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 作者:程剑心
节奏掌控改革舵盘,被大众汹涌澎湃的激情推着前进,那么改革的航船就会遭遇迷航乃至触礁的风险。
如今寇拉斯堡的决策层就处于被民意裹挟、彷徨失措的境地。从内阁中的数位大臣到国王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民众要求参加农业改革的积极性所感染,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1423章 丰收的季节【9】
远东内阁多数大臣乃至国王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民众要求参加农业改革的积极性所感染,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国王陛下甚至在内阁会议中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过度乐观的情绪:
“如果远东所有农田连成一片超级农场,所有农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超级公社,每年出产的粮食除了满足本国消费,剩下的粮食用于出口,足够喂饱全世界忍饥挨饿的穷人。”
既然国王陛下如此乐观,内阁群臣就有必要认真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改革的可行性,毕竟这既是国王陛下的期望,同时也符合三百多万远东农民的期待。远东内阁并不缺少敢于批评国王的铮臣,也不乏顶住民意压力的能吏,但是敢于同时对抗国王与民意的人……罗兰环顾左右,无奈地发现找不到这样一个战友,只能孤身站起来为这台狂飙突进的国家机器踩踩刹车。
罗兰的立场很明确:农业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慎重推广,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
“首先,远东地理环境复杂,各地乡村大多零散分布,各村往往相距百里,单独一个自然村人口太少,无法照搬大农场的集体生产模式。”
“其次,自然乡村转型为集体农场绝非一纸政令就能完成,首先需要建立全新的公社化组织模式,需要派驻牧师、德鲁伊和治安官进行乡村治理,否则根本不可能组织起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然而上述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财力投入,远东政府当前面临着人才短缺和财政紧张两大严峻现实,根本没有能力于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乡村公社,一哄而上只会落得个一地鸡毛,最后受伤的还是农民,政府的威信也会因为决策失误而大大受损。”
身为远东农业改革的掌舵人,罗兰在这个问题上有绝对的权威,更何况还兼有“王储”这一重特殊身份,发言的分量由不得群臣不重视。
国王陛下对儿子的意见向来高度重视,被罗兰泼了一桶冷水,头脑清醒多了,心平气和地问儿子:“看来我把农业改革想得太简单了,既然现有的条件不允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那么明年的农业生产计划要如何安排,是不是在当前运营良好的200个农场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试点?”
罗兰先与农业大臣约德尔低声交流了几句,与约德尔达成共识过后才回答父亲的问题。
“陛下,正如您所说,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们的农村建设要同时确保两项指标:首先是确保已经建成的国有农场顺利运营,其次是逐步向全国推广成功经验,在符合条件的乡村组建农场。”
“你和约德尔就只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框架吗?有没有更细致的计划?比如明年要新设多少个国有农场,新增集体耕种的田地多少亩,预期增加谷物产量多少吨?我希望看到更精确的数据。”鲁道夫显得有些不悦。
“陛下,很抱歉我们目前无法给您上述数据,因为这不切实际。”罗兰不卑不亢地做出解释,“试图在某地建设乡村公社和集体农场,首先要满足两项条件,其一是当地有充足的人口,并且尽可能集中居住,最好是那种人口五百以上的大乡村,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那么退而求其次,周边多个小村庄彼此相距不远,有乡间公路可供来往,这样的村庄集群如果人口总数达到一定规模,也具备转型为集体农场的潜力。”
“没有充足的人口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无法经营规模足够大的农田,也就无法体现出农业的规模效益,归根结底人口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约德尔以农业专家的身份为罗兰的发言做出诠释。
“决定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建设大农场,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南方沿江平原和北方的广阔原野都适合开垦农田建设农场,但是在地形复杂或者气候严酷的高山、雪原以及原始丛林地带,自然条件决定了并不适合开垦农田,当地现有的农田大多非常零散,高低错落难以统一经营,而且这些地方的村落大多并非以务农——而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村民普遍缺乏耕种技术,我认为这样的地方不适合搞大农场,暂且让当地居民维持现状为好。”罗兰慎重地做出结论。
鲁道夫思索了片刻,仍有些不甘心地问儿子:“我们这个国家疆域辽阔,人口相对领土面积则显得太过稀少,更棘手的是这么少的人口还零零碎碎的散居在各处穷乡僻壤,那些人口不到百人、深藏山中的小村庄管理起来实在很不方便,你觉得有没有必要由政府出资将这样的偏僻村落从山里集体迁徙出来,安置在交通更为发达的新兴城镇,或者将山村中的居民并入集体农场?这样不但方便管理,还能集中更多的人力开垦土地。”
罗兰听了父亲的想法,脑海中立刻浮现“撤村并居”和“撤乡建镇”这两个概念。在他穿越前的地球故乡,在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上述两个历史阶段,这是
恋耽美
节奏掌控改革舵盘,被大众汹涌澎湃的激情推着前进,那么改革的航船就会遭遇迷航乃至触礁的风险。
如今寇拉斯堡的决策层就处于被民意裹挟、彷徨失措的境地。从内阁中的数位大臣到国王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民众要求参加农业改革的积极性所感染,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1423章 丰收的季节【9】
远东内阁多数大臣乃至国王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民众要求参加农业改革的积极性所感染,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国王陛下甚至在内阁会议中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过度乐观的情绪:
“如果远东所有农田连成一片超级农场,所有农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超级公社,每年出产的粮食除了满足本国消费,剩下的粮食用于出口,足够喂饱全世界忍饥挨饿的穷人。”
既然国王陛下如此乐观,内阁群臣就有必要认真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改革的可行性,毕竟这既是国王陛下的期望,同时也符合三百多万远东农民的期待。远东内阁并不缺少敢于批评国王的铮臣,也不乏顶住民意压力的能吏,但是敢于同时对抗国王与民意的人……罗兰环顾左右,无奈地发现找不到这样一个战友,只能孤身站起来为这台狂飙突进的国家机器踩踩刹车。
罗兰的立场很明确:农业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慎重推广,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
“首先,远东地理环境复杂,各地乡村大多零散分布,各村往往相距百里,单独一个自然村人口太少,无法照搬大农场的集体生产模式。”
“其次,自然乡村转型为集体农场绝非一纸政令就能完成,首先需要建立全新的公社化组织模式,需要派驻牧师、德鲁伊和治安官进行乡村治理,否则根本不可能组织起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然而上述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财力投入,远东政府当前面临着人才短缺和财政紧张两大严峻现实,根本没有能力于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乡村公社,一哄而上只会落得个一地鸡毛,最后受伤的还是农民,政府的威信也会因为决策失误而大大受损。”
身为远东农业改革的掌舵人,罗兰在这个问题上有绝对的权威,更何况还兼有“王储”这一重特殊身份,发言的分量由不得群臣不重视。
国王陛下对儿子的意见向来高度重视,被罗兰泼了一桶冷水,头脑清醒多了,心平气和地问儿子:“看来我把农业改革想得太简单了,既然现有的条件不允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那么明年的农业生产计划要如何安排,是不是在当前运营良好的200个农场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试点?”
罗兰先与农业大臣约德尔低声交流了几句,与约德尔达成共识过后才回答父亲的问题。
“陛下,正如您所说,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们的农村建设要同时确保两项指标:首先是确保已经建成的国有农场顺利运营,其次是逐步向全国推广成功经验,在符合条件的乡村组建农场。”
“你和约德尔就只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框架吗?有没有更细致的计划?比如明年要新设多少个国有农场,新增集体耕种的田地多少亩,预期增加谷物产量多少吨?我希望看到更精确的数据。”鲁道夫显得有些不悦。
“陛下,很抱歉我们目前无法给您上述数据,因为这不切实际。”罗兰不卑不亢地做出解释,“试图在某地建设乡村公社和集体农场,首先要满足两项条件,其一是当地有充足的人口,并且尽可能集中居住,最好是那种人口五百以上的大乡村,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那么退而求其次,周边多个小村庄彼此相距不远,有乡间公路可供来往,这样的村庄集群如果人口总数达到一定规模,也具备转型为集体农场的潜力。”
“没有充足的人口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无法经营规模足够大的农田,也就无法体现出农业的规模效益,归根结底人口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约德尔以农业专家的身份为罗兰的发言做出诠释。
“决定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建设大农场,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南方沿江平原和北方的广阔原野都适合开垦农田建设农场,但是在地形复杂或者气候严酷的高山、雪原以及原始丛林地带,自然条件决定了并不适合开垦农田,当地现有的农田大多非常零散,高低错落难以统一经营,而且这些地方的村落大多并非以务农——而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村民普遍缺乏耕种技术,我认为这样的地方不适合搞大农场,暂且让当地居民维持现状为好。”罗兰慎重地做出结论。
鲁道夫思索了片刻,仍有些不甘心地问儿子:“我们这个国家疆域辽阔,人口相对领土面积则显得太过稀少,更棘手的是这么少的人口还零零碎碎的散居在各处穷乡僻壤,那些人口不到百人、深藏山中的小村庄管理起来实在很不方便,你觉得有没有必要由政府出资将这样的偏僻村落从山里集体迁徙出来,安置在交通更为发达的新兴城镇,或者将山村中的居民并入集体农场?这样不但方便管理,还能集中更多的人力开垦土地。”
罗兰听了父亲的想法,脑海中立刻浮现“撤村并居”和“撤乡建镇”这两个概念。在他穿越前的地球故乡,在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上述两个历史阶段,这是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