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职场 作者:禾风细雨
除了吃的,粮食要干燥会脱水,会掉分量的,如果再有运粮的壮汉一边吃一边拿,偷偷藏起来,这些都可能造成运输的粮食会损耗的。
总之,在财政税收货币化之前,实物化的财政收税和结算体系,问题会很多很多。所以下级地方支出的粮食,和上级财政收到的粮食或账目对不上,这是非常常见的事。而我们刚才说了,各级地方都需要到户部兑账的,各州府县交的账目和布政司的账目在户部相互对不上,就不能过审,户部就必须打回,然后各地重新报账过来,再上报再过审,直到所有的账目完全相符,核对工作才算完成。
那时没有传真机,不能影印传稿,更没有微信发图片彩色打印。未过审的账目打回各地再呈报的过程,地方官员们就必须回到各县、各府重新写一份,加盖了公章再送来,这一来一回,离京城近的还好说,一个月来回,要是距离京城千里之外,既没人一脚送你离开,又没有高铁飞机让你风驰电掣,更没有9527、2587国道让你纵横驰骋,官员们必须靠双脚走回去、靠骑马、靠坐船,来回就是三五个月,要是跑上两个来回,很可能出现前一年的账还没对完,就直接带上下一年的账一起兑了。综上所述,兑账是个辛苦活,体力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操蛋活。
好在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才俊,才俊们不仅有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更懂得权宜变通的实用主义,在兑账这个问题上,这点也体现的非常明显。不知道哪个天才最先想到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好法子,在兑账的时候,除了报账的一手账册外,再多带几个加盖了公章的空白账册,一旦出现账目不相符的情况,便在空白账册上重新录入新的账目,这样就不用来回奔波返回本地了。
方克勤在奏章中,就将此事详细的汇报了一遍,将此事称作朝廷的一大毒瘤、朝政的一大弊端,大加伐挞,并一举列出此事将会衍生出的三大弊端:弊端一,账目混乱,假账不绝。空白账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与户部兑账时两相符合,而且只要最终在户部兑账无误,那负责财政的地方官就没了责任,这样就不会有人认真的记账,不管收支多少,不管差额是多少,只要最终去户部那里用空白账册一改就万事大吉了。弊端二,账册外流,奸人造假。空白账册一旦外流,就会有人制造假账,就无法避免有人钻财政的空子,挪用公帑、贪污腐化就会络绎不绝,以后国家的财政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弊端三,欺君,方克勤认为,空印账册的产生,其实是地方官为了应付上级审核而钻了制度的空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为了少跑腿而故意欺君,如果任由此事发展下去,那么人人皆可欺君,人人皆知欺君无罪,那么朝廷法度何在,君主威严何在?以后大家便会争相效尤,长此以往,法将不法,国将不国。
听完了方孝孺的叙述,姚光启提出那个憋了很久的疑问:“那方大人昨晚为什么说要舍生取义呢?”
“因为父亲他也在用空印账册。”方孝孺伤感的说道。
姚光启明白了,方克勤揭穿了这个弊端,自己也会被卷进去,为了革除此弊,不惜以身殉法,想来此人一定是下了必死的决心才如此做的,想到这里,姚光启唏嘘不已,感叹不已,如此看来,方克勤简直就是个以身殉道的圣人。
可是,他被抓起来,我的柔儿怎么办?不行,一定要设法见到方克勤,一定要问出柔儿的线索。
就在姚光启全力想办法见方克勤一面的时候,皇帝朱元璋正在亲自审讯方克勤。
地点是文华殿。
朱元璋最近很累,他感觉自己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一连几天只睡一两个时辰都稀松平常,鄱阳湖大战那段日子,他甚至都不睡觉,日夜研究战况战法,可是现在,精神已经很难长时间集中,连续看几篇奏折后就会感觉疲倦,而且眼睛干涩,不得不出去走一圈,才能回来继续办公。所以朱元璋近来常常感慨岁月不饶人,可是他知道,自己毕竟已经五十五岁了,在民间,活到五十五已经算是长寿了,自己五十五还能有相对健康的身体,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一些,也为了锻炼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这一两年以来,朱元璋经常把一些政务交给太子处理,减轻自己担子的同时,也希望检验和锻炼太子的能力。
可是方克勤的案子,让朱元璋警醒了,同时对太子朱标产生了质疑。这么大的事,朱标竟然知而不报,他震怒,伤心,更害怕,方克勤提出的三点弊端,朱元璋最怕的就是第三条,最担心也是第三条,这些臣子,欺上不瞒下,可是欺上,只有自己这个上是被欺瞒的,其他人全部知情,也就是说,朝野上下,只有自己被蒙在鼓里。
如果有一天,哪里出现了民变,或者哪个统兵大将发动了兵谏,朝野上下依旧只瞒着自己,那么自己将会是何等的下场?朱元璋不敢往下想了,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欺瞒,更不能接受被当成蠢货一样蒙蔽,他一生精明,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都在他面前倒下,每一个对手,都是他向前走的垫脚石,他不能允许自己不知道,更不能接受失败。
此刻,他看着下面跪着的方克勤,朱元璋既愤怒,又无比的纠结,愤怒是因为空印账册的案子,而纠结是源于对方克勤的感激,他感激方克勤让自己知道了真相,要是没有此人,自己至今仍然蒙在鼓里,或许下面那些人甚至包括太子到死都会瞒着自己,自己到死都会是个蠢蛋皇帝;但感激之余,他又觉得方克勤同样有罪,因为此人之前也用了空印账册。在进入文华殿一瞬间,朱元璋曾想过为方克勤开脱,免去他的罪过,但从坐上龙座的那一刹那,朱元璋改变了主意,开脱了方克勤,其他人怎么处理?自己的权威如何树立?
“这些年来,所有的地方官都在用这种方法去户部兑账?”朱元璋翻着方克勤的奏章,脑中急速的思考着。
方克勤偷偷瞄了一眼上面的皇帝,他不是第一次见朱元璋了,上次见面,还是以地方官员楷模的身份领宴,那时,皇帝表彰自己政绩卓著为官清廉,特意命礼部赏赐御膳一席,并亲口夸自己是“廉吏楷模”,想想当时,皇帝对自己是那样的赏识,还曾拍了拍自己的肩膀,随和的说了句:“好好干。”亲切的如同师长,想想那时的情形,方克勤不禁感慨万千。
“回答朕的话,”朱元璋的话将方克勤从记忆中拉了回来:“你既然知道此事有诸多弊端,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方克勤眼中含泪:“臣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如果不这么做,那些有司官员就得在户部和本衙门间来回奔波,有时候大半年甚至一年都不能在衙门办差,他们手头上其他公务就全积压下来,连带的地方上很多事也办不下去,所以臣为了不耽误地方上的公务,只能默许他们这么干。”
方克勤说的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朱元璋不免有些动容,这是个好官,他这么做,真的是为了方便办理公务,让地方上的事务不会积压,但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要将此事树立为典型,便冷着脸说道:“你是为了方便公务,但人人都是为了方便公务吗?”
方克勤再次磕头说道:“这正是臣担心的,并非所有地方官和有司官员都是为了便利公务才这么做,有些奸利之徒,定会循此寻找朝廷制度的漏洞,一旦此风渐长,那朝廷法纪就形同虚设,百姓血汗就会流入私囊,致使国库空虚国力衰微,贪腐亡国,殷鉴不远,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点头,这不仅是个忠臣,更是个心里只有朝廷、只有君父、没有自己的忠臣,可是,这样的忠臣,自己却不得不痛下杀手。
朱元璋感觉眼睛有些热,他这两年时常感觉自己特别伤怀,而且特别容易回忆当年的岁月,特别容易被感动,他不敢再往下想了,便摆了摆手:“带下去吧,不要关押在刑部,吃喝都要好生对待,不许为难。”
看着方克勤佝偻着走下去的背影,朱元璋叹了口气。随即艰难的站起身,缓步来到丹犀下,来回踱着步,突然,他停了下来,然后快步来到文华殿的大门外,抬头两眼久久注视着天空,过了足足半顿饭的功夫,朱元璋才回过神来,对身旁的监人说了句:“传太子过来。”
当来人传唤时,朱标正在东宫读书,一听皇帝传唤自己,便有些慌了神,心想难道是方克勤的事牵连到了自己?便连忙向一旁的亲信询问应对之法,此刻在太子身边伴读的,是东宫四辅官即王本、杜敩(xue,读音与“学”同)、赵民望、吴源,此四人均为儒士出身,数年前被推荐到朝后,朱元璋觉得此四人学问广博,人品方正,便特置为太子辅官,这四人进入东宫后,勤勤恳恳,一心辅助太子,很快被太子引为心腹。
除了吃的,粮食要干燥会脱水,会掉分量的,如果再有运粮的壮汉一边吃一边拿,偷偷藏起来,这些都可能造成运输的粮食会损耗的。
总之,在财政税收货币化之前,实物化的财政收税和结算体系,问题会很多很多。所以下级地方支出的粮食,和上级财政收到的粮食或账目对不上,这是非常常见的事。而我们刚才说了,各级地方都需要到户部兑账的,各州府县交的账目和布政司的账目在户部相互对不上,就不能过审,户部就必须打回,然后各地重新报账过来,再上报再过审,直到所有的账目完全相符,核对工作才算完成。
那时没有传真机,不能影印传稿,更没有微信发图片彩色打印。未过审的账目打回各地再呈报的过程,地方官员们就必须回到各县、各府重新写一份,加盖了公章再送来,这一来一回,离京城近的还好说,一个月来回,要是距离京城千里之外,既没人一脚送你离开,又没有高铁飞机让你风驰电掣,更没有9527、2587国道让你纵横驰骋,官员们必须靠双脚走回去、靠骑马、靠坐船,来回就是三五个月,要是跑上两个来回,很可能出现前一年的账还没对完,就直接带上下一年的账一起兑了。综上所述,兑账是个辛苦活,体力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操蛋活。
好在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才俊,才俊们不仅有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更懂得权宜变通的实用主义,在兑账这个问题上,这点也体现的非常明显。不知道哪个天才最先想到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好法子,在兑账的时候,除了报账的一手账册外,再多带几个加盖了公章的空白账册,一旦出现账目不相符的情况,便在空白账册上重新录入新的账目,这样就不用来回奔波返回本地了。
方克勤在奏章中,就将此事详细的汇报了一遍,将此事称作朝廷的一大毒瘤、朝政的一大弊端,大加伐挞,并一举列出此事将会衍生出的三大弊端:弊端一,账目混乱,假账不绝。空白账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与户部兑账时两相符合,而且只要最终在户部兑账无误,那负责财政的地方官就没了责任,这样就不会有人认真的记账,不管收支多少,不管差额是多少,只要最终去户部那里用空白账册一改就万事大吉了。弊端二,账册外流,奸人造假。空白账册一旦外流,就会有人制造假账,就无法避免有人钻财政的空子,挪用公帑、贪污腐化就会络绎不绝,以后国家的财政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弊端三,欺君,方克勤认为,空印账册的产生,其实是地方官为了应付上级审核而钻了制度的空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为了少跑腿而故意欺君,如果任由此事发展下去,那么人人皆可欺君,人人皆知欺君无罪,那么朝廷法度何在,君主威严何在?以后大家便会争相效尤,长此以往,法将不法,国将不国。
听完了方孝孺的叙述,姚光启提出那个憋了很久的疑问:“那方大人昨晚为什么说要舍生取义呢?”
“因为父亲他也在用空印账册。”方孝孺伤感的说道。
姚光启明白了,方克勤揭穿了这个弊端,自己也会被卷进去,为了革除此弊,不惜以身殉法,想来此人一定是下了必死的决心才如此做的,想到这里,姚光启唏嘘不已,感叹不已,如此看来,方克勤简直就是个以身殉道的圣人。
可是,他被抓起来,我的柔儿怎么办?不行,一定要设法见到方克勤,一定要问出柔儿的线索。
就在姚光启全力想办法见方克勤一面的时候,皇帝朱元璋正在亲自审讯方克勤。
地点是文华殿。
朱元璋最近很累,他感觉自己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一连几天只睡一两个时辰都稀松平常,鄱阳湖大战那段日子,他甚至都不睡觉,日夜研究战况战法,可是现在,精神已经很难长时间集中,连续看几篇奏折后就会感觉疲倦,而且眼睛干涩,不得不出去走一圈,才能回来继续办公。所以朱元璋近来常常感慨岁月不饶人,可是他知道,自己毕竟已经五十五岁了,在民间,活到五十五已经算是长寿了,自己五十五还能有相对健康的身体,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一些,也为了锻炼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这一两年以来,朱元璋经常把一些政务交给太子处理,减轻自己担子的同时,也希望检验和锻炼太子的能力。
可是方克勤的案子,让朱元璋警醒了,同时对太子朱标产生了质疑。这么大的事,朱标竟然知而不报,他震怒,伤心,更害怕,方克勤提出的三点弊端,朱元璋最怕的就是第三条,最担心也是第三条,这些臣子,欺上不瞒下,可是欺上,只有自己这个上是被欺瞒的,其他人全部知情,也就是说,朝野上下,只有自己被蒙在鼓里。
如果有一天,哪里出现了民变,或者哪个统兵大将发动了兵谏,朝野上下依旧只瞒着自己,那么自己将会是何等的下场?朱元璋不敢往下想了,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欺瞒,更不能接受被当成蠢货一样蒙蔽,他一生精明,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都在他面前倒下,每一个对手,都是他向前走的垫脚石,他不能允许自己不知道,更不能接受失败。
此刻,他看着下面跪着的方克勤,朱元璋既愤怒,又无比的纠结,愤怒是因为空印账册的案子,而纠结是源于对方克勤的感激,他感激方克勤让自己知道了真相,要是没有此人,自己至今仍然蒙在鼓里,或许下面那些人甚至包括太子到死都会瞒着自己,自己到死都会是个蠢蛋皇帝;但感激之余,他又觉得方克勤同样有罪,因为此人之前也用了空印账册。在进入文华殿一瞬间,朱元璋曾想过为方克勤开脱,免去他的罪过,但从坐上龙座的那一刹那,朱元璋改变了主意,开脱了方克勤,其他人怎么处理?自己的权威如何树立?
“这些年来,所有的地方官都在用这种方法去户部兑账?”朱元璋翻着方克勤的奏章,脑中急速的思考着。
方克勤偷偷瞄了一眼上面的皇帝,他不是第一次见朱元璋了,上次见面,还是以地方官员楷模的身份领宴,那时,皇帝表彰自己政绩卓著为官清廉,特意命礼部赏赐御膳一席,并亲口夸自己是“廉吏楷模”,想想当时,皇帝对自己是那样的赏识,还曾拍了拍自己的肩膀,随和的说了句:“好好干。”亲切的如同师长,想想那时的情形,方克勤不禁感慨万千。
“回答朕的话,”朱元璋的话将方克勤从记忆中拉了回来:“你既然知道此事有诸多弊端,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方克勤眼中含泪:“臣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如果不这么做,那些有司官员就得在户部和本衙门间来回奔波,有时候大半年甚至一年都不能在衙门办差,他们手头上其他公务就全积压下来,连带的地方上很多事也办不下去,所以臣为了不耽误地方上的公务,只能默许他们这么干。”
方克勤说的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朱元璋不免有些动容,这是个好官,他这么做,真的是为了方便办理公务,让地方上的事务不会积压,但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要将此事树立为典型,便冷着脸说道:“你是为了方便公务,但人人都是为了方便公务吗?”
方克勤再次磕头说道:“这正是臣担心的,并非所有地方官和有司官员都是为了便利公务才这么做,有些奸利之徒,定会循此寻找朝廷制度的漏洞,一旦此风渐长,那朝廷法纪就形同虚设,百姓血汗就会流入私囊,致使国库空虚国力衰微,贪腐亡国,殷鉴不远,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点头,这不仅是个忠臣,更是个心里只有朝廷、只有君父、没有自己的忠臣,可是,这样的忠臣,自己却不得不痛下杀手。
朱元璋感觉眼睛有些热,他这两年时常感觉自己特别伤怀,而且特别容易回忆当年的岁月,特别容易被感动,他不敢再往下想了,便摆了摆手:“带下去吧,不要关押在刑部,吃喝都要好生对待,不许为难。”
看着方克勤佝偻着走下去的背影,朱元璋叹了口气。随即艰难的站起身,缓步来到丹犀下,来回踱着步,突然,他停了下来,然后快步来到文华殿的大门外,抬头两眼久久注视着天空,过了足足半顿饭的功夫,朱元璋才回过神来,对身旁的监人说了句:“传太子过来。”
当来人传唤时,朱标正在东宫读书,一听皇帝传唤自己,便有些慌了神,心想难道是方克勤的事牵连到了自己?便连忙向一旁的亲信询问应对之法,此刻在太子身边伴读的,是东宫四辅官即王本、杜敩(xue,读音与“学”同)、赵民望、吴源,此四人均为儒士出身,数年前被推荐到朝后,朱元璋觉得此四人学问广博,人品方正,便特置为太子辅官,这四人进入东宫后,勤勤恳恳,一心辅助太子,很快被太子引为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