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想知道 作者:霁七烟
着病房外的一棵香樟树,开始了他的回忆。
我特地准备了纸笔而不是任何更加方便快捷的电子设备,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能是我也想沉静下来,好好听他说。
他能从生命中最美好最温馨的时刻开始说起,我竟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什么样的苦难故事我都听到过,那些人的深厚苦难多数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甚至自然环境相关。
只有蒋俞泽不是,他的悲剧,全部源于个人生活的遭遇。
诱发悲剧的因素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无需在法律的宣判之后再强加给他什么罪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他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反思问题。
可也就像他说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他的成长环境,他的个人问题,他的家庭悲剧都不是每个人都会遇见的,或者说,把这些全部遇见。
所以,其实个例也不具什么参考性,大众想知道,无非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罢了。
他缓缓道来,我奋笔疾书,拿出了上学时记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认真劲儿。
渐渐地,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细心,他会注意他语速的停顿,他会放慢语速等你跟上来。即使说到最悲痛的部分,这份默默地等待还是存在。
当然,你也可以侧面感受出这个人对于自己的冷眼旁观。
无论是说到开心的氛围还是荣耀的时刻,亦或是痛苦的事情,他都很平静,甚至还会在我面部表情有所异动时,稍微调整自己的语调。
我惊讶于他的淡定,对他的冷冷漠暗暗心惊。
我全程注意他的行为动作,很遗憾,他的动作跟他的语调一眼,没有任何惊喜。
他的一只手被拷在病床上,另一只刚刚打上了药,从囚服变成病号服,他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唯独脚上的袜子还是那双,那个杀害他爸爸的人捎给他的,是双橘huangse的,跟病房惨白的色调很是不搭,他倒是时常会把目光落在那上边。
就是这个细节,让我深刻体会了“人性”的复杂。对,人不仅是有ab面,还应该是有更多的层面,只是需要事情的触发。
爱恨情仇已经让人生变得复杂,可是还不足够,如果再加上贫穷困苦和众口铄金,那才是低到尘埃里的生命。
很不幸地,蒋俞泽的人生把这些全都碰见了。它们排着队一次跟他打着照面,每一个都强行从他生命中夺走一些东西,最后让他变得贫瘠不堪。
其实,大家想知道的,就是这样的生命在如何跟这个社会抗衡,挣扎。
可是,我全程听下来,蒋俞泽似乎并没有抗衡啊!
我认为多数时候他都是在逆来顺受,无论是年少时觉察出妈妈的意图还是面对父亲去世后的一些困境,他都没有表现出很勇敢。
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他当时年龄小的缘故,但我觉得不是的。
他年龄虽小,心态却很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份成熟,他才知道有些事情的“红线”在哪里。
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那条红线,可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最后把他逼迫到了角落。
或许,他的悲剧从一出生就带来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某种“原生家庭”的原罪。
他的母亲是家族的长女,又是第一个走出大山的“有出息”的孩子,在她身上,家族的荣誉和家庭的稳定是不容破坏的。
起初的那些年都很好,她即将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完成自己的理想,即将要光耀门楣,衣锦还乡。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使得多年来光鲜亮丽的表象一戳既破。
还没有来得及补上这个窟窿,父亲的惨死让全家遭遇灭顶之灾。
其实在我看来,蒋俞泽父亲过世以后,其实这个家就已经名存实亡。
他们母子二人苦撑着的,不过是对父亲的念想。
不幸的命运还在继续,母亲的肾衰竭是雪上加霜,他们的生活已经跌倒了谷底。
而后来冒出来的那个小姨,我不认为她是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她虽然可憎可恶,但是,她不是根本因素。
如果我们想客观的分析一件事情,就不要带入主观的情绪去评判。
悲剧早已注定,他们在劫难逃。
这里唯一成为“一束光”存在的,就是梁晔,但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悲剧的进程。
这不是他的错,就像那个小姨一样,毕竟他们对结局一无所知。
还有一个助推者,就是那个害死蒋俞泽爸爸的人,命运的天平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倾斜的。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那个人得到了相应的惩罚,可是揪出他的那只手却是如此的巧妙。
“命运”两个字,真是深不可测。
请原谅我总是在这里提到命运两个字,因为目前我无法用科学去论证这些事的前因后果。
再说回来蒋俞泽这个人,其实我觉得他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人,他既不讨喜也不另类。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到了名牌大学内,也算不得突出,而以他的性格,不说孤僻,已经算是很温和的词汇了。
有人愿意走近他是他的荣幸,更多的人是选择与他陌路。
我想他也是深刻认识自己的,要不然他不会牢牢抓住梁晔不放,他太渴望温暖了。
但是,还没等他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命运的齿轮已经带偏了人生轨迹的方向,他措手不及,全部乱套。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从他没有把不去英国的真相告诉梁晔的那一刻起,他便是把人
恋耽美
着病房外的一棵香樟树,开始了他的回忆。
我特地准备了纸笔而不是任何更加方便快捷的电子设备,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能是我也想沉静下来,好好听他说。
他能从生命中最美好最温馨的时刻开始说起,我竟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什么样的苦难故事我都听到过,那些人的深厚苦难多数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甚至自然环境相关。
只有蒋俞泽不是,他的悲剧,全部源于个人生活的遭遇。
诱发悲剧的因素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无需在法律的宣判之后再强加给他什么罪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他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反思问题。
可也就像他说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他的成长环境,他的个人问题,他的家庭悲剧都不是每个人都会遇见的,或者说,把这些全部遇见。
所以,其实个例也不具什么参考性,大众想知道,无非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罢了。
他缓缓道来,我奋笔疾书,拿出了上学时记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认真劲儿。
渐渐地,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细心,他会注意他语速的停顿,他会放慢语速等你跟上来。即使说到最悲痛的部分,这份默默地等待还是存在。
当然,你也可以侧面感受出这个人对于自己的冷眼旁观。
无论是说到开心的氛围还是荣耀的时刻,亦或是痛苦的事情,他都很平静,甚至还会在我面部表情有所异动时,稍微调整自己的语调。
我惊讶于他的淡定,对他的冷冷漠暗暗心惊。
我全程注意他的行为动作,很遗憾,他的动作跟他的语调一眼,没有任何惊喜。
他的一只手被拷在病床上,另一只刚刚打上了药,从囚服变成病号服,他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唯独脚上的袜子还是那双,那个杀害他爸爸的人捎给他的,是双橘huangse的,跟病房惨白的色调很是不搭,他倒是时常会把目光落在那上边。
就是这个细节,让我深刻体会了“人性”的复杂。对,人不仅是有ab面,还应该是有更多的层面,只是需要事情的触发。
爱恨情仇已经让人生变得复杂,可是还不足够,如果再加上贫穷困苦和众口铄金,那才是低到尘埃里的生命。
很不幸地,蒋俞泽的人生把这些全都碰见了。它们排着队一次跟他打着照面,每一个都强行从他生命中夺走一些东西,最后让他变得贫瘠不堪。
其实,大家想知道的,就是这样的生命在如何跟这个社会抗衡,挣扎。
可是,我全程听下来,蒋俞泽似乎并没有抗衡啊!
我认为多数时候他都是在逆来顺受,无论是年少时觉察出妈妈的意图还是面对父亲去世后的一些困境,他都没有表现出很勇敢。
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他当时年龄小的缘故,但我觉得不是的。
他年龄虽小,心态却很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份成熟,他才知道有些事情的“红线”在哪里。
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那条红线,可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最后把他逼迫到了角落。
或许,他的悲剧从一出生就带来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某种“原生家庭”的原罪。
他的母亲是家族的长女,又是第一个走出大山的“有出息”的孩子,在她身上,家族的荣誉和家庭的稳定是不容破坏的。
起初的那些年都很好,她即将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完成自己的理想,即将要光耀门楣,衣锦还乡。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使得多年来光鲜亮丽的表象一戳既破。
还没有来得及补上这个窟窿,父亲的惨死让全家遭遇灭顶之灾。
其实在我看来,蒋俞泽父亲过世以后,其实这个家就已经名存实亡。
他们母子二人苦撑着的,不过是对父亲的念想。
不幸的命运还在继续,母亲的肾衰竭是雪上加霜,他们的生活已经跌倒了谷底。
而后来冒出来的那个小姨,我不认为她是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她虽然可憎可恶,但是,她不是根本因素。
如果我们想客观的分析一件事情,就不要带入主观的情绪去评判。
悲剧早已注定,他们在劫难逃。
这里唯一成为“一束光”存在的,就是梁晔,但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悲剧的进程。
这不是他的错,就像那个小姨一样,毕竟他们对结局一无所知。
还有一个助推者,就是那个害死蒋俞泽爸爸的人,命运的天平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倾斜的。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那个人得到了相应的惩罚,可是揪出他的那只手却是如此的巧妙。
“命运”两个字,真是深不可测。
请原谅我总是在这里提到命运两个字,因为目前我无法用科学去论证这些事的前因后果。
再说回来蒋俞泽这个人,其实我觉得他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人,他既不讨喜也不另类。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到了名牌大学内,也算不得突出,而以他的性格,不说孤僻,已经算是很温和的词汇了。
有人愿意走近他是他的荣幸,更多的人是选择与他陌路。
我想他也是深刻认识自己的,要不然他不会牢牢抓住梁晔不放,他太渴望温暖了。
但是,还没等他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命运的齿轮已经带偏了人生轨迹的方向,他措手不及,全部乱套。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从他没有把不去英国的真相告诉梁晔的那一刻起,他便是把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