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派系 作者:陈贤庆
第 7 章
1925年11月,郭松龄、李景林与冯玉祥暗中结成反奉三角同盟。11月22日,郭、冯正式签定了“反奉密约”。主要内容有:反奉成功后,由李景林治理直隶、热河;郭松龄改造东三省;冯玉祥开发西北。这几条,实质是战后三方势力范围的划分。同一天,郭松龄选发通电,要张作霖立即让位,由张学良接管大权;要求杨宇霆立刻下野,宣布国奉两军停止交战等。11月23日,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宣布独立,并将驻守关内的奉军将领姜登选等诱捕,发兵出关攻奉,杀回东北。24日,郭松龄再发通电,历数张作霖的罪行,拥举张学良为司令,以“清君侧”为号召。25日,冯玉祥、李景林宣布“中立”,并分别发出通电敦促张作霖下野。26日,郭军突破榆关防线。27日,郭军过山海关。29日,夺取绥中。同日,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指挥部队堵击郭松龄。30日,郭松龄将所属部队改为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12月5日,又克连山,6日,占领锦州,7日,逼近沈阳。日本帝国主义最初要求郭松龄承认张作霖与日本订立的一切条约,遭到拒绝。12月8日,日本内阁作出决议,令关东军司令官“速施警告,将驻屯军,作适当配置”。同日,关东军向郭军发出“警告”。13日,郭军进抵营口河北车站时,遭到日军的无理阻截。22日,奉军在日军支持下,重新调整,与郭军激战巨流河。郭军孤军无援,大败。24日,郭松龄偕夫人韩淑秀潜匿到新民县苏家屯莱棚附近,被奉军马占山部抓获,押到辽中县老达房。25日,郭松龄夫妇被枪毙。
在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同时,冯玉祥也在待机而动。热河都统阚朝玺回师援奉,冯玉祥部宋哲元乘机占领热河。12月初,冯玉祥同李景林发起全面进攻,12月24日占领天津,迫使李景林败走山东依附张宗昌。冯玉祥的国民军控制了直隶全境,与河南的国民军联成一片。
郭松龄倒戈反奉,使张作霖恨透了冯玉祥。因为冯玉祥不仅联合郭松龄反奉,而且乘机占领热河和直隶。另外,郭松龄被杀后,余部由魏益三率领,改编为国民军第四军。原直军师长方振武也通电脱离张宗昌,改称国民军第五军。冯玉祥在郭松龄倒反奉事变中,既占了地盘,又得到人马,张作霖怎不恨之入骨?就在郭松龄倒戈反奉之时,南方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挥军北上讨伐冯玉祥和张作霖。由于冯玉祥是吴佩孚和张作霖的共同仇人,吴、张暗中勾结,一拍即合,直、奉两军联合攻冯,国奉战争(也称冯张战争)爆发。
1926年1月1日,冯玉祥被迫通电“引退”。部队交给张之江、鹿钟麟等。1月下旬,张作霖的奉军由东北向山海关进攻;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由山东向河北进攻;湖北直系军阀向河南进攻;阎锡山的晋军也从山西方面进攻。帝国主义也公然助张作霖讨冯。这样,国民军处于各派军阀的联合包围之中。2、3月间,国民军岳维峻部大败,开封、郑州相继失守。3月22日,李景林占领天津。4月15日,国民军由北京撤至南口,改编为七个军,与直奉晋联军激战四个多月后,退往西北。(南口大战参看第五章第三节)
1926年6月,吴佩孚、张作霖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权。吴佩孚、张作霖互换兰谱,结为兄弟。但是,就在此时,广东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很快攻克湖南,直指湖北,吴佩孚不得不于3月22日乘车兼程南下,指挥堵击北伐军。
北伐军在两湖和浙赣节节胜利,吴佩孚退入河南,孙传芳又重新投靠张作霖,与张作霖化敌为盟友。1926年11月,孙传芳亲到天津见张作霖,并与张宗昌等提议,为了便于对抗北伐军,宜组织一支统一的军队,由张作霖出任最高军事首领。于是,12月1日,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杨宇霆为总参议。12月27日,张作霖再次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他想以“临时总统”或“大元帅”的名义于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尝一尝当“元首”的滋味。但杨宇霆却极力反对,劝他在军事上没有把握之前,不要过早行事,以免到处树敌。张作霖听从了劝导,但心有不甘,说:“我终究非干一次不可。”
1927年4月,冯玉祥部及阎锡山部亦改称国民革命军,和北伐军一起夹击奉军,张作霖的统治已摇摇欲坠。然而,张作霖还未忘实现自己的“元首”美梦。1927年6月,孙传芳、张宗昌等人按张作霖的意图,推戴张作霖为“大元帅”。6月18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就职仪式冷冷清清。张作霖有气无力地念了就职“誓词”后,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等向他三鞠躬,就这样,“大元帅”就算上任了。这是北洋军阀的末代政府,称中华民国军政府。一般俗称安国军政府。在《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中,规定大元帅率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最高统治权;军政府置国务员辅佐大元帅政务;国务院设总理及各部总长。就这样,张作霖在行将灭亡之前,终于爬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最高宝座。他和段祺瑞一样,虽无“大总统”之名,而行“大总统”之实。只不过,张作霖的末日高升,只是一阵回光返照而已。
6月20日,内阁组成:潘复为总理、王荫泰为外交部总长、何丰林为军事部总长、沈瑞麟为内政部总长,阎泽溥为财政部总长,姚震为司法部总长,张景惠为实业部总长,刘向清为农工部总长,刘哲为教育部总长,潘复兼任交通部总长。潘复内阁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第四十六届内阁,也是最后一届内阁,同时,也是张作霖统治时期唯一的一届内阁。
1927年4月以后,国民党右派实行“清党”,另外,蒋介石与汪精卫、李宗仁、胡汉民等派系争权夺利,阻滞了北代的进程,给北洋军阀尤其是奉系军阀以喘息的机会。1927年秋冬,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奉,遭到奉系的有力还击。尤其是奉军张学良与晋军傅作义的涿州争夺战,双方动用了坦克、飞机、毒气等各种武器,激战了三个多月,其强攻固守闻名全国,成为张学良和傅作义的成名之作。冯玉祥、阎锡山面临张作霖的沉重压力,为解北方之危,呼吁国民党各军共进声援,全力讨奉。
1928年1月,蒋、冯、阎、桂四派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取得妥协。2月,蒋介石将其嫡系部队改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改国民革命联军为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为总司令;改北方国民革命军为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为总司令;将两湖各军改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为总司令,准备共同北伐。对此,张作霖也作了部署:决定对京汉、津浦路采取攻势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大名一带采取攻势。任张宗昌为津浦路总指挥,孙传芳为鲁西大名方面总指挥,张学良为正太、京汉方面总指挥,张作相为京绥路总指挥,出动兵力约六十万人对抗国民革命军七十万之众。
4月9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国民革命军与奉军展开激战。不久,张宗昌军与孙传芳军即遭受重创,损失了山东大部。4月30日,张宗昌、孙传芳弃济南而逃。当北代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北伐军对日采取妥协让步方针,决定绕道北进。5月中、下旬,张作霖丢失了邯鄣、保定、石家庄、大同、张家口等地。张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发出“息争议和”通电,蒋介石也有心与张作霖妥协,因冯玉祥坚决反对,只得作罢。张作霖又想勾结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见张作霖大势已去,不愿与之交往,就连长期与张作霖勾结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准备除掉张作霖,以乘乱进占东北。
6月1日,北伐部队占领沧州、河间后,分三路由津浦、京汉、京绥等线大举向京津全面推进,逼近北京郊区。张作霖见大势已去,6月3日,命张学良留守北京,当夜带着吴俊升等乘专车离开北京,同时下达总退却命令。6月4日五时三十分,张作霖乘坐的专车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吴俊升当场被炸死。张作霖受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九时三十分死去。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四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谈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电报后,即化装乘车驰返沈阳。6月19日,在奉军元老的推戴下,张学良出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东三省巡阅使,年仅二十七岁的陆军上将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人称“少帅”。
张作霖被炸死后,奉军全线向东北撤退,集结于滦河以东,东北局势一片混乱。自张学良回东北以后,东北局势初步得到稳定。但东北地区何去何从,则是摆在张学良面前的一件必须立即解决的大事。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国耻家仇集于一身,他决定不顾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压力,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谋求国家统一。
日本帝国主义原本企图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乱之机,攫取东北更多利益,谁料张学良竟能平静无事地继续大业,稳定局势。日本见无机可乘,便改变手法,引诱张学良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京政府对抗,但遭到张学良的断然拒绝。张学良派出王树翰、邢士廉、徐燕谋为代表与蒋方联络,于是南京和沈阳之间信使往来。日本力图阻止中国南北统一,干涉东北易帜,派出原驻华公使林权助赴沈阳向张学良施加压力,声言“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张学良义正词严加以驳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诱,均未动摇他易帜和统一的决心。
东北易帜,不仅外受日本阻挠,奉军内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张作相,新派的杨宇霆等,都担心易帜后,日本会进行武力干涉;奉军也会受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张学良苦口婆心,晓以大义,取得内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张学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宁,终于与南京方面达成四点协议:(一)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二)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经中央同意。(三)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帜不能待至民国十化事业,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一职。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开始,张学良严守中立,力主和平,极力避免东北军卷入这场内战。但交战双方都把张学良看作决定胜负的筹码,极力进行拉拢。而事实上,东北军倒向那一方,则意味着那方取胜。最后,张学良认为倒向蒋介石一边,有利于国内统一。于是,1930年9月,张学良率十余万东北军入关,9月21日占领天津,9月26日进驻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权遂被东北军全部接收。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委任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职。为了“感激”张学良参战助已赢了这场战争,蒋介石于11月特邀张学良及夫人于凤至到南京。蒋介石以最隆重的仪式和规格接待张学良夫妇,并亲自陪他们谒中山陵,游览汤山。于凤至拜宋母为干娘,与宋霭龄、宋美龄以姐妹相称。蒋介石又推张学良为国府委员,并授张学良以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史研究专员,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溥仪由清朝末代皇帝和伪满皇帝改造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食其力的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确成为长久的话题。
日军占领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后,蒋介石仍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要求按照国际盟约及九国公约,制裁日本,迫其撤出东北。国联派遗李顿调查团,到“满洲”视察,张学良对此也存有幻想。后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东京、南京三地同时发表。张学良认为,中国虽有数点不能满意,但仍可以接受。可是日本根本不把国联放在眼内,公然退出国联,视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为废纸,使蒋介石、张学良依靠国联解决问题的幻想完全落空。
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这回,张学良已忍无可忍,命令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张学良决心用赤血抵抗,保卫国土,洗刷自己以及东北军“不抵抗”的污名。不久,山海关失陷,日军向热河进逼,蒋介石为了应付全国舆论和敷衍张学良,答应派刘戡、黄杰、关麟征三师北上支援,同时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财政部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竑、参谋本部次长杨杰等二十多位军政大员于2月初前往北平,以帮助张学良谋划。张学良将东北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约二十余万人。张学良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万福麟军团等东北军主力;张作相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孙殿英军团、汤玉麟军团等。
热河抗战于2月21日开始,日伪军十余万人,分兵三路向热河进攻:北路由通辽侵开鲁,中路由义县犯朝阳,南路由绥中攻凌源。日伪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兼任第五军团总指挥,但他在日军入侵面前惊慌失措,不思抵抗,竟然急扣二百余辆军车,把他多年搜刮而来的私人财物,装运到天津租界。3月3日,他放弃省会承德西逃丰宁。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万福麟军团及孙殿英军团等不是望风溃逃就是观望不前。3月4日,日军先头部队一百二十等一班军政大员飞抵西安,亲自催逼张、杨督兵“剿共”,然后又匆忙奔走于洛阳、太原等地部署“剿共”事宜。10月29日,是蒋介石五十岁生日。张学良邀阎锡山同赴洛阳祝寿,趁机劝蒋介石停止内战,和共产党一道抗日,结果,遭到蒋介石的训斥。12月4日,蒋介石又回到西安,蛮横地要挟张、杨:要么督兵“剿共”;要么将部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安“剿共”,并内定蒋鼎文为“西北剿共总指挥”,自己亲自督战。事已至此,张、杨决定第一步“苦谏”,“苦谏”无效,第二步则实行“兵谏”——设法捉蒋,逼蒋抗日。12月7日及以后,张学良几次到蒋介石的驻一临潼华清池,向蒋苦口劝谏,痛哭陈词,但蒋介石却勃然大怒说:“现在他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从临潼回到西安,决定实行兵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兵谏的行动,是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头进行的。十七路军负责拘禁西安城内的蒋军军政大员,解除蒋军部队的武装,以及封锁机场,扣留飞机等。东北军负责到华清池捉蒋介石,由105师师长刘多荃、团长白凤翔,及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率部执行任务。为了保证捉蒋成功,张学良事前还带着刘、白二人去临潼认识蒋介石,并察看了地形。12月12日凌晨,刘多荃等率部秘密开往临潼,12日5时,东北军在晨雾之中,冲进华清池。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击溃了蒋介石的卫队,包围了骊山。最后,在半山腰的一块巨石旁边捉住了浑身发抖、狼狈不堪的蒋介石。
西安事变,举世震惊,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事变后,张、杨联合发出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出于抗日救国,对蒋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并提出犹豫不定,蒋批评了宋子文。张动了感情,越发坚持要送蒋介石,于是登上了飞机。周恩来赶到机场想劝张学良回来,但张、蒋乘坐的飞机已经起飞了。周恩来不禁慨叹地说:“张汉卿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起队列送天霸,还差一点要负荆请罪呢!”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了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软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给蒋写了“请罪书”,说:“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反纪律大罪。兹靦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
12月31日,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李列钧,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褫夺公民权五年。而蒋介石又假作人情,请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遭受囚禁,失去自由。
在囚禁张学良的同时,蒋介石也对东北军实行分化瓦解,东北军内部也很快出现内讧。张学良离西安后,王以哲代理张学良主持东北军工作,因与东北军内少壮派意见不合,1937年2月2日,被少壮派刺杀于西安寓所。随后,蒋介石将东北军编为第五十一军,由原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统率,但东北军已逐渐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这支由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军阀武装,自此已落到了蒋介石的手中。
奉军元老、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张作相,其后只出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等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顾问等。1948年,张作相出任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0月,在锦州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不久被宽大释放,寓居天津,1949年5月7日病逝。另一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保定、武汉等地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主任及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在台中病逝。还有于学忠,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等,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1944年改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自此被释去兵权。1949年,于学忠不肯随蒋介石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历任河北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至于张学良,先后被蒋介石囚禁在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湖南沅陵、贵州修文的阳明洞、贵州桐梓的玄天洞、江西兴国的阳明洞、重庆的中美合作所等地。1946年到1961年,蒋介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籍人士,假意宣称恢复张学良自由,解除了对他的“管束”,但张学良仍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蒋介石在1975年临死前还叮嘱蒋经国看住张学良,“不可放虎归山”。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才算真正获得自由。1991年4月,张学良获准与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张学良曾表示,在方便和合适的时候,他会回大陆,回东北看看。籍此一章要结束之际,我们向远在台湾岛上的张将军转达心声:张将军,大陆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盼望您,热切盼望您能归来呵!
第五章 冯系军阀
一
第 7 章
恋耽美
第 7 章
1925年11月,郭松龄、李景林与冯玉祥暗中结成反奉三角同盟。11月22日,郭、冯正式签定了“反奉密约”。主要内容有:反奉成功后,由李景林治理直隶、热河;郭松龄改造东三省;冯玉祥开发西北。这几条,实质是战后三方势力范围的划分。同一天,郭松龄选发通电,要张作霖立即让位,由张学良接管大权;要求杨宇霆立刻下野,宣布国奉两军停止交战等。11月23日,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宣布独立,并将驻守关内的奉军将领姜登选等诱捕,发兵出关攻奉,杀回东北。24日,郭松龄再发通电,历数张作霖的罪行,拥举张学良为司令,以“清君侧”为号召。25日,冯玉祥、李景林宣布“中立”,并分别发出通电敦促张作霖下野。26日,郭军突破榆关防线。27日,郭军过山海关。29日,夺取绥中。同日,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指挥部队堵击郭松龄。30日,郭松龄将所属部队改为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12月5日,又克连山,6日,占领锦州,7日,逼近沈阳。日本帝国主义最初要求郭松龄承认张作霖与日本订立的一切条约,遭到拒绝。12月8日,日本内阁作出决议,令关东军司令官“速施警告,将驻屯军,作适当配置”。同日,关东军向郭军发出“警告”。13日,郭军进抵营口河北车站时,遭到日军的无理阻截。22日,奉军在日军支持下,重新调整,与郭军激战巨流河。郭军孤军无援,大败。24日,郭松龄偕夫人韩淑秀潜匿到新民县苏家屯莱棚附近,被奉军马占山部抓获,押到辽中县老达房。25日,郭松龄夫妇被枪毙。
在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同时,冯玉祥也在待机而动。热河都统阚朝玺回师援奉,冯玉祥部宋哲元乘机占领热河。12月初,冯玉祥同李景林发起全面进攻,12月24日占领天津,迫使李景林败走山东依附张宗昌。冯玉祥的国民军控制了直隶全境,与河南的国民军联成一片。
郭松龄倒戈反奉,使张作霖恨透了冯玉祥。因为冯玉祥不仅联合郭松龄反奉,而且乘机占领热河和直隶。另外,郭松龄被杀后,余部由魏益三率领,改编为国民军第四军。原直军师长方振武也通电脱离张宗昌,改称国民军第五军。冯玉祥在郭松龄倒反奉事变中,既占了地盘,又得到人马,张作霖怎不恨之入骨?就在郭松龄倒戈反奉之时,南方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挥军北上讨伐冯玉祥和张作霖。由于冯玉祥是吴佩孚和张作霖的共同仇人,吴、张暗中勾结,一拍即合,直、奉两军联合攻冯,国奉战争(也称冯张战争)爆发。
1926年1月1日,冯玉祥被迫通电“引退”。部队交给张之江、鹿钟麟等。1月下旬,张作霖的奉军由东北向山海关进攻;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由山东向河北进攻;湖北直系军阀向河南进攻;阎锡山的晋军也从山西方面进攻。帝国主义也公然助张作霖讨冯。这样,国民军处于各派军阀的联合包围之中。2、3月间,国民军岳维峻部大败,开封、郑州相继失守。3月22日,李景林占领天津。4月15日,国民军由北京撤至南口,改编为七个军,与直奉晋联军激战四个多月后,退往西北。(南口大战参看第五章第三节)
1926年6月,吴佩孚、张作霖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权。吴佩孚、张作霖互换兰谱,结为兄弟。但是,就在此时,广东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很快攻克湖南,直指湖北,吴佩孚不得不于3月22日乘车兼程南下,指挥堵击北伐军。
北伐军在两湖和浙赣节节胜利,吴佩孚退入河南,孙传芳又重新投靠张作霖,与张作霖化敌为盟友。1926年11月,孙传芳亲到天津见张作霖,并与张宗昌等提议,为了便于对抗北伐军,宜组织一支统一的军队,由张作霖出任最高军事首领。于是,12月1日,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杨宇霆为总参议。12月27日,张作霖再次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他想以“临时总统”或“大元帅”的名义于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尝一尝当“元首”的滋味。但杨宇霆却极力反对,劝他在军事上没有把握之前,不要过早行事,以免到处树敌。张作霖听从了劝导,但心有不甘,说:“我终究非干一次不可。”
1927年4月,冯玉祥部及阎锡山部亦改称国民革命军,和北伐军一起夹击奉军,张作霖的统治已摇摇欲坠。然而,张作霖还未忘实现自己的“元首”美梦。1927年6月,孙传芳、张宗昌等人按张作霖的意图,推戴张作霖为“大元帅”。6月18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就职仪式冷冷清清。张作霖有气无力地念了就职“誓词”后,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等向他三鞠躬,就这样,“大元帅”就算上任了。这是北洋军阀的末代政府,称中华民国军政府。一般俗称安国军政府。在《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中,规定大元帅率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最高统治权;军政府置国务员辅佐大元帅政务;国务院设总理及各部总长。就这样,张作霖在行将灭亡之前,终于爬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最高宝座。他和段祺瑞一样,虽无“大总统”之名,而行“大总统”之实。只不过,张作霖的末日高升,只是一阵回光返照而已。
6月20日,内阁组成:潘复为总理、王荫泰为外交部总长、何丰林为军事部总长、沈瑞麟为内政部总长,阎泽溥为财政部总长,姚震为司法部总长,张景惠为实业部总长,刘向清为农工部总长,刘哲为教育部总长,潘复兼任交通部总长。潘复内阁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第四十六届内阁,也是最后一届内阁,同时,也是张作霖统治时期唯一的一届内阁。
1927年4月以后,国民党右派实行“清党”,另外,蒋介石与汪精卫、李宗仁、胡汉民等派系争权夺利,阻滞了北代的进程,给北洋军阀尤其是奉系军阀以喘息的机会。1927年秋冬,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奉,遭到奉系的有力还击。尤其是奉军张学良与晋军傅作义的涿州争夺战,双方动用了坦克、飞机、毒气等各种武器,激战了三个多月,其强攻固守闻名全国,成为张学良和傅作义的成名之作。冯玉祥、阎锡山面临张作霖的沉重压力,为解北方之危,呼吁国民党各军共进声援,全力讨奉。
1928年1月,蒋、冯、阎、桂四派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取得妥协。2月,蒋介石将其嫡系部队改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改国民革命联军为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为总司令;改北方国民革命军为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为总司令;将两湖各军改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为总司令,准备共同北伐。对此,张作霖也作了部署:决定对京汉、津浦路采取攻势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大名一带采取攻势。任张宗昌为津浦路总指挥,孙传芳为鲁西大名方面总指挥,张学良为正太、京汉方面总指挥,张作相为京绥路总指挥,出动兵力约六十万人对抗国民革命军七十万之众。
4月9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国民革命军与奉军展开激战。不久,张宗昌军与孙传芳军即遭受重创,损失了山东大部。4月30日,张宗昌、孙传芳弃济南而逃。当北代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北伐军对日采取妥协让步方针,决定绕道北进。5月中、下旬,张作霖丢失了邯鄣、保定、石家庄、大同、张家口等地。张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发出“息争议和”通电,蒋介石也有心与张作霖妥协,因冯玉祥坚决反对,只得作罢。张作霖又想勾结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见张作霖大势已去,不愿与之交往,就连长期与张作霖勾结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准备除掉张作霖,以乘乱进占东北。
6月1日,北伐部队占领沧州、河间后,分三路由津浦、京汉、京绥等线大举向京津全面推进,逼近北京郊区。张作霖见大势已去,6月3日,命张学良留守北京,当夜带着吴俊升等乘专车离开北京,同时下达总退却命令。6月4日五时三十分,张作霖乘坐的专车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吴俊升当场被炸死。张作霖受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九时三十分死去。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四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谈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电报后,即化装乘车驰返沈阳。6月19日,在奉军元老的推戴下,张学良出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东三省巡阅使,年仅二十七岁的陆军上将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人称“少帅”。
张作霖被炸死后,奉军全线向东北撤退,集结于滦河以东,东北局势一片混乱。自张学良回东北以后,东北局势初步得到稳定。但东北地区何去何从,则是摆在张学良面前的一件必须立即解决的大事。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国耻家仇集于一身,他决定不顾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压力,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谋求国家统一。
日本帝国主义原本企图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乱之机,攫取东北更多利益,谁料张学良竟能平静无事地继续大业,稳定局势。日本见无机可乘,便改变手法,引诱张学良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京政府对抗,但遭到张学良的断然拒绝。张学良派出王树翰、邢士廉、徐燕谋为代表与蒋方联络,于是南京和沈阳之间信使往来。日本力图阻止中国南北统一,干涉东北易帜,派出原驻华公使林权助赴沈阳向张学良施加压力,声言“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张学良义正词严加以驳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诱,均未动摇他易帜和统一的决心。
东北易帜,不仅外受日本阻挠,奉军内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张作相,新派的杨宇霆等,都担心易帜后,日本会进行武力干涉;奉军也会受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张学良苦口婆心,晓以大义,取得内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张学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宁,终于与南京方面达成四点协议:(一)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二)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经中央同意。(三)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帜不能待至民国十化事业,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一职。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开始,张学良严守中立,力主和平,极力避免东北军卷入这场内战。但交战双方都把张学良看作决定胜负的筹码,极力进行拉拢。而事实上,东北军倒向那一方,则意味着那方取胜。最后,张学良认为倒向蒋介石一边,有利于国内统一。于是,1930年9月,张学良率十余万东北军入关,9月21日占领天津,9月26日进驻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权遂被东北军全部接收。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委任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职。为了“感激”张学良参战助已赢了这场战争,蒋介石于11月特邀张学良及夫人于凤至到南京。蒋介石以最隆重的仪式和规格接待张学良夫妇,并亲自陪他们谒中山陵,游览汤山。于凤至拜宋母为干娘,与宋霭龄、宋美龄以姐妹相称。蒋介石又推张学良为国府委员,并授张学良以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史研究专员,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溥仪由清朝末代皇帝和伪满皇帝改造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食其力的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确成为长久的话题。
日军占领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后,蒋介石仍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要求按照国际盟约及九国公约,制裁日本,迫其撤出东北。国联派遗李顿调查团,到“满洲”视察,张学良对此也存有幻想。后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东京、南京三地同时发表。张学良认为,中国虽有数点不能满意,但仍可以接受。可是日本根本不把国联放在眼内,公然退出国联,视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为废纸,使蒋介石、张学良依靠国联解决问题的幻想完全落空。
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这回,张学良已忍无可忍,命令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张学良决心用赤血抵抗,保卫国土,洗刷自己以及东北军“不抵抗”的污名。不久,山海关失陷,日军向热河进逼,蒋介石为了应付全国舆论和敷衍张学良,答应派刘戡、黄杰、关麟征三师北上支援,同时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财政部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竑、参谋本部次长杨杰等二十多位军政大员于2月初前往北平,以帮助张学良谋划。张学良将东北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约二十余万人。张学良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万福麟军团等东北军主力;张作相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孙殿英军团、汤玉麟军团等。
热河抗战于2月21日开始,日伪军十余万人,分兵三路向热河进攻:北路由通辽侵开鲁,中路由义县犯朝阳,南路由绥中攻凌源。日伪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兼任第五军团总指挥,但他在日军入侵面前惊慌失措,不思抵抗,竟然急扣二百余辆军车,把他多年搜刮而来的私人财物,装运到天津租界。3月3日,他放弃省会承德西逃丰宁。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万福麟军团及孙殿英军团等不是望风溃逃就是观望不前。3月4日,日军先头部队一百二十等一班军政大员飞抵西安,亲自催逼张、杨督兵“剿共”,然后又匆忙奔走于洛阳、太原等地部署“剿共”事宜。10月29日,是蒋介石五十岁生日。张学良邀阎锡山同赴洛阳祝寿,趁机劝蒋介石停止内战,和共产党一道抗日,结果,遭到蒋介石的训斥。12月4日,蒋介石又回到西安,蛮横地要挟张、杨:要么督兵“剿共”;要么将部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安“剿共”,并内定蒋鼎文为“西北剿共总指挥”,自己亲自督战。事已至此,张、杨决定第一步“苦谏”,“苦谏”无效,第二步则实行“兵谏”——设法捉蒋,逼蒋抗日。12月7日及以后,张学良几次到蒋介石的驻一临潼华清池,向蒋苦口劝谏,痛哭陈词,但蒋介石却勃然大怒说:“现在他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从临潼回到西安,决定实行兵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兵谏的行动,是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头进行的。十七路军负责拘禁西安城内的蒋军军政大员,解除蒋军部队的武装,以及封锁机场,扣留飞机等。东北军负责到华清池捉蒋介石,由105师师长刘多荃、团长白凤翔,及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率部执行任务。为了保证捉蒋成功,张学良事前还带着刘、白二人去临潼认识蒋介石,并察看了地形。12月12日凌晨,刘多荃等率部秘密开往临潼,12日5时,东北军在晨雾之中,冲进华清池。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击溃了蒋介石的卫队,包围了骊山。最后,在半山腰的一块巨石旁边捉住了浑身发抖、狼狈不堪的蒋介石。
西安事变,举世震惊,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事变后,张、杨联合发出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出于抗日救国,对蒋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并提出犹豫不定,蒋批评了宋子文。张动了感情,越发坚持要送蒋介石,于是登上了飞机。周恩来赶到机场想劝张学良回来,但张、蒋乘坐的飞机已经起飞了。周恩来不禁慨叹地说:“张汉卿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起队列送天霸,还差一点要负荆请罪呢!”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了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软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给蒋写了“请罪书”,说:“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反纪律大罪。兹靦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
12月31日,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李列钧,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褫夺公民权五年。而蒋介石又假作人情,请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遭受囚禁,失去自由。
在囚禁张学良的同时,蒋介石也对东北军实行分化瓦解,东北军内部也很快出现内讧。张学良离西安后,王以哲代理张学良主持东北军工作,因与东北军内少壮派意见不合,1937年2月2日,被少壮派刺杀于西安寓所。随后,蒋介石将东北军编为第五十一军,由原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统率,但东北军已逐渐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这支由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军阀武装,自此已落到了蒋介石的手中。
奉军元老、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张作相,其后只出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等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顾问等。1948年,张作相出任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0月,在锦州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不久被宽大释放,寓居天津,1949年5月7日病逝。另一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保定、武汉等地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主任及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在台中病逝。还有于学忠,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等,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1944年改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自此被释去兵权。1949年,于学忠不肯随蒋介石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历任河北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至于张学良,先后被蒋介石囚禁在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湖南沅陵、贵州修文的阳明洞、贵州桐梓的玄天洞、江西兴国的阳明洞、重庆的中美合作所等地。1946年到1961年,蒋介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籍人士,假意宣称恢复张学良自由,解除了对他的“管束”,但张学良仍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蒋介石在1975年临死前还叮嘱蒋经国看住张学良,“不可放虎归山”。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才算真正获得自由。1991年4月,张学良获准与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张学良曾表示,在方便和合适的时候,他会回大陆,回东北看看。籍此一章要结束之际,我们向远在台湾岛上的张将军转达心声:张将军,大陆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盼望您,热切盼望您能归来呵!
第五章 冯系军阀
一
第 7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