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作者:手帕望明月

    人群一阵骚动,围在宋菽身边的又换了一波人,谭力也被挤了出去,只远远见宋菽说了什么,往铁锅里加了油,一会儿后又扔下一把野菜。

    这主意是汪大前走后宋菽想到的,就好比超市里的现场推广。本以为要过几天才能见效,谁想第一天就来了这么多人,大伙儿见野菜也有新吃法,纷纷都想回去试试。

    慢慢让这些村民都习惯用油炒菜后,食用油的需求量肯定会大增,到时候这油坊,便不愁销路了。

    这还只是第一天,来的多半是附近村子的,所以宋菽选了炒野菜。

    后来几天,他又将家里常弄的几样鸡蛋菜一一展示出来,甚至教了腐乳的做法。到了第五日后,县城来的人明显增多,还有不少悦行市的摊贩,宋菽看准机会,祭出大招——炸油条。

    继望海楼的翠玉馒头之后,汪掌柜的汤饼铺摇身一变,成了葱油饼铺。这东西和馒头一样,大家闻所未闻,而且那葱油的香味,隔着两条街也能闻到,价钱更是实惠,即使普通的贩夫走卒,也能不时买上一块解解馋。

    葱油饼成为大涂县第一美食后,大家都好奇,汪掌柜怎么突然对吃食有研究了。汪大前没有藏着,大大方方告诉大家,这是宋四郎教的。

    宋四郎,又是他,这两个月县城但凡有些新鲜事,好像都跟他有关。

    听说他近日在送油,还教做菜。

    诸位生意总没起色的小摊贩摩拳擦掌,要是他们能从宋四郎那儿学个一招半式,说不定也能开间旺铺。

    炸油条那天,围观的人一波比一波多。

    这样的大油锅谁也没见过,更不知道面粉做的吃食也能放油里炸。只见那细细的两条面粉往锅里一滑,呼啦啦噗滋滋,一下子吹成了手臂大小。

    不但如此,这油条脆生生的,又很香,好吃极了。

    宋四郎还说,若是夹在馒头里吃更好。当下就有人跑馒头作坊买了几个,往里面一夹,果然美味。

    “你这面粉怎么和的?”

    “教教我们呗?”

    “做白工换方子行不?”

    乡邻也好,县城赶来的小贩也好,一声接着一声,宋菽仿佛被围在了声音的漩涡里,有些晕。宋阿南及时往他旁边一站,冷着脸巡视一圈,人群立刻退开两步。

    新鲜空气涌入,宋菽终于缓了过来:“不用做白工换,我这就教。”

    众人一听,可开心了,连忙要催,可是看宋阿南的脸色,声音又低了八度,只能期盼地看着宋菽,盼他能仔仔细细地教。改明儿自己回城里卖油条,这香味一传出来,保准不比汪掌柜的葱油饼差。

    炸油条耗油,这时豆油的优势就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出来。

    一坛才四十文,多便宜,这些小摊小贩虽不富,但这点钱还是有的,这个拿一坛,那个拿两坛,堆在屋子里的油,很快少了大半。

    生意好转,宋菽眉开眼笑。

    这几日他现场教学,一样菜一天能重复个十来遍,还得边做边讲,耗精神得很。但作坊生意好,他高兴,这点累不算什么。

    可惜这年头物流不畅,东西还是单调了一些。而且没有辣椒,许多菜都做不成。本来他还想弄个臭豆腐出来,但是没有辣椒酱的臭豆腐……宋菽有些提不起兴致。

    *

    贺曼本名拉哈曼,他带着货物跋涉千里,从红海之畔来到这个不输他们大食的帝国。

    一碗汤饼下肚,呼吸着嘉朝自由的空气,贺曼决定了,这里就是他今后的家,他要娶一个美丽的华夏女人,生上五六个孩子,每天他出去做生意,妻子给他做华夏美食,这简直是神仙日子。

    可是,他望着那一车晒干的红色果实,仿佛听见了梦想破碎的声音。

    这车果实是一个海商卖给他的,他问过那海商东西的来处,海商说得模模糊糊,只道是海的另一头弄来的。那里有参天的大树,爱吐唾沫的白羊,和雄伟的望不见顶的神坛。

    那是神之境。

    海商一脸肃穆地道。

    贺曼觉得,也许这东西能有销路,便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下,跋山涉水,来到了东方。

    有个屁销路!

    贺曼在泱泱华夏大地游历了大半年,连方言都学了好多种,却连一个认识这果子的买家都没找到。他那定居华夏的美梦啊。

    昨天晚上,贺曼难受得喝了好多酒,跟客栈伙计狂吐苦水。

    今天一早,伙计跟他说,从这里一直往北走,河北道大涂县有个神人,人称宋四郎。他见多识广,常有妙思,你看这带龙头的木酒坛就是他发明的,如今个个卖茶水酒饮的都在用,没准他会认识这红色果实。

    贺曼一听,仿佛又见那希望冉冉升起。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手帕望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手帕望明月并收藏在古代行商这些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