、ss-25洲际,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