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 作者:完颜清潇
体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了,只是看起来还有点……那什么。”简书抬起手掐了掐自己脸上的肉,以证明自己的可信度,“而且医生肯定有经验的,不会让我勉强的……”
“一定要吗?”黎蘅思前想后,只问出这么一句。
简书笑了笑,沉默地摩挲黎蘅的手臂。
这是他肯定的回答了,黎蘅知道。
黎蘅一时没说话,简书也不急,专心感受孩子的动作,顺手戳了戳腹底。
“继续睡吧,你要休息够。”黎蘅一面说,一面站起来抱好简书,把病床调回了原位,又小心翼翼把人放下去。
“你也睡一觉……”简书捏着黎蘅的手指晃了晃。
后者听话地点了点头。
天亮以后,黎蘅就联系了医生前几个月引荐的那位心理医生,对方也毫不怠慢,上午通的电话,下午没到三点就出现在了简书的病房门口,彼时简书正挨过午饭吃完的那阵胃胀,午睡没有多久。
医生姓刘,是一位长相和善的女士,年纪大约也就是三十出头,看上去与简书黎蘅算平辈人。来了以后,见黎蘅迎出来,便不急着进病房,还十分贴心地顺手将门虚掩过来,留了个缝,能看到里面的情况。
接下去,这位来听患者倾诉的刘医生,在正式见到患者之前,先听黎蘅唠叨了将近十分钟。黎蘅将简书目前的身体状况、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股脑介绍了一遍,恨不得督促着医生立马就能给背出来的样子。
刘医生觉得有趣,听完了这事无巨细的患者现状介绍,忍不住问道:
“做这个治疗,是患者自己的意愿吧?”
黎蘅点了点头,还是觉得有些不放心。
刘医生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解释道:“家属比病人抗拒的情况,在心理治疗上不太多见。”
“也、也不是抗拒,我只是……”
只是什么呢?黎蘅觉得十分词穷。
“您放心,心理治疗不是洪水猛兽——尤其在病人配合度高的情况下。我会尽量控制好进度,不让患者的身体因此受到损害,但同样的,在整个过程里,患者也需要家属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这很重要。”
黎蘅愣愣地点了点头,又问:
“那……我、我能旁听吗?”
“一般不建议,除非患者非常需要,”刘医生说完,见黎蘅一脸不舍的神情,好像隔了一道门就是隔了千山万水似的,只得又道,“刚开始这几次,主要是让患者和我建立起信任关系,方便以后的推进,这个过程不涉及治疗,您可以旁听的。”
黎蘅蓦地发觉自己实在有些磨叽,虽然仍旧担心,但终于点了点头。
刘医生又向黎蘅问了些简书过去的经历,到三点半,两人才进去把简书叫醒。
(71)
治疗的频率定在了每周三次,照医生的意思,如果以后实在受不了,再看情况增减。
恰如刘医生所讲,两人刚开始的两三次接触并没什么治疗内容,聊的话题天南地北东扯西拉,活像个小型茶话会。简书确实十分配合,无论医生问什么,人都认认真真地回答,尽可能敞开心扉,甚至有的时候,还能再把话题接续下去,与医生你来我往地谈上一阵子。
刘医生年纪虽不大,却十分有经验,眼见着就和简书混熟了,如今除了黎蘅之外,她成了第二个进入这间病房时,丝毫不会引起简书精神紧张的人。
黎蘅做到这一步,付出一年零一个孩子的代价,刘医生前后用了一周出头。每每想到这层,黎蘅莫名有些嫉妒。
可能自己也得去做一做心理咨询了——他想。
到了第二周,刘医生终于在某天坐定后,对简书以及角落里几乎融为背景板的黎蘅说,疗程可以正式开始了。
黎蘅条件反射地站起来往外走,抬腿却见简书向自己伸出手,眼里终究是带了慌乱,像孩子头一次远行时候的神情,再多的勇敢和决绝,也难以掩盖住发自内心的彷徨。
黎蘅一时间只觉得心都快化了,快步去拉住简书,用指腹摩挲着他的手背。
“不怕,我就在外面。”黎蘅轻声道。
简书点了点头,看得出是下了决心,才恋恋不舍放开黎蘅的手。
刘医生耐心地等着两个人告别,又等黎蘅一步三回头地走出病房,才对简书道:
“心理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简书点了点头,冲刘医生微笑:“我知道。”
“不害怕吗?”
“怕啊,”简书挣着床畔让自己坐直了些,“听说有人和医生聊着聊着,转身就跳楼了……”
还没等刘医生开口,简书又道:“但我觉得这些都算特殊情况了,对吧?”
看着那双努力表现得坦然,却显然期待着答案的眸子,饶是“身经百战”的刘医生自己,也不免心肝一颤。
“是的,”她最终点了点头,认同道,“就像治疗任何一种生理疾病,过程总会有一些风险,但这些风险,并不会百分之百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我肯定是幸运的那部分。”简书低着头轻声说。
昏暗的室内环境让刘医生看不清他脸上的神色,但他放在扶手上神经质一般松开又握紧、握紧又松开的手,还是出卖了他。
如同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他并不相信自己会是幸运的那部分。
“你会是的,”刘医生温声道,“在我这里做诊疗的,很少有你这样保留着求生欲的患者,这很难得。”
说到这里,刘医生却看到简书微微摇了摇头。
“我……我经常想不通,”简书顿了顿,抬头快速地看了一眼刘医生,见她并没被自己的模样吓到,才又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一个理由……比如说您,您治好很多病人;还有阿蘅,他很厉
恋耽美
体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了,只是看起来还有点……那什么。”简书抬起手掐了掐自己脸上的肉,以证明自己的可信度,“而且医生肯定有经验的,不会让我勉强的……”
“一定要吗?”黎蘅思前想后,只问出这么一句。
简书笑了笑,沉默地摩挲黎蘅的手臂。
这是他肯定的回答了,黎蘅知道。
黎蘅一时没说话,简书也不急,专心感受孩子的动作,顺手戳了戳腹底。
“继续睡吧,你要休息够。”黎蘅一面说,一面站起来抱好简书,把病床调回了原位,又小心翼翼把人放下去。
“你也睡一觉……”简书捏着黎蘅的手指晃了晃。
后者听话地点了点头。
天亮以后,黎蘅就联系了医生前几个月引荐的那位心理医生,对方也毫不怠慢,上午通的电话,下午没到三点就出现在了简书的病房门口,彼时简书正挨过午饭吃完的那阵胃胀,午睡没有多久。
医生姓刘,是一位长相和善的女士,年纪大约也就是三十出头,看上去与简书黎蘅算平辈人。来了以后,见黎蘅迎出来,便不急着进病房,还十分贴心地顺手将门虚掩过来,留了个缝,能看到里面的情况。
接下去,这位来听患者倾诉的刘医生,在正式见到患者之前,先听黎蘅唠叨了将近十分钟。黎蘅将简书目前的身体状况、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股脑介绍了一遍,恨不得督促着医生立马就能给背出来的样子。
刘医生觉得有趣,听完了这事无巨细的患者现状介绍,忍不住问道:
“做这个治疗,是患者自己的意愿吧?”
黎蘅点了点头,还是觉得有些不放心。
刘医生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解释道:“家属比病人抗拒的情况,在心理治疗上不太多见。”
“也、也不是抗拒,我只是……”
只是什么呢?黎蘅觉得十分词穷。
“您放心,心理治疗不是洪水猛兽——尤其在病人配合度高的情况下。我会尽量控制好进度,不让患者的身体因此受到损害,但同样的,在整个过程里,患者也需要家属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这很重要。”
黎蘅愣愣地点了点头,又问:
“那……我、我能旁听吗?”
“一般不建议,除非患者非常需要,”刘医生说完,见黎蘅一脸不舍的神情,好像隔了一道门就是隔了千山万水似的,只得又道,“刚开始这几次,主要是让患者和我建立起信任关系,方便以后的推进,这个过程不涉及治疗,您可以旁听的。”
黎蘅蓦地发觉自己实在有些磨叽,虽然仍旧担心,但终于点了点头。
刘医生又向黎蘅问了些简书过去的经历,到三点半,两人才进去把简书叫醒。
(71)
治疗的频率定在了每周三次,照医生的意思,如果以后实在受不了,再看情况增减。
恰如刘医生所讲,两人刚开始的两三次接触并没什么治疗内容,聊的话题天南地北东扯西拉,活像个小型茶话会。简书确实十分配合,无论医生问什么,人都认认真真地回答,尽可能敞开心扉,甚至有的时候,还能再把话题接续下去,与医生你来我往地谈上一阵子。
刘医生年纪虽不大,却十分有经验,眼见着就和简书混熟了,如今除了黎蘅之外,她成了第二个进入这间病房时,丝毫不会引起简书精神紧张的人。
黎蘅做到这一步,付出一年零一个孩子的代价,刘医生前后用了一周出头。每每想到这层,黎蘅莫名有些嫉妒。
可能自己也得去做一做心理咨询了——他想。
到了第二周,刘医生终于在某天坐定后,对简书以及角落里几乎融为背景板的黎蘅说,疗程可以正式开始了。
黎蘅条件反射地站起来往外走,抬腿却见简书向自己伸出手,眼里终究是带了慌乱,像孩子头一次远行时候的神情,再多的勇敢和决绝,也难以掩盖住发自内心的彷徨。
黎蘅一时间只觉得心都快化了,快步去拉住简书,用指腹摩挲着他的手背。
“不怕,我就在外面。”黎蘅轻声道。
简书点了点头,看得出是下了决心,才恋恋不舍放开黎蘅的手。
刘医生耐心地等着两个人告别,又等黎蘅一步三回头地走出病房,才对简书道:
“心理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简书点了点头,冲刘医生微笑:“我知道。”
“不害怕吗?”
“怕啊,”简书挣着床畔让自己坐直了些,“听说有人和医生聊着聊着,转身就跳楼了……”
还没等刘医生开口,简书又道:“但我觉得这些都算特殊情况了,对吧?”
看着那双努力表现得坦然,却显然期待着答案的眸子,饶是“身经百战”的刘医生自己,也不免心肝一颤。
“是的,”她最终点了点头,认同道,“就像治疗任何一种生理疾病,过程总会有一些风险,但这些风险,并不会百分之百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我肯定是幸运的那部分。”简书低着头轻声说。
昏暗的室内环境让刘医生看不清他脸上的神色,但他放在扶手上神经质一般松开又握紧、握紧又松开的手,还是出卖了他。
如同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他并不相信自己会是幸运的那部分。
“你会是的,”刘医生温声道,“在我这里做诊疗的,很少有你这样保留着求生欲的患者,这很难得。”
说到这里,刘医生却看到简书微微摇了摇头。
“我……我经常想不通,”简书顿了顿,抬头快速地看了一眼刘医生,见她并没被自己的模样吓到,才又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一个理由……比如说您,您治好很多病人;还有阿蘅,他很厉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