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修真)——骑鲸南去
为寻徒,指月君也冲破修为,至圆满之境,不得不飞升,曲驰师弟林好信仓促上位,接替丹阳峰主之位。
可惜,林好信多有协理之能,要他主事,论其智谋,论其修为,都实在难为他了。
亏得丹阳峰根基深厚,弟子又多敦厚之人,若来上一两个有心夺权之人,丹阳内乱难免。
但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光大丹阳峰,亦属困难。
为求稳妥,丹阳峰阖山上下达成共识,封山门,锁心关,静心修炼,不谋他途。
近来天下之事,丹阳峰也少有耳闻。
因此,当常伯宁告知林好信师叔如故结亲之事时,林好信诧异了:如故?如故不是在两年前
常伯宁沉默,尔后,道出了许多近来发生的江湖中事。
自然,他没提及不该提及之事。
林好信听完,一时沉默。
片刻后,他慨然而笑:这世事,当真无常啊。
离开丹阳后,常伯宁学着林好信的模样,仰天轻叹。
算他时运不济,被他叹下了一场滂沱夏雨。
午后时分,雨才小了些。
子规声里,薄雨如烟。
常伯宁撑着伞,一人行于丹阳峰旁的一条小小山径中,独赏山间群花,心思宁静。
行至某处,他忽闻一声清越鹤鸣,掠破雨幕,声声入耳。
常伯宁猛然驻足,移开伞柄。
空际之中,只见一只清癯白鹤,红喙长颈,张开双翼,平滑兜绕一圈,落入山间某处。
常伯宁呆望着白鹤消失之处,不自觉行出两步,却又豁然转身,背对鹤影消失之处,持住伞柄的手用了三分力气,似是在犹疑什么。
闭目静思过后,他重又转身,将油纸伞收拢在掌中,足尖点在青石阶上,激得旁边一处蓄了水的小水氹中起了数圈小小涟漪。
常伯宁冒雨逐鹤而去,寻到了一处小山村。
因为追得太急,忘了收敛行迹,待常伯宁遍寻鹤踪不得、又意识到足下传来连声村民们的惊叹,才察觉自己的纰漏。
他懊恼地一拍自己前额,才押下云头,轻灵落于众村民身前。
他想,鹤消失在这附近,或许他们会知道,这鹤从何来。
村民们看到从天而降、衣不染尘的常伯宁,俱是手忙脚乱,如遇神临。
他们居住在丹阳附近,平日里没少见到来访之客乘剑凌风,可这还是第一次有仙人来到他们这小小村落之中。
常伯宁正欲开口相问,便听到人群中有名中年女人低声同身旁同伴议论:瞧,我说什么来着,当真有仙人来收他了!
常伯宁:这位嫂子,敢问你说之人,是为何人?
那女人为常伯宁文绉绉的用词愣了一愣,往后闪去。
在一圈看热闹的村民的围观之下,常伯宁脸颊微红,有些无措。
他开始思索是否是称谓出了问题:请问姐姐
村中有个读过些书的秀才站了出来,为常伯宁解了燃眉之急:这位道长,是这样的。我们村中,近来有桩怪事发生
常伯宁:敢问何事?
秀才道:有个孩子,死而复生了。
据秀才所言,这孩子父母是家逢水患,逃荒来到此地的。
住了两三年后,在去岁冬日,父亲前段时间淋雨染了肺痨,母亲贴身照顾,也被染上了。
夫妻两个先后撒手人寰,只剩下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身体本就不好,父母一去,心伤绝望之际,沉疴愈重,拖了几月,三月之前,也跟着去了。
村民们把他放在村中祠堂内停了一夜尸。
他的父母得病去世后,为防肺痨传染,尸身被烧去了。
这孩子在村中生活多年,村民们觉得他甚是可怜,有心将他葬入村中祖坟,留下全尸,但也有人担心他也患了肺痨,不烧掉尸身,总不安心,争论许久,也是无果。
听到此处,常伯宁明白了过来:第二日,他便活了?
可不是。有村民插嘴道,第二天就活蹦乱跳的了,可前天明明就断了气的,那么多双眼睛瞧着,怎么会看错?
秀才继续道:而且,这孩子醒来后,前尘往事,一样不记得了,人也变了不少,言行举止都像个读书人,斯文有礼,简直像被什么脏物附身了似的
就算是鬼,是个好鬼呢。有个年轻人补充,两天前,我家阿虎贪玩,在山里崴伤了脚,是他把人背回来的,指不定是什么天上的小文曲星下凡了?
秀才也道:是,他好像是知晓自己奇怪,便叫我们莫怕,自己躲在山中,说不会轻易出来吓到大家。
末了,他轻叹一声:也不知道是凶是吉。
一名青巾包头的少女小声道:是吉兆吧。他身边跟着一只很漂亮的大鸟呢,看样子像是有祥瑞护佑
如是七嘴八舌一番,秀才问道:道长,您看
常伯宁沉吟少顷,道:我想去看看他。
作者有话要说: 小迷糊常伯宁环游世界.jpg
第146章 仙人抚顶
薄雨连绵时,常伯宁行于狭道之上,在细细的穿林打叶声中穿过一片松林后,眼前豁然开朗。
一条山中清河,宽阔达百丈,远眺才能望至彼岸。
山林岸边皆是空空,不见人迹。
常伯宁回身看向引路的秀才:请问
道长稍安。秀才走至常伯宁身前,双手拢于口边,朝碧波荡漾处扬声唤,鹤来!
这是村民们在商议过后的结果。
他们决定不可再唤阿虎原本的姓名。
一来,人起死回生,且性情大变,显然不再是先前之人,再以生前之名唤之,总归怪异。
二来,此事玄妙,万一唤起他物,导致起尸一类的异变,村民们也不知该如何应对。
然而,擅自为人取名,也有不妥。
所以,若是村民有事唤他,大家会先唤追随于他身侧的白鹤。
此鹤温良,颇通灵性,每每唤它,少年也就知道是在叫他了。
果不其然,话音落下,回音尚存,便闻鹤音婉转。
一叶竹筏划开水波,自彼岸而来,一名少年轻点竹篙,划舟而至。
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头发前不久才在山溪里浣洗过,柔软地披在肩上,发梢沾了一层薄薄雨雾,身上并无太多修饰,只是乡村总角孩童常穿的褐色短打,然而论其通身气质,眼中薄光,皆非凡品。
常伯宁想,如此,难怪村民对死而复生之人不感邪异,更不曾加以驱赶。
有这样雍容气度的人,哪怕是鬼,若是动手赶走,总感觉失了福德。
竹筏抵至岸边,少年未曾开口,白鹤便面对常伯宁引起细颈,振翅长歌。
少年怕鹤鸣声惊到人,忙单膝跪地,揽住鹤颈,轻声说教:鹤先生,不可无礼。
待鹤收敛翅膀,少年方仰头道:抱歉。惊到客人。这位是
不等他话尽,常伯宁便无声无息地将手掌覆盖在他头上,指尖泛起一道灵光
修道之人,若心怀执念,魂魄便比常人难以消逝。
而世间鬼魅,分为明暗两道。
明多、暗少。
明鬼一般是正常死亡之人残留的魂魄,往往存生前记忆,怀生前之能。但明鬼数量极少,因为这种人的执念,往往不足成鬼。
若死前经历太过痛苦之事,譬如戮身之痛,焚心之苦,则更易化鬼。
化鬼之后,魂核遭损,被称为暗鬼,道行遭损,记忆亦有残缺。
然,如果不认鬼主,或无尸身寄体,不论明鬼暗鬼,不消七日,魂核便会开始溃散。
应天川盈虚君当年亦遭逢此等境况,以致魂核分裂,忘却死因。
若非其执念过盛,又遇见了如今的鬼君陆御九,否则,其身其魂,皆会葬于蛮荒风沙之中。
暗鬼生前遭受痛苦越多,遗忘越多,终至不识前尘之境。
而在常伯宁掌下,便有这样一名寄尸而生的暗鬼,头脑中落得一片茫茫雪原,干净澄明,宛如初生。
常伯宁撤回掌心灵息,将手掌负于身后。
他死时,竟有这般痛苦吗?
少年神色中难掩讶异,然而依旧安静,任这陌生人轻抚过他的顶额,又撤回手去。
一如仙人抚顶,授其长生。
少年不知自己道心何来,只是抬头望着他,神情专注。
他怀拥着鹤颈,问常伯宁:您找我吗?
常伯宁乖乖应道:嗯。
言罢,他不顾河泥肮脏,同样单膝跪伏,与少年视线平齐:为何不与村人生活在一处?
少年往事记忆全然不复,然而修养不改,学识仍存,回答得条理清晰:我知晓自己邪异,与常人不同,怕吓到人,便暂居河上,随波无定,给他人一个安心。
常伯宁沉默半晌,突然问道:你呢?
总要给他人一个安心,那你又该在什么位置呢?
我?少年心思敏慧,知晓他在说什么,便答,我与鹤先生共住此舟,并不孤独。
常伯宁问过几个问题,便背朝向少年,缓缓闭了眼睛。
他已洗尽铅华,相忘尘世,何须再引其入世,徒惹风尘?
思及此,常伯宁不敢再看他,亦不知该说些什么,道一声很好,便阔步离去。
这仙人匆匆来,又匆匆去,少年被他拨动心湖,心生迷惘,却并没有多少情绪波动。
仿佛看着此人背影离去,已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早已习惯,无需讶异。
他站起身来,深施一礼:先生慢行。
可还未等他直起身来,便见一双沾了河泥的青丝履重新立在了他的身前。
少年诧异:您
常伯宁:你
二人皆惯于聆听,且不是习惯打断对方讲话的人,言语一撞,便是两相沉默。
对视一遭后,少年再度开口:我
常伯宁:我
少年:
然而,这次,常伯宁没有再沉默下去。
常伯宁问:你可愿奉我为师?
此言一出,一旁的秀才并不讶异。
村民都认为,此子非凡,宛若天降之人,这玉貌仙君能寻来这穷乡僻壤,可不就是为了收徒吗?
那少年却愣住了。
师
父?
遥远的称谓,仿佛启开了他记忆中的一缕明光。
可惜,明光只得一瞬,霎时无踪。
常伯宁垂目,静望于他。
指月君苦心孤诣教导出的绝世之才,如今回归了最初的一株青苗,需得甘霖浇灌,沃土滋润,置于世外,未免寂寞。
现今,以丹阳峰林山主的能为与眼界,或许无法很好地栽培于他。
而自己虽然智慧不足,好在在剑与道上,尚可传之二三。
这是丹阳峰的未来,是道门未来,亦是他赎罪的最好方式。
常伯宁再不发一语,掌心朝上,放在少年眼前,等他回应。
不知过了多时,一只比他小了许多的手悬起,虚虚搁在他摊开的手心之上,指端犹疑地蜷了一蜷。
他乍然醒来,登上自制的小竹筏,漂流许久,不知前路,不知未来,唯有流水白鹤相伴。
三月以来,少年虽有形体,却仍如漂浮于人世的鬼魂,飘飘然踏不到实处。
蜷缩的指尖试探着探出,触及了温暖的、带有杜鹃花香的指尖。
于是,他找到了他的人间。
你
常伯宁稍作停顿,略略静思,再张开眼时,心中有了一个相对自己而言、堪称离经叛道的主意。
他问:你今年,年岁几何?
忘却了。少年温驯答道,但听村人所言,该是在这世上虚长了十二载。
十二载
常伯宁再度确认后,敛起了眉眼。
在天下面前死去的唐刀客,叫做时叔静。
而他的韩道友,离去十二载有余,年岁恰恰相合。
如今,魂兮归来,也是合情合理。
那么,从今日起,你叫
你叫,韩兢。
待这新结的一对师徒下山时,已是云销雨霁。
千形万象,映水藏山。
常伯宁担心韩兢现在不适应驭剑乘风而行,索性牵着他的手步步下山。
行走间,常伯宁隐隐听闻他足下传来唧唧的水声,一时诧异,转头查看,竟发现他裤子之下,是一双赤足。
往日,他在小舟之上,无需鞋履。
然而,这双赤脚用来跋山涉水,就显得有些艰难了。
常伯宁嗔怪:怎么不说?
韩兢轻声道:不想给师父添麻烦。
常伯宁颇为无奈,将人抱在臂弯,取出一块干净帕子,将他脚底足缝的污泥一一拭净。
韩兢略有无措,只是小兽似的闪避,指尖抓紧常伯宁袖口的一片暗纹刺绣。
待拭净之后,常伯宁把少年转至背上,道:山路泥泞,我背你走。
韩兢隐约知道自己拖累了师父了,诚恳道:师父,走过这一段路,换我背你。
常伯宁失笑:你等你长大了再说罢。
韩兢正欲安安静静地靠在他的后背上,汲取这忽来的温暖,乍然鹤鸣声起,他回过头去,只见一直随于二人身后的白鹤,高叫一声,竟不再盘旋留恋,身入青云,形影消匿,只在空中留下一道流影残迹。
韩兢呆了片刻,喃喃念道:鹤先生?
恋耽美
可惜,林好信多有协理之能,要他主事,论其智谋,论其修为,都实在难为他了。
亏得丹阳峰根基深厚,弟子又多敦厚之人,若来上一两个有心夺权之人,丹阳内乱难免。
但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光大丹阳峰,亦属困难。
为求稳妥,丹阳峰阖山上下达成共识,封山门,锁心关,静心修炼,不谋他途。
近来天下之事,丹阳峰也少有耳闻。
因此,当常伯宁告知林好信师叔如故结亲之事时,林好信诧异了:如故?如故不是在两年前
常伯宁沉默,尔后,道出了许多近来发生的江湖中事。
自然,他没提及不该提及之事。
林好信听完,一时沉默。
片刻后,他慨然而笑:这世事,当真无常啊。
离开丹阳后,常伯宁学着林好信的模样,仰天轻叹。
算他时运不济,被他叹下了一场滂沱夏雨。
午后时分,雨才小了些。
子规声里,薄雨如烟。
常伯宁撑着伞,一人行于丹阳峰旁的一条小小山径中,独赏山间群花,心思宁静。
行至某处,他忽闻一声清越鹤鸣,掠破雨幕,声声入耳。
常伯宁猛然驻足,移开伞柄。
空际之中,只见一只清癯白鹤,红喙长颈,张开双翼,平滑兜绕一圈,落入山间某处。
常伯宁呆望着白鹤消失之处,不自觉行出两步,却又豁然转身,背对鹤影消失之处,持住伞柄的手用了三分力气,似是在犹疑什么。
闭目静思过后,他重又转身,将油纸伞收拢在掌中,足尖点在青石阶上,激得旁边一处蓄了水的小水氹中起了数圈小小涟漪。
常伯宁冒雨逐鹤而去,寻到了一处小山村。
因为追得太急,忘了收敛行迹,待常伯宁遍寻鹤踪不得、又意识到足下传来连声村民们的惊叹,才察觉自己的纰漏。
他懊恼地一拍自己前额,才押下云头,轻灵落于众村民身前。
他想,鹤消失在这附近,或许他们会知道,这鹤从何来。
村民们看到从天而降、衣不染尘的常伯宁,俱是手忙脚乱,如遇神临。
他们居住在丹阳附近,平日里没少见到来访之客乘剑凌风,可这还是第一次有仙人来到他们这小小村落之中。
常伯宁正欲开口相问,便听到人群中有名中年女人低声同身旁同伴议论:瞧,我说什么来着,当真有仙人来收他了!
常伯宁:这位嫂子,敢问你说之人,是为何人?
那女人为常伯宁文绉绉的用词愣了一愣,往后闪去。
在一圈看热闹的村民的围观之下,常伯宁脸颊微红,有些无措。
他开始思索是否是称谓出了问题:请问姐姐
村中有个读过些书的秀才站了出来,为常伯宁解了燃眉之急:这位道长,是这样的。我们村中,近来有桩怪事发生
常伯宁:敢问何事?
秀才道:有个孩子,死而复生了。
据秀才所言,这孩子父母是家逢水患,逃荒来到此地的。
住了两三年后,在去岁冬日,父亲前段时间淋雨染了肺痨,母亲贴身照顾,也被染上了。
夫妻两个先后撒手人寰,只剩下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身体本就不好,父母一去,心伤绝望之际,沉疴愈重,拖了几月,三月之前,也跟着去了。
村民们把他放在村中祠堂内停了一夜尸。
他的父母得病去世后,为防肺痨传染,尸身被烧去了。
这孩子在村中生活多年,村民们觉得他甚是可怜,有心将他葬入村中祖坟,留下全尸,但也有人担心他也患了肺痨,不烧掉尸身,总不安心,争论许久,也是无果。
听到此处,常伯宁明白了过来:第二日,他便活了?
可不是。有村民插嘴道,第二天就活蹦乱跳的了,可前天明明就断了气的,那么多双眼睛瞧着,怎么会看错?
秀才继续道:而且,这孩子醒来后,前尘往事,一样不记得了,人也变了不少,言行举止都像个读书人,斯文有礼,简直像被什么脏物附身了似的
就算是鬼,是个好鬼呢。有个年轻人补充,两天前,我家阿虎贪玩,在山里崴伤了脚,是他把人背回来的,指不定是什么天上的小文曲星下凡了?
秀才也道:是,他好像是知晓自己奇怪,便叫我们莫怕,自己躲在山中,说不会轻易出来吓到大家。
末了,他轻叹一声:也不知道是凶是吉。
一名青巾包头的少女小声道:是吉兆吧。他身边跟着一只很漂亮的大鸟呢,看样子像是有祥瑞护佑
如是七嘴八舌一番,秀才问道:道长,您看
常伯宁沉吟少顷,道:我想去看看他。
作者有话要说: 小迷糊常伯宁环游世界.jpg
第146章 仙人抚顶
薄雨连绵时,常伯宁行于狭道之上,在细细的穿林打叶声中穿过一片松林后,眼前豁然开朗。
一条山中清河,宽阔达百丈,远眺才能望至彼岸。
山林岸边皆是空空,不见人迹。
常伯宁回身看向引路的秀才:请问
道长稍安。秀才走至常伯宁身前,双手拢于口边,朝碧波荡漾处扬声唤,鹤来!
这是村民们在商议过后的结果。
他们决定不可再唤阿虎原本的姓名。
一来,人起死回生,且性情大变,显然不再是先前之人,再以生前之名唤之,总归怪异。
二来,此事玄妙,万一唤起他物,导致起尸一类的异变,村民们也不知该如何应对。
然而,擅自为人取名,也有不妥。
所以,若是村民有事唤他,大家会先唤追随于他身侧的白鹤。
此鹤温良,颇通灵性,每每唤它,少年也就知道是在叫他了。
果不其然,话音落下,回音尚存,便闻鹤音婉转。
一叶竹筏划开水波,自彼岸而来,一名少年轻点竹篙,划舟而至。
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头发前不久才在山溪里浣洗过,柔软地披在肩上,发梢沾了一层薄薄雨雾,身上并无太多修饰,只是乡村总角孩童常穿的褐色短打,然而论其通身气质,眼中薄光,皆非凡品。
常伯宁想,如此,难怪村民对死而复生之人不感邪异,更不曾加以驱赶。
有这样雍容气度的人,哪怕是鬼,若是动手赶走,总感觉失了福德。
竹筏抵至岸边,少年未曾开口,白鹤便面对常伯宁引起细颈,振翅长歌。
少年怕鹤鸣声惊到人,忙单膝跪地,揽住鹤颈,轻声说教:鹤先生,不可无礼。
待鹤收敛翅膀,少年方仰头道:抱歉。惊到客人。这位是
不等他话尽,常伯宁便无声无息地将手掌覆盖在他头上,指尖泛起一道灵光
修道之人,若心怀执念,魂魄便比常人难以消逝。
而世间鬼魅,分为明暗两道。
明多、暗少。
明鬼一般是正常死亡之人残留的魂魄,往往存生前记忆,怀生前之能。但明鬼数量极少,因为这种人的执念,往往不足成鬼。
若死前经历太过痛苦之事,譬如戮身之痛,焚心之苦,则更易化鬼。
化鬼之后,魂核遭损,被称为暗鬼,道行遭损,记忆亦有残缺。
然,如果不认鬼主,或无尸身寄体,不论明鬼暗鬼,不消七日,魂核便会开始溃散。
应天川盈虚君当年亦遭逢此等境况,以致魂核分裂,忘却死因。
若非其执念过盛,又遇见了如今的鬼君陆御九,否则,其身其魂,皆会葬于蛮荒风沙之中。
暗鬼生前遭受痛苦越多,遗忘越多,终至不识前尘之境。
而在常伯宁掌下,便有这样一名寄尸而生的暗鬼,头脑中落得一片茫茫雪原,干净澄明,宛如初生。
常伯宁撤回掌心灵息,将手掌负于身后。
他死时,竟有这般痛苦吗?
少年神色中难掩讶异,然而依旧安静,任这陌生人轻抚过他的顶额,又撤回手去。
一如仙人抚顶,授其长生。
少年不知自己道心何来,只是抬头望着他,神情专注。
他怀拥着鹤颈,问常伯宁:您找我吗?
常伯宁乖乖应道:嗯。
言罢,他不顾河泥肮脏,同样单膝跪伏,与少年视线平齐:为何不与村人生活在一处?
少年往事记忆全然不复,然而修养不改,学识仍存,回答得条理清晰:我知晓自己邪异,与常人不同,怕吓到人,便暂居河上,随波无定,给他人一个安心。
常伯宁沉默半晌,突然问道:你呢?
总要给他人一个安心,那你又该在什么位置呢?
我?少年心思敏慧,知晓他在说什么,便答,我与鹤先生共住此舟,并不孤独。
常伯宁问过几个问题,便背朝向少年,缓缓闭了眼睛。
他已洗尽铅华,相忘尘世,何须再引其入世,徒惹风尘?
思及此,常伯宁不敢再看他,亦不知该说些什么,道一声很好,便阔步离去。
这仙人匆匆来,又匆匆去,少年被他拨动心湖,心生迷惘,却并没有多少情绪波动。
仿佛看着此人背影离去,已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早已习惯,无需讶异。
他站起身来,深施一礼:先生慢行。
可还未等他直起身来,便见一双沾了河泥的青丝履重新立在了他的身前。
少年诧异:您
常伯宁:你
二人皆惯于聆听,且不是习惯打断对方讲话的人,言语一撞,便是两相沉默。
对视一遭后,少年再度开口:我
常伯宁:我
少年:
然而,这次,常伯宁没有再沉默下去。
常伯宁问:你可愿奉我为师?
此言一出,一旁的秀才并不讶异。
村民都认为,此子非凡,宛若天降之人,这玉貌仙君能寻来这穷乡僻壤,可不就是为了收徒吗?
那少年却愣住了。
师
父?
遥远的称谓,仿佛启开了他记忆中的一缕明光。
可惜,明光只得一瞬,霎时无踪。
常伯宁垂目,静望于他。
指月君苦心孤诣教导出的绝世之才,如今回归了最初的一株青苗,需得甘霖浇灌,沃土滋润,置于世外,未免寂寞。
现今,以丹阳峰林山主的能为与眼界,或许无法很好地栽培于他。
而自己虽然智慧不足,好在在剑与道上,尚可传之二三。
这是丹阳峰的未来,是道门未来,亦是他赎罪的最好方式。
常伯宁再不发一语,掌心朝上,放在少年眼前,等他回应。
不知过了多时,一只比他小了许多的手悬起,虚虚搁在他摊开的手心之上,指端犹疑地蜷了一蜷。
他乍然醒来,登上自制的小竹筏,漂流许久,不知前路,不知未来,唯有流水白鹤相伴。
三月以来,少年虽有形体,却仍如漂浮于人世的鬼魂,飘飘然踏不到实处。
蜷缩的指尖试探着探出,触及了温暖的、带有杜鹃花香的指尖。
于是,他找到了他的人间。
你
常伯宁稍作停顿,略略静思,再张开眼时,心中有了一个相对自己而言、堪称离经叛道的主意。
他问:你今年,年岁几何?
忘却了。少年温驯答道,但听村人所言,该是在这世上虚长了十二载。
十二载
常伯宁再度确认后,敛起了眉眼。
在天下面前死去的唐刀客,叫做时叔静。
而他的韩道友,离去十二载有余,年岁恰恰相合。
如今,魂兮归来,也是合情合理。
那么,从今日起,你叫
你叫,韩兢。
待这新结的一对师徒下山时,已是云销雨霁。
千形万象,映水藏山。
常伯宁担心韩兢现在不适应驭剑乘风而行,索性牵着他的手步步下山。
行走间,常伯宁隐隐听闻他足下传来唧唧的水声,一时诧异,转头查看,竟发现他裤子之下,是一双赤足。
往日,他在小舟之上,无需鞋履。
然而,这双赤脚用来跋山涉水,就显得有些艰难了。
常伯宁嗔怪:怎么不说?
韩兢轻声道:不想给师父添麻烦。
常伯宁颇为无奈,将人抱在臂弯,取出一块干净帕子,将他脚底足缝的污泥一一拭净。
韩兢略有无措,只是小兽似的闪避,指尖抓紧常伯宁袖口的一片暗纹刺绣。
待拭净之后,常伯宁把少年转至背上,道:山路泥泞,我背你走。
韩兢隐约知道自己拖累了师父了,诚恳道:师父,走过这一段路,换我背你。
常伯宁失笑:你等你长大了再说罢。
韩兢正欲安安静静地靠在他的后背上,汲取这忽来的温暖,乍然鹤鸣声起,他回过头去,只见一直随于二人身后的白鹤,高叫一声,竟不再盘旋留恋,身入青云,形影消匿,只在空中留下一道流影残迹。
韩兢呆了片刻,喃喃念道:鹤先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