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章 一举数得(一)
诸葛亮在撤军途中安排了几处伏兵,本想着给司马懿一个血的教训,奈何司马懿根本就不曾发兵去追击,诸葛亮的埋伏甭管有多巧妙,也只能是在做无用功,眼瞅着已无西进蜀中之可能,诸葛亮不得不率部往襄阳急赶了去。
在得知诸葛亮所部主力已然东撤之消息后,公孙明当即便下令阎行、魏延二部兵马将攻占的南阳诸县之百姓全部迁进关中,以充实关中之人口,只给刘备留下了个荒芜的烂摊子——南阳虽富庶,可惜地处曹、刘之间,要想稳守,少说也得在这一郡之地屯兵二十余万,考虑到军需后勤之压力,无疑很不上算,以公孙明之睿智,自然不会去干这等蠢事。
四月初三,经过一个多月的扯淡式谈判后,大燕帝国与孙权终于达成了共识,以孙权称臣纳贡为基础,大燕帝国庞统所部主力撤回到了淮河北岸,将原本是曹操属地的广陵郡划给了孙权;四月十日,中线各部先后回撤关中等地,张郃、赵云分别为兖、徐两州大都督,各统六万兵马驻屯当地,以防曹操,调,金吾卫将军张武为豫州都督,统四万大军扼守荥阳、虎牢、中牟等各处险要之地。
四月十八日,公孙明率关中军主力十四万兵马回到了阔别大半年的长安城,五日后,行祭祖大典,大赏有功之臣,并下诏大赦天下,减免各地税赋,鼓励农桑,百姓咸服,帝国境内一派的欣欣向荣之景气。
“陛下,吏部尚书贾逵在宫门外求见。”
大半年的战事终于结束了,哪怕公孙明所在的中路其实战事并不多,可人在军中,又得牵挂政务,这等日子也真不是那么好熬的,祭祖大典既已忙完,公孙明自是不愿再精神紧绷地忙乎个不休,打算先歇息上几日,喘上口大气再说,却不曾想到底还是没能躲过政务之烦心,这不,就在公孙明于御花园里逗弄几个子女之际,内侍监赵晓匆匆赶了来,冲着公孙明便是一躬身,低声细气地便禀报了一句道。
“嗯,着其在御书房候着,朕更衣后便去。”
尽管正自享受着天伦之乐,可这一听是贾逵求见,公孙明也自不会因私而废公,随口便给出了道口谕,便将赵晓打发了开去……
“微臣叩见陛下。”
御书房中,贾逵正自满脸愁容地站在屏风处,突然间听到一阵脚步声响,赶忙侧身一看,见来者是公孙明,自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紧着便行了个大礼。
“免了,爱卿如此急地找朕,究竟何事?”
好不容易才能偷懒一天,结果又被贾逵这厮给搅扰了一把,要说生气么,倒是不至于,可心中终归是有些不太爽利的,故而,在叫免之际,公孙明的声线明显透着一丝淡淡的不悦之意味。
“启奏陛下,微臣奉旨调配新取诸州之官员,现如今已基本完成,官员名录已齐备,请陛下过目。”
当初公孙明给出的期限可是到三月底截止,可眼下都已四月中旬了,方才勉强有个结果出来,贾逵心下里自不免有些发虚。
“嗯,递上来。”
公孙明一向极为重视吏治,此际一听官员安排已到位,自不会有甚轻忽,一挥手,自有一名随侍的小宦官紧着凑到了贾逵的身旁,伸出双手,接过了贾逵捧着的一本厚厚的折子,转呈到了公孙明的面前。
新征服之地盘足有十三郡两百一十二余县,每县有县令、县尉、主薄三名有品阶的官员,再算上郡、州的大小官员,所需任命的官员多达一千三百之巨,饶是公孙明有着过目不忘之能,可一番细读下来,也足足花费了大半个时辰,这才算是完了事。
“爱卿辛苦了,吏治乃是社稷之要务,半点都轻忽不得,委派下去的官员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若不能保境安民便是失职,考评方面,爱卿还须得抓紧,与御史台、军情局多多配合,务必确保吏治廉明。”
除了州刺史、郡太守是从朝中直接调派的之外,绝大部分地方官员的名讳,公孙明都对不上人,光看那些简单至极的履历,也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来,当然了,该告诫的,公孙明还是没忘了要提醒贾逵一番。
“陛下圣明,微臣自不敢稍有轻忽,只是……”
见得公孙明并未对这么份官员名录有所挑刺,贾逵的心立马便稍安了些,只不过其脸上的愁容却是依旧没见减少。
“爱卿有话只管直说好了。”
这一见贾逵话说到了半截便打住了,公孙明的眉头不自觉地便是一皱。
“陛下,请恕微臣直言,此番整补过后,我朝廷储备之官吏已不敷用,若是来年再行进取,微臣恐难再寻出备选之官员矣。”
此番为了填补如此多的官员缺额,贾逵可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若不是备选者实在太缺,他也不致于弄到这般狼狈之地步,说到底,都是公孙明那四成寒门出身之规定惹的祸,可贾逵又哪敢直接说公孙明的不是,也就只能是委婉地旁敲侧击上一把而已。
“嗯?朕不是着礼部、国子监在各州开科取举子了么?这些不都是备选之官员么,为何不用?”
贾逵这么句话一出,公孙明原本就皱着的眉头顿时便更皱紧了几分,接连几个问题砸将过去,当即便令贾逵吃不住劲地弯下了腰。
“陛下明鉴,非是微臣不用,实是各州取举子殊少,且大多都是门阀世家子弟出身,微臣也只能择优录用部分,差额依旧颇巨。”
这一听公孙明语气极其之不善,贾逵的脸色瞬间便是一白,哪敢有丝毫的迁延,赶忙紧着便给出了个解释。
“唔……来人,去传各部尚书以上者一体到御书房议事。”
贾逵这么一说,公孙明也自不免有些犯难了,没旁的,他虽是极其重视开启民智,也着实尽可能地兴办州学、郡学乃至县学,问题是时日尚短,真能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实在是少得可怜,对此,公孙明本人暂时也自没甚太好的法子可想了的……
诸葛亮在撤军途中安排了几处伏兵,本想着给司马懿一个血的教训,奈何司马懿根本就不曾发兵去追击,诸葛亮的埋伏甭管有多巧妙,也只能是在做无用功,眼瞅着已无西进蜀中之可能,诸葛亮不得不率部往襄阳急赶了去。
在得知诸葛亮所部主力已然东撤之消息后,公孙明当即便下令阎行、魏延二部兵马将攻占的南阳诸县之百姓全部迁进关中,以充实关中之人口,只给刘备留下了个荒芜的烂摊子——南阳虽富庶,可惜地处曹、刘之间,要想稳守,少说也得在这一郡之地屯兵二十余万,考虑到军需后勤之压力,无疑很不上算,以公孙明之睿智,自然不会去干这等蠢事。
四月初三,经过一个多月的扯淡式谈判后,大燕帝国与孙权终于达成了共识,以孙权称臣纳贡为基础,大燕帝国庞统所部主力撤回到了淮河北岸,将原本是曹操属地的广陵郡划给了孙权;四月十日,中线各部先后回撤关中等地,张郃、赵云分别为兖、徐两州大都督,各统六万兵马驻屯当地,以防曹操,调,金吾卫将军张武为豫州都督,统四万大军扼守荥阳、虎牢、中牟等各处险要之地。
四月十八日,公孙明率关中军主力十四万兵马回到了阔别大半年的长安城,五日后,行祭祖大典,大赏有功之臣,并下诏大赦天下,减免各地税赋,鼓励农桑,百姓咸服,帝国境内一派的欣欣向荣之景气。
“陛下,吏部尚书贾逵在宫门外求见。”
大半年的战事终于结束了,哪怕公孙明所在的中路其实战事并不多,可人在军中,又得牵挂政务,这等日子也真不是那么好熬的,祭祖大典既已忙完,公孙明自是不愿再精神紧绷地忙乎个不休,打算先歇息上几日,喘上口大气再说,却不曾想到底还是没能躲过政务之烦心,这不,就在公孙明于御花园里逗弄几个子女之际,内侍监赵晓匆匆赶了来,冲着公孙明便是一躬身,低声细气地便禀报了一句道。
“嗯,着其在御书房候着,朕更衣后便去。”
尽管正自享受着天伦之乐,可这一听是贾逵求见,公孙明也自不会因私而废公,随口便给出了道口谕,便将赵晓打发了开去……
“微臣叩见陛下。”
御书房中,贾逵正自满脸愁容地站在屏风处,突然间听到一阵脚步声响,赶忙侧身一看,见来者是公孙明,自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紧着便行了个大礼。
“免了,爱卿如此急地找朕,究竟何事?”
好不容易才能偷懒一天,结果又被贾逵这厮给搅扰了一把,要说生气么,倒是不至于,可心中终归是有些不太爽利的,故而,在叫免之际,公孙明的声线明显透着一丝淡淡的不悦之意味。
“启奏陛下,微臣奉旨调配新取诸州之官员,现如今已基本完成,官员名录已齐备,请陛下过目。”
当初公孙明给出的期限可是到三月底截止,可眼下都已四月中旬了,方才勉强有个结果出来,贾逵心下里自不免有些发虚。
“嗯,递上来。”
公孙明一向极为重视吏治,此际一听官员安排已到位,自不会有甚轻忽,一挥手,自有一名随侍的小宦官紧着凑到了贾逵的身旁,伸出双手,接过了贾逵捧着的一本厚厚的折子,转呈到了公孙明的面前。
新征服之地盘足有十三郡两百一十二余县,每县有县令、县尉、主薄三名有品阶的官员,再算上郡、州的大小官员,所需任命的官员多达一千三百之巨,饶是公孙明有着过目不忘之能,可一番细读下来,也足足花费了大半个时辰,这才算是完了事。
“爱卿辛苦了,吏治乃是社稷之要务,半点都轻忽不得,委派下去的官员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若不能保境安民便是失职,考评方面,爱卿还须得抓紧,与御史台、军情局多多配合,务必确保吏治廉明。”
除了州刺史、郡太守是从朝中直接调派的之外,绝大部分地方官员的名讳,公孙明都对不上人,光看那些简单至极的履历,也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来,当然了,该告诫的,公孙明还是没忘了要提醒贾逵一番。
“陛下圣明,微臣自不敢稍有轻忽,只是……”
见得公孙明并未对这么份官员名录有所挑刺,贾逵的心立马便稍安了些,只不过其脸上的愁容却是依旧没见减少。
“爱卿有话只管直说好了。”
这一见贾逵话说到了半截便打住了,公孙明的眉头不自觉地便是一皱。
“陛下,请恕微臣直言,此番整补过后,我朝廷储备之官吏已不敷用,若是来年再行进取,微臣恐难再寻出备选之官员矣。”
此番为了填补如此多的官员缺额,贾逵可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若不是备选者实在太缺,他也不致于弄到这般狼狈之地步,说到底,都是公孙明那四成寒门出身之规定惹的祸,可贾逵又哪敢直接说公孙明的不是,也就只能是委婉地旁敲侧击上一把而已。
“嗯?朕不是着礼部、国子监在各州开科取举子了么?这些不都是备选之官员么,为何不用?”
贾逵这么句话一出,公孙明原本就皱着的眉头顿时便更皱紧了几分,接连几个问题砸将过去,当即便令贾逵吃不住劲地弯下了腰。
“陛下明鉴,非是微臣不用,实是各州取举子殊少,且大多都是门阀世家子弟出身,微臣也只能择优录用部分,差额依旧颇巨。”
这一听公孙明语气极其之不善,贾逵的脸色瞬间便是一白,哪敢有丝毫的迁延,赶忙紧着便给出了个解释。
“唔……来人,去传各部尚书以上者一体到御书房议事。”
贾逵这么一说,公孙明也自不免有些犯难了,没旁的,他虽是极其重视开启民智,也着实尽可能地兴办州学、郡学乃至县学,问题是时日尚短,真能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实在是少得可怜,对此,公孙明本人暂时也自没甚太好的法子可想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