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南郑汉中王府大堂内灯火幽幽,两人相对而坐,明灭不定的火光照耀在两人的面庞上,看起来有些森然诡异。
沉默良久,张鲁率先开口道:“伯年可是觉得吾为了一己之私而置汉中三十余万百姓于不顾?”
难道不是吗?
杨松心中冷笑一声,脸上不动声色,微微一拱手道:“岂敢,师君既然做出决定,那必然是有所考虑,松愚钝,虽然不明白师君的深意,但岂敢随意揣
测师君?”
要说这杨松有多在意百姓,那也是放屁,就如张扬所说,这杨松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不过这种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识时务,他清楚汉中不是张
扬的对手,哪怕这次能够击败岳飞,但若是张扬真的重视起汉中来,那张鲁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所以哪怕上次张扬当着无数人的面羞辱他,他不仅没
有介意,这次依旧决定投降。
如果他能够劝服张鲁,那就是有大功于张扬,而且他相信,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张扬的宠臣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谁又会在意张扬曾经骂他
为小人?
至于张鲁等人和汉中三十余万百姓...关他杨松屁事,他从来没想过当什么救世主,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保住自家的权势和财富,至于其他没什么不能抛
弃。
张鲁听出了杨松心中有怨,长叹一声,开口道:“伯年有所不知,吾如何不清楚仅凭汉中一地想要抵挡晋王千难万难?”
杨松楞了一下,不解道:“那师君白日为何...”
张鲁笑道:“伯年是想问我为何还要起兵抵抗晋王?”
杨松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一双三角眼死死盯着张鲁,期待着他的回答。
这是第一次,杨松没有猜中张鲁的心思,所以他十分在意张鲁的回答。
杨松不是不明白论智谋,自己给阎圃提鞋都不配,但他能到今天的地位,凭借的从来不是什么智谋出众,而是揣测人心的本事。但这一次却罕见的失了
手,如何能让他不在意?
张鲁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缓缓开口道:“晋王大军来袭,我虽明知汉中不敌,但依旧得勉强一试,非是为我自己,而是为诸位所谋。”
“吾若投降,晋王为了安抚人心,想必一个富家翁还是舍得的,况且吾志在传教,争霸天下本就非我本意,勉力为之也不过是不愿让众人失望罢了。”
“但这次汉中若是一箭不发便投降,难免为晋王所轻,视我汉中豪杰于无物,诸位再想得到重用却是千难万难。所以此次吾命人镇守阳平关,非是为了
能击败晋王,而是欲向晋王证明,我汉中并非无人。日后若是投降,也并非贪生怕死,实则为了汉中三十余万百姓与诸位也。”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展示自家实力,好在以后投降之时争取一个好条件?
杨松露出一番恍然大悟的表情,起身拜道:“臣愚昧,未能领会师君用心良苦,还请师君责罚。”
张鲁起身一把将杨松扶了起来,叹道:“所以为了诸位的前程,为了汉中这三十余万百姓,还请伯年能够全力助我。”
听了张鲁的盘算,杨松虽然心中不屑,但同样不得不承认,张鲁的话没错。虽说他如今劝服张鲁举汉中投降的话,肯定能得到张扬的赏识,但这只能算
是锦上添花,张扬未必在意。
但如果能够在晋军遭遇大败,或者说攻破不了阳平关,张扬感到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劝服张鲁投降,那张扬的感觉自然不一样。简单来说,这叫雪中送炭
。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不需要比较杨松就清楚哪一个更能受到张扬的重用,如此一来,张鲁能得到他想要的,他杨松也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许除了张
卫那个蠢货之外,所有人都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想到这里,杨松一脸激昂道:“师君用心良苦,臣安能不识好歹?请师君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哪怕是散尽家财也定要助师君打赢这阳平关一战!”
张鲁一脸欣慰道:“伯年能明白吾之苦心便好,有伯年等诸位贤达相助,此战何愁不胜?”
杨松抱拳道:“事不宜迟,既然此事已经决定,那臣便立刻下去准备,师君可还有事吩咐?”
张鲁摇头道:“并无他事,伯年且去便是。”
杨松拱了拱手,掉头离去,心中不断思索着如何才能将此事利益最大化,是不是先书信一封和张扬说明一下情况?
这仗本是展现实力,而不是为了激怒张扬,若是张扬恼羞成怒,那后果,杨松有些不敢去想。
而且,对于张鲁的话,杨松虽然大致相信,但还是有一些保留。他虽然辅佐张鲁多年,自认为不会看错,但万一呢?若是张鲁真的准备拼死顽抗,这些
话只是为了稳住他的话...他可不想给张鲁陪葬。
杨松是汉中本地人,说实话,他对谁占据汉中没有任何的想法,张鲁也好,张扬也罢,哪怕是曹操来,他也无所谓,除了同张鲁一样的废物刘璋之外,
不管是谁,只要他实力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希望,那他杨松就愿意投降。
原因也简单,他的野心不大,谁能够成功争霸天下他管不着,他在乎的只是他们杨家能不能继续在这汉中作威作福。只要能保证这一点,别说张扬骂他
是个小人,哪怕扇他两耳光,啐上一口浓痰,那他杨松都能面不改色地称赞一句:大王好武艺!
别谈什么节操,在家族存亡面前,那就是放屁。千百年来,像杨松这等人数不胜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陷入了无人可用
的境地,那些自诩为忠君爱国的读书人却在家抱着蒙元的牌位嚎哭,难道他们不清楚,大明从异族手中恢复中华,得国之正,千百年来从未超越大明的
吗?
他们清楚,但大明的建立损失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便不去在乎什么得国正不正,只知自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还有一例则是蛮清,蛮清在攻取中原之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多少汉人,说是人头滚滚一点不为过。但到了民国,抱着自己那丑陋的鞭子不住
嚎哭,不愿剪去的数不胜数,为什么?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清朝的灭亡使他们得到的利益全部化为乌有,所以他们对曾经的屠杀视而不见,对清朝的暗弱,对列强的卑躬屈膝视而不见,对老
妖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视而不见。
像杨松这样的人在他们面前才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
杨松的身影逐渐远去,张鲁重新坐下,拿起案几上用西域美玉雕琢而成的酒樽倒了一杯葡萄酒拿下手中轻轻摇晃。
在明灭不定的烛火照耀下,樽中的美酒呈现出好看的琥珀色,映照着张鲁阴晴不定的面庞,没人知道他在思索着什么。
张卫的身影忽然从后堂转出,一脸笑意道:“兄长果然好手段,三言两语便让那铁公鸡全力支援我军,这等翻云覆雨的本事,小弟拜服。”
张鲁眉头一皱,缓缓把手中的酒樽放下。
对于这个兄弟,张鲁很了解,包括他的野心,但是,张鲁却不觉得他有能够匹配野心的实力。从前倒还罢了,整个汉中确实无人能够稳压他一头,但在
上次见识过张扬麾下的猛将之后还是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样子,那可就是不知好歹了。
再者说,哪怕你真是绝世猛将,能勇得过霸王吗?项羽尚有垓下兵败,乌江自刎的时候,凭什么你就觉得你能藐视天下群雄?
张了张嘴,但张鲁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清楚,自己这个兄弟,不吃亏根本不会长记性,索性让他这么觉得也不错。
反正阳平关大战还需要他来带兵,杨任和杨昂虽然不错,但终究不如自家人放心,张卫虽然自大了一些,但是却不需要担心他会投敌。
让他见识见识岳飞的本事,他自然就知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想到这里,张鲁开口道:“大战在即,不思退敌,却在后堂偷听,何日能成大事?”
张卫有些不虞,但张鲁的一句成大事却让他心花怒放,更加确定了心中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张鲁指望他能成大事,而不是自家那五个儿子,这是不
是说,张鲁有意传位给他?
想到这里,张卫勉强摆出一副虚心受教的面孔,郑重抱拳道:“兄长教训的是,小弟明日一早便去准备兵马,打造守城器械,定要让那小人屠的大军止
步阳平关,休想踏入我汉中一步!”
沉默良久,张鲁率先开口道:“伯年可是觉得吾为了一己之私而置汉中三十余万百姓于不顾?”
难道不是吗?
杨松心中冷笑一声,脸上不动声色,微微一拱手道:“岂敢,师君既然做出决定,那必然是有所考虑,松愚钝,虽然不明白师君的深意,但岂敢随意揣
测师君?”
要说这杨松有多在意百姓,那也是放屁,就如张扬所说,这杨松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不过这种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识时务,他清楚汉中不是张
扬的对手,哪怕这次能够击败岳飞,但若是张扬真的重视起汉中来,那张鲁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所以哪怕上次张扬当着无数人的面羞辱他,他不仅没
有介意,这次依旧决定投降。
如果他能够劝服张鲁,那就是有大功于张扬,而且他相信,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张扬的宠臣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谁又会在意张扬曾经骂他
为小人?
至于张鲁等人和汉中三十余万百姓...关他杨松屁事,他从来没想过当什么救世主,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保住自家的权势和财富,至于其他没什么不能抛
弃。
张鲁听出了杨松心中有怨,长叹一声,开口道:“伯年有所不知,吾如何不清楚仅凭汉中一地想要抵挡晋王千难万难?”
杨松楞了一下,不解道:“那师君白日为何...”
张鲁笑道:“伯年是想问我为何还要起兵抵抗晋王?”
杨松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一双三角眼死死盯着张鲁,期待着他的回答。
这是第一次,杨松没有猜中张鲁的心思,所以他十分在意张鲁的回答。
杨松不是不明白论智谋,自己给阎圃提鞋都不配,但他能到今天的地位,凭借的从来不是什么智谋出众,而是揣测人心的本事。但这一次却罕见的失了
手,如何能让他不在意?
张鲁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缓缓开口道:“晋王大军来袭,我虽明知汉中不敌,但依旧得勉强一试,非是为我自己,而是为诸位所谋。”
“吾若投降,晋王为了安抚人心,想必一个富家翁还是舍得的,况且吾志在传教,争霸天下本就非我本意,勉力为之也不过是不愿让众人失望罢了。”
“但这次汉中若是一箭不发便投降,难免为晋王所轻,视我汉中豪杰于无物,诸位再想得到重用却是千难万难。所以此次吾命人镇守阳平关,非是为了
能击败晋王,而是欲向晋王证明,我汉中并非无人。日后若是投降,也并非贪生怕死,实则为了汉中三十余万百姓与诸位也。”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展示自家实力,好在以后投降之时争取一个好条件?
杨松露出一番恍然大悟的表情,起身拜道:“臣愚昧,未能领会师君用心良苦,还请师君责罚。”
张鲁起身一把将杨松扶了起来,叹道:“所以为了诸位的前程,为了汉中这三十余万百姓,还请伯年能够全力助我。”
听了张鲁的盘算,杨松虽然心中不屑,但同样不得不承认,张鲁的话没错。虽说他如今劝服张鲁举汉中投降的话,肯定能得到张扬的赏识,但这只能算
是锦上添花,张扬未必在意。
但如果能够在晋军遭遇大败,或者说攻破不了阳平关,张扬感到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劝服张鲁投降,那张扬的感觉自然不一样。简单来说,这叫雪中送炭
。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不需要比较杨松就清楚哪一个更能受到张扬的重用,如此一来,张鲁能得到他想要的,他杨松也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许除了张
卫那个蠢货之外,所有人都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想到这里,杨松一脸激昂道:“师君用心良苦,臣安能不识好歹?请师君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哪怕是散尽家财也定要助师君打赢这阳平关一战!”
张鲁一脸欣慰道:“伯年能明白吾之苦心便好,有伯年等诸位贤达相助,此战何愁不胜?”
杨松抱拳道:“事不宜迟,既然此事已经决定,那臣便立刻下去准备,师君可还有事吩咐?”
张鲁摇头道:“并无他事,伯年且去便是。”
杨松拱了拱手,掉头离去,心中不断思索着如何才能将此事利益最大化,是不是先书信一封和张扬说明一下情况?
这仗本是展现实力,而不是为了激怒张扬,若是张扬恼羞成怒,那后果,杨松有些不敢去想。
而且,对于张鲁的话,杨松虽然大致相信,但还是有一些保留。他虽然辅佐张鲁多年,自认为不会看错,但万一呢?若是张鲁真的准备拼死顽抗,这些
话只是为了稳住他的话...他可不想给张鲁陪葬。
杨松是汉中本地人,说实话,他对谁占据汉中没有任何的想法,张鲁也好,张扬也罢,哪怕是曹操来,他也无所谓,除了同张鲁一样的废物刘璋之外,
不管是谁,只要他实力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希望,那他杨松就愿意投降。
原因也简单,他的野心不大,谁能够成功争霸天下他管不着,他在乎的只是他们杨家能不能继续在这汉中作威作福。只要能保证这一点,别说张扬骂他
是个小人,哪怕扇他两耳光,啐上一口浓痰,那他杨松都能面不改色地称赞一句:大王好武艺!
别谈什么节操,在家族存亡面前,那就是放屁。千百年来,像杨松这等人数不胜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陷入了无人可用
的境地,那些自诩为忠君爱国的读书人却在家抱着蒙元的牌位嚎哭,难道他们不清楚,大明从异族手中恢复中华,得国之正,千百年来从未超越大明的
吗?
他们清楚,但大明的建立损失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便不去在乎什么得国正不正,只知自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还有一例则是蛮清,蛮清在攻取中原之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多少汉人,说是人头滚滚一点不为过。但到了民国,抱着自己那丑陋的鞭子不住
嚎哭,不愿剪去的数不胜数,为什么?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清朝的灭亡使他们得到的利益全部化为乌有,所以他们对曾经的屠杀视而不见,对清朝的暗弱,对列强的卑躬屈膝视而不见,对老
妖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视而不见。
像杨松这样的人在他们面前才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
杨松的身影逐渐远去,张鲁重新坐下,拿起案几上用西域美玉雕琢而成的酒樽倒了一杯葡萄酒拿下手中轻轻摇晃。
在明灭不定的烛火照耀下,樽中的美酒呈现出好看的琥珀色,映照着张鲁阴晴不定的面庞,没人知道他在思索着什么。
张卫的身影忽然从后堂转出,一脸笑意道:“兄长果然好手段,三言两语便让那铁公鸡全力支援我军,这等翻云覆雨的本事,小弟拜服。”
张鲁眉头一皱,缓缓把手中的酒樽放下。
对于这个兄弟,张鲁很了解,包括他的野心,但是,张鲁却不觉得他有能够匹配野心的实力。从前倒还罢了,整个汉中确实无人能够稳压他一头,但在
上次见识过张扬麾下的猛将之后还是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样子,那可就是不知好歹了。
再者说,哪怕你真是绝世猛将,能勇得过霸王吗?项羽尚有垓下兵败,乌江自刎的时候,凭什么你就觉得你能藐视天下群雄?
张了张嘴,但张鲁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清楚,自己这个兄弟,不吃亏根本不会长记性,索性让他这么觉得也不错。
反正阳平关大战还需要他来带兵,杨任和杨昂虽然不错,但终究不如自家人放心,张卫虽然自大了一些,但是却不需要担心他会投敌。
让他见识见识岳飞的本事,他自然就知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想到这里,张鲁开口道:“大战在即,不思退敌,却在后堂偷听,何日能成大事?”
张卫有些不虞,但张鲁的一句成大事却让他心花怒放,更加确定了心中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张鲁指望他能成大事,而不是自家那五个儿子,这是不
是说,张鲁有意传位给他?
想到这里,张卫勉强摆出一副虚心受教的面孔,郑重抱拳道:“兄长教训的是,小弟明日一早便去准备兵马,打造守城器械,定要让那小人屠的大军止
步阳平关,休想踏入我汉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