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继武对六部的改革,可谓是思想根源式颠覆。其观念之妖异,无论是仁义道德的华夏,还是原始萨满的满洲,都是犹如惊天霹雳般震撼。
不过曹继武的一切观念出发点,都是基于人的本性。而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原始萨满,对人之本性,都没有丁点的涉及。
所以聪明的康熙,有了疑问:“老师,人到底是什么?”
曹继武不假思索:“人本资源,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什么,什么……”
康熙满脸都是蒙圈,就连理念先进的路德威,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衣食住行,人本生存之基。
南洋很热,大多人不穿衣服。所以没有衣服,能够生存。
没有房子,可以睡山洞,甚至是露天而卧。没有车船,可以靠两脚走路。所以生存之基,唯一不能缺的,就是食。
食之三大基础物质——水、食物和盐。
滴水不进,人活不过三日。
有水而不吃食物,人活不过七日。
水和食物充足,如果没有盐,人浑身无力,最终活不过十日。
所以食之三大基础——水、食物和盐,只要人活在世上,缺一不可。人之生存必需条件,就是所谓的资源。
所以水、食物和盐,就是人生必需的三大基础资源。只有这三大资源满足了,人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衣住行。这个阶段,衣住行,成了必须条件。
衣食住行都满足了,人才会有多余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享受。比如感情,比如仁义道德。所以生存之基满足之后,精神追求,就成了必需。
衣食住行属于物质资源,感情和仁义道德属于精神资源。物质属于基础,只有基础满足了,上层的精神追求才会有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崇祯缺钱,边关将士连年欠饷,饭都吃不饱,士大夫所热血的气节、骨气等等精神高尚,统统连同身躯一块,死无葬身之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闽北大屠杀,广州七日,老百姓跟随士大夫节奏的,统统都是炮灰。
所以管子早就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生一世,都是在追求利用物质和精神资源。
比如和亲,就是利用爱情和亲情资源,来消弭争端,保护邦国物质资源不被外部势力破坏。华夏的传统,门当户对,往往也是这个道理。穷小子娶了小姐,一定会割老丈人的肉。
所以人生一世,不断追求物质资源的满足,继而追求精神资源的享受。掌控资源的目的,就是利用。虎狼吃了这顿逮下顿,而人可以通过生产储存,更为有效地利用。
所以人和物的区别,人能将物质利用最大化。所以人本资源,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老师所言,真乃神论!”康熙鼓掌称赞,路德威也连连叫绝。
曹继武的认知,探究真源。就连路德威,也是闻所未闻。回味隽永之余,路德威有了新的疑问:“按照摩西先生所说,人生一世,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利用资源。可是上帝普爱世人,人为什么还要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资源呢?”
“老师,朕也有此疑问。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追求资源,岂不是大大地浪费?”
曹继武摇头笑了:“稀缺。”
“稀缺?”康熙和路德威又有些懵了。
康熙是九五之尊,路德威是牧师,万人景仰。他们不愁吃喝,自然认识不到资源的稀缺。即便给他们说了,也没有亲身感受,印象不会深刻。
曹继武微微一笑,转头看着康熙:“恕臣冒昧,陛下喜欢美女吗?”
康熙一愣,随即不好意思地咧嘴一笑。曹继武把眼光投向路德威,这个德意志牧师,眼神闪了那么一下,连忙以手捂胸,向上帝忏悔。
曹继武笑了:“路先生,人之本性,上帝是不会怪罪你的。”
人世间女人很多,但美女很少,所以美女也是稀缺资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天性。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华夏的保守束缚,显然有违天道。
曹继武是性情中人,很少掩饰。康熙从小被儒家经典熏陶,然而女真却是原始萨满信仰,所以他羞涩之余,也能坦然。路德威传承上帝的旨意,普度福音,自律比较强。不过说谎上帝是不允许的,所以刻板的德意志人忏悔之余,还是承认了内心。
因为内心的天性,所以美女资源的稀缺属性,康熙和路德威感触都很深刻。
既然美女都属于稀缺,其他资源的稀缺属性,就不难解释。
食之三大基础——水、食物和盐,都是稀缺的。
自然界中,水很多,但可利用的却很少。能利用的,才叫资源。
大海到处是水,但却是咸水,不能喝。所以海上缺水的程度,比西部沙漠,更为的严重。大江以南,表象不缺水,但能流入水田的水,却严重不足。所以自秦始皇征服岭南开始,南方因为挣水的械斗,已经持续了上千年,每人都会有数万人因挣水而死。
盐也是如此。偌大的东亚范围,产盐的地方,除了东部大海,就是西部荒漠,或者零星的井盐。盐的稀缺性,第一次被管仲系统化利用。通过盐业专营,以盐税为财富基础,齐国走上了商业强国之路,报了齐哀公九世之仇,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路德威连连感慨:“管子实乃华夏第一务实先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后世华夏,按照管子的理念,先把基础打好,再去追求礼节荣辱的高尚,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可惜华夏儒家正统,历来不重民生,罔顾基础,空中楼阁般追求热血高尚,先被蒙古人团灭,死灰复燃的火苗,也被满洲无情地扇灭。
康熙也连连点头:“民以食为天,所以食物的稀缺性,显而易见。历来百姓造反,都是因为没有食物而引起的。张角、黄巢、宋江、方腊、钟相、朱元璋、徐鸿儒、李自成等等,反了一次又一次,看来历史的教训,永远都是教训而已。”
路德威点头:“儒家不重民生基础,一味追求精神高尚,这是先秦时代,华夏先贤的共识。按照摩西先生的说法,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人的行为。所以儒家理念垄断的地位不破,华夏历史教训接着教训,陷入令人瞠目结舌的怪圈,也是在所难免。”
士大夫不愁吃喝,追求精神高尚,无可厚非。老百姓缺衣少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去解决温饱,却是追求高尚,炮灰的命运不是自找的吗?
可惜自汉武帝开始,儒家的思想垄断,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老百姓作为仆从者,早已习惯了高大上的节奏。
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是情人,那就是东施。所以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套认知,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依此为行动基础。认知的综合,就是观念。所以人的行为改变,首先改变的是观念。儒家不重民生,而老百姓继续的却是民生。所以曹继武的理念,比高尚更实惠。
康熙有些疑惑:“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么人是怎么去解决这个稀缺性的?”
曹继武不假思索:“生产。”
“生产?”康熙蒙圈。
以食物为例。
食物的基本形式,分为粮食和肉食。
粮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采和耕。
采集的方式比较原始,技巧性不强,比如采集浆果,华夏采集杨梅,蒙古采集酸枣,满洲采集狗奶子果等等,各个民族,只要是人都会。
耕种技巧性较强,农田翻耕,良种选育,肥料沤集,浇水除草,收割储藏等等,都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
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随便放个蒙古人或者满洲人到华夏的农田,他只能干瞪眼。水田和旱田也不是一回事,北方人到了南方,没有个十年八年,不太可能熟悉水田的耕种技术。同样南方人到北方收拾旱田,也是困难重重。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田,都是农耕,华夏以此为基础,所以华夏就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肉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牧、猎、渔。
牧分定牧和游牧。
农耕文明搞副业,养猪、养鸡、养鸭、养鹅、放羊等等,以定居的方式养牧,就是定牧。定牧活动范围太小,不能形成数量规模,所以农耕文明的主要食物来源方式。
游牧技术性不强,只要有水草,就能放牧。所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北亚次第崛起的上帝之鞭,都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打猎捕鱼的技术性也很强,所以满洲属于典型的渔猎文明。
狩猎也是游牧民族的重要生产方式,所以渔猎文明和游牧文明,有很多共通性。两种文明的民族相互转化,非常的容易。所以辽东女真化的蒙古人,几乎占据满洲人口的一半。比如最为著名的叶赫部,就是来自辽西的蒙古人。
所以渔猎文明,可以看成游牧文明的特例。
所以因为食物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文明文化,也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很难转化。数千年来,整个东亚的格局,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抗。
不过曹继武的一切观念出发点,都是基于人的本性。而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原始萨满,对人之本性,都没有丁点的涉及。
所以聪明的康熙,有了疑问:“老师,人到底是什么?”
曹继武不假思索:“人本资源,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什么,什么……”
康熙满脸都是蒙圈,就连理念先进的路德威,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衣食住行,人本生存之基。
南洋很热,大多人不穿衣服。所以没有衣服,能够生存。
没有房子,可以睡山洞,甚至是露天而卧。没有车船,可以靠两脚走路。所以生存之基,唯一不能缺的,就是食。
食之三大基础物质——水、食物和盐。
滴水不进,人活不过三日。
有水而不吃食物,人活不过七日。
水和食物充足,如果没有盐,人浑身无力,最终活不过十日。
所以食之三大基础——水、食物和盐,只要人活在世上,缺一不可。人之生存必需条件,就是所谓的资源。
所以水、食物和盐,就是人生必需的三大基础资源。只有这三大资源满足了,人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衣住行。这个阶段,衣住行,成了必须条件。
衣食住行都满足了,人才会有多余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享受。比如感情,比如仁义道德。所以生存之基满足之后,精神追求,就成了必需。
衣食住行属于物质资源,感情和仁义道德属于精神资源。物质属于基础,只有基础满足了,上层的精神追求才会有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崇祯缺钱,边关将士连年欠饷,饭都吃不饱,士大夫所热血的气节、骨气等等精神高尚,统统连同身躯一块,死无葬身之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闽北大屠杀,广州七日,老百姓跟随士大夫节奏的,统统都是炮灰。
所以管子早就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生一世,都是在追求利用物质和精神资源。
比如和亲,就是利用爱情和亲情资源,来消弭争端,保护邦国物质资源不被外部势力破坏。华夏的传统,门当户对,往往也是这个道理。穷小子娶了小姐,一定会割老丈人的肉。
所以人生一世,不断追求物质资源的满足,继而追求精神资源的享受。掌控资源的目的,就是利用。虎狼吃了这顿逮下顿,而人可以通过生产储存,更为有效地利用。
所以人和物的区别,人能将物质利用最大化。所以人本资源,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老师所言,真乃神论!”康熙鼓掌称赞,路德威也连连叫绝。
曹继武的认知,探究真源。就连路德威,也是闻所未闻。回味隽永之余,路德威有了新的疑问:“按照摩西先生所说,人生一世,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利用资源。可是上帝普爱世人,人为什么还要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资源呢?”
“老师,朕也有此疑问。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追求资源,岂不是大大地浪费?”
曹继武摇头笑了:“稀缺。”
“稀缺?”康熙和路德威又有些懵了。
康熙是九五之尊,路德威是牧师,万人景仰。他们不愁吃喝,自然认识不到资源的稀缺。即便给他们说了,也没有亲身感受,印象不会深刻。
曹继武微微一笑,转头看着康熙:“恕臣冒昧,陛下喜欢美女吗?”
康熙一愣,随即不好意思地咧嘴一笑。曹继武把眼光投向路德威,这个德意志牧师,眼神闪了那么一下,连忙以手捂胸,向上帝忏悔。
曹继武笑了:“路先生,人之本性,上帝是不会怪罪你的。”
人世间女人很多,但美女很少,所以美女也是稀缺资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天性。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华夏的保守束缚,显然有违天道。
曹继武是性情中人,很少掩饰。康熙从小被儒家经典熏陶,然而女真却是原始萨满信仰,所以他羞涩之余,也能坦然。路德威传承上帝的旨意,普度福音,自律比较强。不过说谎上帝是不允许的,所以刻板的德意志人忏悔之余,还是承认了内心。
因为内心的天性,所以美女资源的稀缺属性,康熙和路德威感触都很深刻。
既然美女都属于稀缺,其他资源的稀缺属性,就不难解释。
食之三大基础——水、食物和盐,都是稀缺的。
自然界中,水很多,但可利用的却很少。能利用的,才叫资源。
大海到处是水,但却是咸水,不能喝。所以海上缺水的程度,比西部沙漠,更为的严重。大江以南,表象不缺水,但能流入水田的水,却严重不足。所以自秦始皇征服岭南开始,南方因为挣水的械斗,已经持续了上千年,每人都会有数万人因挣水而死。
盐也是如此。偌大的东亚范围,产盐的地方,除了东部大海,就是西部荒漠,或者零星的井盐。盐的稀缺性,第一次被管仲系统化利用。通过盐业专营,以盐税为财富基础,齐国走上了商业强国之路,报了齐哀公九世之仇,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路德威连连感慨:“管子实乃华夏第一务实先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后世华夏,按照管子的理念,先把基础打好,再去追求礼节荣辱的高尚,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可惜华夏儒家正统,历来不重民生,罔顾基础,空中楼阁般追求热血高尚,先被蒙古人团灭,死灰复燃的火苗,也被满洲无情地扇灭。
康熙也连连点头:“民以食为天,所以食物的稀缺性,显而易见。历来百姓造反,都是因为没有食物而引起的。张角、黄巢、宋江、方腊、钟相、朱元璋、徐鸿儒、李自成等等,反了一次又一次,看来历史的教训,永远都是教训而已。”
路德威点头:“儒家不重民生基础,一味追求精神高尚,这是先秦时代,华夏先贤的共识。按照摩西先生的说法,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人的行为。所以儒家理念垄断的地位不破,华夏历史教训接着教训,陷入令人瞠目结舌的怪圈,也是在所难免。”
士大夫不愁吃喝,追求精神高尚,无可厚非。老百姓缺衣少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去解决温饱,却是追求高尚,炮灰的命运不是自找的吗?
可惜自汉武帝开始,儒家的思想垄断,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老百姓作为仆从者,早已习惯了高大上的节奏。
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是情人,那就是东施。所以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套认知,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依此为行动基础。认知的综合,就是观念。所以人的行为改变,首先改变的是观念。儒家不重民生,而老百姓继续的却是民生。所以曹继武的理念,比高尚更实惠。
康熙有些疑惑:“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么人是怎么去解决这个稀缺性的?”
曹继武不假思索:“生产。”
“生产?”康熙蒙圈。
以食物为例。
食物的基本形式,分为粮食和肉食。
粮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采和耕。
采集的方式比较原始,技巧性不强,比如采集浆果,华夏采集杨梅,蒙古采集酸枣,满洲采集狗奶子果等等,各个民族,只要是人都会。
耕种技巧性较强,农田翻耕,良种选育,肥料沤集,浇水除草,收割储藏等等,都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
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随便放个蒙古人或者满洲人到华夏的农田,他只能干瞪眼。水田和旱田也不是一回事,北方人到了南方,没有个十年八年,不太可能熟悉水田的耕种技术。同样南方人到北方收拾旱田,也是困难重重。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田,都是农耕,华夏以此为基础,所以华夏就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肉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牧、猎、渔。
牧分定牧和游牧。
农耕文明搞副业,养猪、养鸡、养鸭、养鹅、放羊等等,以定居的方式养牧,就是定牧。定牧活动范围太小,不能形成数量规模,所以农耕文明的主要食物来源方式。
游牧技术性不强,只要有水草,就能放牧。所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北亚次第崛起的上帝之鞭,都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打猎捕鱼的技术性也很强,所以满洲属于典型的渔猎文明。
狩猎也是游牧民族的重要生产方式,所以渔猎文明和游牧文明,有很多共通性。两种文明的民族相互转化,非常的容易。所以辽东女真化的蒙古人,几乎占据满洲人口的一半。比如最为著名的叶赫部,就是来自辽西的蒙古人。
所以渔猎文明,可以看成游牧文明的特例。
所以因为食物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文明文化,也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很难转化。数千年来,整个东亚的格局,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