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之城 作者:秦慕文
给静姝一本,没想到只剩下最后一本了。店员还特别好奇地说:“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这本书已近卖了几十本了,早上还没开门,就有人来买《道德经》,这是怎么了?难道看了《道德经》,大家就有道德了?”
我竟无言以对。
上午,我在图书馆泡了半天,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关于《道德经》和中国人的道德素质的问题。我列举了许多国人的缺点,小到随地吐痰,挤公交,大到社会腐败,政府管理。我搬着《道德经》进行了些许评价。
下午,我们相约一起去找杜教授交作业。见面之后,我把唯一的一本《道德经》送给了静姝。
静姝好奇地问:“你在哪里买的?我上午去买,书店就缺货了。”
“我运气好,这是最后一本。”
杜教授办公室在文学院大楼三楼。我们走到办公室门口,门是开着的,屋里还有两位同学,杜教授正在侃侃而谈。杜教授看见我们后,示意我们进来,问我上完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原来的认知,通过上课以后,又得重新推倒重来,现在非常混乱,还没理出头绪。”
杜教授告诉我,这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就好像那个看山的理论,小时候看山就是山,慢慢地长大了,看山就不是山了,再后来,看山还是山。
我似乎略有所悟。
我提出了《道德经》和佛学是否相通的疑问。杜教授并不认同,本质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简单讲,佛学讲的是出世,《道德经》看似是出世,本质上他认为还是讲入世。
杜教授又问静姝的感受。
静姝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收获挺大的,其实,我之前思想一直比较压抑,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是通过上老师的课,我内心找到了一丝平静,至少找到了和内心的魔鬼和平相处的方式。”
听到静姝的论述,杜教授显然更为激动。他首先表扬了静姝的学以致用和自我探索的精神,还说人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不是别人,战胜自己的心魔,放下自己的执念,就获得了整个世界。
接着,杜教授从佛学,到《道德经》,到人生的意义,讲了两个小时。核心观点主要是人要仁爱,知足,无为,不争,上善若水,顺其自然。
最后,杜教授推荐我们加入学校的禅学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修禅,一起进步。
我似懂非懂,若有所思,过去一年,我接触到的成功学著作,像《卡耐基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等等无非都是要求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佛与道的清心寡欲的境界,我难以理解。
静姝则不然,杜教授的每一句话,静姝都感觉和自己的心境极为契合。她一脸虔诚,满心欢喜,好像找到了心灵的依靠。
临走之前,我鼓起勇气问杜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
杜教授认真地回答我:“其实积极和消极就像是矛盾的两面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紧密联系,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一定要在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中看待这个问题。老子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这些都告诉我们要以沉着平和的心态处事,同时又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这本身并不冲突。”
从杜教授家里出来,我们一路默默无言,都沉浸在思考中。
我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川菜馆吃晚饭,静姝爱吃辣,就点了一个酸菜鱼,一个宫保鸡丁和一个酸辣汤。大家各自吃饭,气氛显得很安静。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想起江涛之前讲的笑话,就问静姝:“你知道人什么地方能大能小吗?”说完我就后悔了,害怕静姝会生气。
“嘴巴啊!”
“啊,为什么呢?”我惊奇于静姝的回答速度。
“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嘴巴很大,喝水的时候嘴巴很小。我爸从小就这么说我。”
这个解释完全合理,我想起之前和江涛、刘爽在一起时的反应,不禁乐了。
“怎么了?标准答案是什么?”静姝看我笑了,反问道。
“是眼睛,我白天的时候眼睛很大,晚上睡觉眼睛很小。”
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不止心眼那一个答案,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那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因为和静姝在一起脑洞大开呢?
吃完饭,我们步行回学校,一起去参加晚上的英语沙龙。当天的活动搬到了主楼的阶梯教室,学生会请来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做讲座。我们过来后,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走道上都坐着人,后排也站满了学生。我们站在教室后面,好不容易挤出一个位置,可以看到教授的脸。开始时,教授用英语演讲,开了两个玩笑,气氛缓和很多。他左手拿着一本英文书,关于美国教育的,经常念一长段。教授的英文着实难懂,大家又很想知道在说些什么,不知是谁先提议,讲座就改为用汉语介绍中美文化差异了。
教授先从美国文化的先进性开始讲起,讲到了美国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接着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中间穿插着自己在美国读书的辛苦和
恋耽美
给静姝一本,没想到只剩下最后一本了。店员还特别好奇地说:“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这本书已近卖了几十本了,早上还没开门,就有人来买《道德经》,这是怎么了?难道看了《道德经》,大家就有道德了?”
我竟无言以对。
上午,我在图书馆泡了半天,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关于《道德经》和中国人的道德素质的问题。我列举了许多国人的缺点,小到随地吐痰,挤公交,大到社会腐败,政府管理。我搬着《道德经》进行了些许评价。
下午,我们相约一起去找杜教授交作业。见面之后,我把唯一的一本《道德经》送给了静姝。
静姝好奇地问:“你在哪里买的?我上午去买,书店就缺货了。”
“我运气好,这是最后一本。”
杜教授办公室在文学院大楼三楼。我们走到办公室门口,门是开着的,屋里还有两位同学,杜教授正在侃侃而谈。杜教授看见我们后,示意我们进来,问我上完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原来的认知,通过上课以后,又得重新推倒重来,现在非常混乱,还没理出头绪。”
杜教授告诉我,这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就好像那个看山的理论,小时候看山就是山,慢慢地长大了,看山就不是山了,再后来,看山还是山。
我似乎略有所悟。
我提出了《道德经》和佛学是否相通的疑问。杜教授并不认同,本质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简单讲,佛学讲的是出世,《道德经》看似是出世,本质上他认为还是讲入世。
杜教授又问静姝的感受。
静姝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收获挺大的,其实,我之前思想一直比较压抑,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是通过上老师的课,我内心找到了一丝平静,至少找到了和内心的魔鬼和平相处的方式。”
听到静姝的论述,杜教授显然更为激动。他首先表扬了静姝的学以致用和自我探索的精神,还说人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不是别人,战胜自己的心魔,放下自己的执念,就获得了整个世界。
接着,杜教授从佛学,到《道德经》,到人生的意义,讲了两个小时。核心观点主要是人要仁爱,知足,无为,不争,上善若水,顺其自然。
最后,杜教授推荐我们加入学校的禅学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修禅,一起进步。
我似懂非懂,若有所思,过去一年,我接触到的成功学著作,像《卡耐基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等等无非都是要求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佛与道的清心寡欲的境界,我难以理解。
静姝则不然,杜教授的每一句话,静姝都感觉和自己的心境极为契合。她一脸虔诚,满心欢喜,好像找到了心灵的依靠。
临走之前,我鼓起勇气问杜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
杜教授认真地回答我:“其实积极和消极就像是矛盾的两面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紧密联系,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一定要在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中看待这个问题。老子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这些都告诉我们要以沉着平和的心态处事,同时又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这本身并不冲突。”
从杜教授家里出来,我们一路默默无言,都沉浸在思考中。
我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川菜馆吃晚饭,静姝爱吃辣,就点了一个酸菜鱼,一个宫保鸡丁和一个酸辣汤。大家各自吃饭,气氛显得很安静。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想起江涛之前讲的笑话,就问静姝:“你知道人什么地方能大能小吗?”说完我就后悔了,害怕静姝会生气。
“嘴巴啊!”
“啊,为什么呢?”我惊奇于静姝的回答速度。
“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嘴巴很大,喝水的时候嘴巴很小。我爸从小就这么说我。”
这个解释完全合理,我想起之前和江涛、刘爽在一起时的反应,不禁乐了。
“怎么了?标准答案是什么?”静姝看我笑了,反问道。
“是眼睛,我白天的时候眼睛很大,晚上睡觉眼睛很小。”
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不止心眼那一个答案,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那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因为和静姝在一起脑洞大开呢?
吃完饭,我们步行回学校,一起去参加晚上的英语沙龙。当天的活动搬到了主楼的阶梯教室,学生会请来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做讲座。我们过来后,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走道上都坐着人,后排也站满了学生。我们站在教室后面,好不容易挤出一个位置,可以看到教授的脸。开始时,教授用英语演讲,开了两个玩笑,气氛缓和很多。他左手拿着一本英文书,关于美国教育的,经常念一长段。教授的英文着实难懂,大家又很想知道在说些什么,不知是谁先提议,讲座就改为用汉语介绍中美文化差异了。
教授先从美国文化的先进性开始讲起,讲到了美国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接着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中间穿插着自己在美国读书的辛苦和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