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蒲公英 作者:王外马甲
第 49 章
那么,廖辅仁为什么要撒这个谎呢?道理很简单,“亲自率队反攻田花园”是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最为灿烂的“亮点”,但如果承认当初是因为整25师自己弄丢了阵地,这个功劳就显得不那么光彩了。所以,先把责任推到号称“国军精锐”的伞兵头上,再由黄司令亲自去收拾残局,效果就会漂亮得多。
第二,黄百韬反攻田花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想靠拢铁佛寺”。
田花园的位置当然很重要,要不然黄百韬也不至于亲自出马。但政工处长廖辅仁编出来的假话只能蒙一蒙蒋总统,我们在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田花园并不在帝邱店与铁佛寺之间,它的位置处于帝邱店的北面,正好卡住黄兵团司令部退往和楼、逻岗和柳泉镇的道路——也就是说,解放军占领田花园其实是挡住了整25师撤退的通道,所以,黄百韬的反攻之举根本不是为了救援铁佛寺的整72师,他是想朝陇海铁路方向逃跑。
7月4日,黄百韬确实攻下了田花园,但华野4纵和6纵这时候已经占领了和楼、逻岗等地,依然切断了整25师的退路,所以老黄只好又回到了帝邱店……事实上,从7月3日凌晨受到解放军的攻击开始,黄百韬兵团就再也没有朝铁佛寺方向靠近一步,而廖辅仁之所以愣要把田花园和铁佛寺扯在一起,无非是希望把老黄的“撤退”说成是“救援”,想往司令的脸上贴金罢了。
不过,廖辅仁有一点并没有说错:7月3号那天,伞兵一团的确吃了个大败仗——廖处长只是移花接木,把发生在刘楼的事情挪到了田花园。
7月3日中午,蔡智诚他们撤出了董口。
搜索营是最后一批离开阵地的,大家一边走一边骂骂咧咧——董口这里原本是108旅的地盘,可如今,当兵团侧翼遭到攻击的危险时刻,黄百韬却首先通知自己的人马往回收缩,让远在马口的快速纵队赶过来掩护他们。这让伞兵们觉得自己既受了骗又受了气,心里当然很不高兴。
好不容易等108旅走光了,黄司令长官才下令让伞兵离开董口——快纵司令部和伞一团转移到帝丘店,二团则后退到杨桥村(杨乔),防守兵团部的右翼。
接到命令,部队开拔。大家的心里虽然对黄百韬充满了怨气,但无论如何,撤退的差事总比进攻的任务更让人乐意接受一些。
可没想到,伞一团就在撤退的时候出事了。
当天上午,一团驻扎刘楼,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快纵辎重营和汽车28团的车队,得到转场帝丘店的通知之后,一帮人就乱哄哄地准备动身。按道理,在战场上实施敌前移动应该尽量避免乘车才是,但现在既然是撤退,伞兵们也就懒得走路了,大家纷纷爬上卡车,或者躺着或者坐着,优哉悠哉地享受清闲,就在这个时候,共军杀来了。
杀进刘楼的是华野6纵(王必成)的第16师(张云龙)和第18师(饶守坤)。这两支部队原本是准备在马口村围歼快速纵队总部的,可当他们赶到殷庄的时候,张绪滋已经带着直属营和伞二团转到南边的董口去了,解放军不知道这个情况,凭感觉继续向东追击,于是就在刘楼附近撞上了伞一团。
6纵16师的先头部队最先发现情况,战士们瞧见路口上停着一长溜汽车,还以为是抓到“大鱼”了,没等报告上级就动手开打。后面正在行军的部队听见枪响也全都往前冲,结果是大家蜂拥而上,不但没有人理会什么“主攻”“辅攻”“战场分界线”,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单位参加了战斗,反正是全都杀乱了套。
虽然是“乱杀”,但各位想一想,这伙人可都是“王老虎”的兵啊!就连当年孟良崮上的张灵甫都抵挡不住这些厉害角色,刘楼村的国军伞兵哪里受得了。
说起来也有意思,如果16师的先头部队早一点儿到,伞兵的警戒岗哨还没有撤,可能会提前发出警报;而如果再晚到一点,伞兵的车队就开跑了。可巧不巧的,就在伞一团的全体人员刚刚上车、要走还没有走的时候,几十个解放军突然出现在路口,一通手榴弹就把张信卿团长的吉普车给掀翻了,顺带着还把整个车队都堵在了路上。
伞兵原本是专门突袭别人的,现在却轮到自己被别人突袭,官兵们以前训练的那套本事一下子全都忘光了,有的人胡乱开枪抵抗、有的人跳下车往野地里跑,全团人马都炸了锅。
蔡智诚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下午一点左右。当时张绪滋司令拎着冲锋枪、戴杰夫参谋长抱着轻机枪,两个人跑到搜索营的队列前大发牢骚,说是伞一团遇到袭击,黄百韬却不肯派兵增援,整25师只图自保,见死不救……然后又问:“他们不救我们救,弟兄们敢不敢同我一起去?!”
那还用说,大家都喊“同去同去”。于是就同去。
搜索营抵达刘楼附近的时候,四面八方都在响枪,国军和共军早已经搅成了一团,东一堆西一堆的你追过来我赶过去,根本就分不出哪里是战线。张绪滋司令赶紧命令发信号,“嗵嗵嗵”地几颗信号弹升空之后,情况立刻就发生了变化——伞兵是经过特种训练的,知道那信号是在通知己方的集结地点,而共军却都是些土包子,看见天上的红色信号弹,还以为国民党兵要发起总攻了呢,他们转身就往村子里跑,决心守住阵地、与来犯的敌人大干一场——这下子,原本被追得象兔子一样乱窜的国军官兵也就化险为夷了。
虽然脱险了,但伞一团的幸存者们却都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就连号称“勇将”的井庆爽副团长也是面如土色、沮丧得抬不起头来。毕竟这是伞兵部队自组建以来吃的第一个大败仗,头天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可以所向披靡的“国军精锐”,转眼之间就被共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怎么输的都没弄明白,这可实在叫人灰心丧气。
井庆爽问张绪滋:“我们怎么办?现在去帝丘庄么?”,张司令回答说:“算了,你们回商丘休整去吧”。于是井庆爽就带着一团的人马撤走了。
现在想来,张绪滋当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因为伞兵受到重创之后情绪低落、士气涣散,已经无法保持应有的战斗力,根据特种部队的作战原则,的确可以临时解除任务、退出战斗;但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张在跟黄百韬赌气,张司令觉得既然整25师可以不派部队来救伞一团,他也可以不让一团去帮老黄打仗,这也是保存实力的一种考虑。
其实,黄兵团这时候已经被华野部队包围了,离开战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大家都认为井庆爽能够把队伍带出去,因为他在抗战期间就曾经率领伞兵一队在敌后(广东)进行过长距离的大范围穿插,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事实上,这一次他也同样做到了。
再PS几句:
有人说豫东战役是“快速纵队垮得快”,认为在7月3日的这场战斗中,“伞一团被歼灭,团长张信卿被击毙,伞兵部队彻底瓦解,张绪滋带着残部逃回了商丘”,从而影响了全局……这其实是受到了廖辅仁的那份请功报告的误导。
张绪滋并没有逃到商丘,他一直坚持到了战役结束;张信卿也没有死,他因伤调离了伞兵部队,后来到国防部任职去了;伞一团也没有被全歼,当时在刘楼遇袭的部队包括伞一团、快纵辎重营和汽车第28团一部,总共约三千人左右,而伞一团撤到商丘以后还剩一千五百多人,除了团长张信卿和二营长(姓潘)负伤,其他的主要干部并没有多大损失。
但刘楼战斗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人们忽视了——刘楼车队的卡车一辆也没有能够开出来,快速纵队的全部辎重物资都落到了华野6纵的手里。
失去了卡车上的辎重物资,伞兵们很快就没有弹药了。
部队出征的时候总要根据任务的需要配备弹药,所谓“基数弹药”有的随身携带、有的归营团管理、有的由兵团负责运送。不同部队的弹药基数的具体数量不同、携带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整25师的士兵,不管是干什么的,身上要带步枪子弹、挎包里要装机枪子弹,屁股后头还要吊着一枚迫击炮弹……但伞兵却不一样,他们更强调轻装机动,所以冲锋枪手只揣几个弹匣、重机枪手只拎一条弹链,其他的东西全都丢在汽车上。
这次到豫东参战之前,快速纵队的弹药本来就没有补足,所以兵团的兵站里一点儿存货也没有,现在辎重营的物资连同卡车一起全部交给了共军,伞兵们立马就傻眼了。
怎么办呢?只有去找整25师打商量,可张绪滋司令又拉不下这个脸来,只好让戴杰夫参谋长去求情说好话。
下午四五点钟,蔡智诚他们退到了杨桥村。张绪滋不愿意去帝邱店看黄百韬的脸色,所以决定带着快纵司令部和伞二团一起在这里守阵地。
可是,这阵地也不是好守的。傍晚的时候,戴参谋长和工兵营的人还没有把弹药借回来,华野6纵的“王老虎”们却已经杀到了杨桥跟前。
共军的第一轮攻击就上来了三个团,正北面是16师46团、正西是18师53团,再加上从东北方向冲过来的6纵直属特务团……
哎呀呀!国军伞兵要完蛋。
杨桥村位于帝邱店西北四公里,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把村庄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个村子在7月3日上午曾经被华野6纵特务团攻占过,下午又被伞兵二团夺了过来。
伞兵进村的时候,村子里空荡荡的,老百姓全都跑光了,不仅看不到牲畜、粮食和农具,就连水井上的辘轳都被人藏了起来——睢县这里在抗战时期曾经是新四军的“睢杞太根据地”,现在,老百姓又用当年对付日本鬼子的办法来对付国民党,坚壁清野,搞得国军将士连一把锄头、一根扁担都找不到。
找不到锄头扁担就修不成工事,伞兵正好可以偷懒。
在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习惯分为两个流派。一类以“土木系”十八军为代表,强调“稳扎稳打”,无论走到哪里,队伍停顿下来之后的头一件事情就是建造工事,什么鹿砦陷阱梅花桩、地堡战壕铁丝网,先把阵地搞好了再吃饭睡觉。黄百韬的整25师基本上也属于这个路子,他们行军打仗的时候除了要扛枪扛炮,还要带上铁锹洋镐斧头锯子,部队开到哪里,哪里的民房就变成了炮楼、哪里的树木也被砍得精光。
相对而言,“远征军系统”的部队就不太注重建造工事,他们更崇尚火力和机动性,认为那种“背着碉堡走路”的做法是“战略上的进攻,战术上的防守”,因此新1军、新6军或者第5军这样的队伍在行军的过程中很少花大力气修建防御阵地,一旦搞急了就和共军对攻对冲,冲好了可以大获成功,冲得不好就只有稀哩哗啦,一败涂地。
很难说这两种流派哪一个更高级。比较起来,随时随地修工事的办法当然稳妥一些,而且国军确实有不少“经典战例”是靠“守”出来的,但这种“稳妥的”办法也存在着过分耗费士兵体力、制约战场机动能力的缺点,很容易弄得部队筋疲力尽、士气消沉,所以也有许多国军主力是被“守死”的。
快速纵队的“少爷兵”都是些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意被累死的人物,他们的作战原则是“不攻坚、不守点、不停留”,只求快不求稳,当然也就用不着修工事。伞兵们以往在战场上能刨个散兵坑就算是很不错了,对挖沟垒墙筑碉堡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可这一次,黄百韬愣是给快速纵队派来一个姓王的上校督察官,那家伙成天拿着根木棒子到处跑,一会儿说要在这里堆沙包、一会儿说要在那里挖战壕,简直把大家烦透了。
因此,杨桥村的老百姓把农具都藏了起来,真是符合伞兵的心意。蔡智诚他们的折叠铁锹都丢在辎重营的卡车上,连同帐篷被褥和行军锅一起统统送给了共军,现在官兵们的手里只剩下一把伞兵刀,想刨个单人掩体都困难,更别说挖战壕了。大家看着王督察官无可奈何的样子,都象拣着了什么大便宜一样,开心得不得了。
可惜,开心了没多久,麻烦就来了。
傍晚的时候,蔡智诚带着部下在村子外面破坏老百姓的庄稼——夏至过后,地里的高粱和玉米都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密密麻麻的青纱帐遮挡了视野,非得把它们都砍倒了才能清理射界。
一伙人挥舞着伞兵刀,正忙着左右开弓地糟蹋粮食,忽然看见几个侦察兵慌慌张张地从远处跑回来,嘴里还嚷嚷着:“共军上来了!共军上来了……”,大家一听,扭头就往村子里跑。
跑到村口,遇到张绪滋,张司令问:“共军来了多少人?”
“不清楚,听说多得很……”,蔡连长也是稀哩糊涂。
于是张绪滋就捧起望远镜这边瞧瞧、那边看看,蔡智诚也只好不跑了,陪着他东张西望。
看了老半天,没看见共军大部队,却发现两公里外有几个人正手脚并用地往一棵大树上爬,张司令就说:“让狙击手把他们打下来”
第 49 章
恋耽美
第 49 章
那么,廖辅仁为什么要撒这个谎呢?道理很简单,“亲自率队反攻田花园”是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最为灿烂的“亮点”,但如果承认当初是因为整25师自己弄丢了阵地,这个功劳就显得不那么光彩了。所以,先把责任推到号称“国军精锐”的伞兵头上,再由黄司令亲自去收拾残局,效果就会漂亮得多。
第二,黄百韬反攻田花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想靠拢铁佛寺”。
田花园的位置当然很重要,要不然黄百韬也不至于亲自出马。但政工处长廖辅仁编出来的假话只能蒙一蒙蒋总统,我们在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田花园并不在帝邱店与铁佛寺之间,它的位置处于帝邱店的北面,正好卡住黄兵团司令部退往和楼、逻岗和柳泉镇的道路——也就是说,解放军占领田花园其实是挡住了整25师撤退的通道,所以,黄百韬的反攻之举根本不是为了救援铁佛寺的整72师,他是想朝陇海铁路方向逃跑。
7月4日,黄百韬确实攻下了田花园,但华野4纵和6纵这时候已经占领了和楼、逻岗等地,依然切断了整25师的退路,所以老黄只好又回到了帝邱店……事实上,从7月3日凌晨受到解放军的攻击开始,黄百韬兵团就再也没有朝铁佛寺方向靠近一步,而廖辅仁之所以愣要把田花园和铁佛寺扯在一起,无非是希望把老黄的“撤退”说成是“救援”,想往司令的脸上贴金罢了。
不过,廖辅仁有一点并没有说错:7月3号那天,伞兵一团的确吃了个大败仗——廖处长只是移花接木,把发生在刘楼的事情挪到了田花园。
7月3日中午,蔡智诚他们撤出了董口。
搜索营是最后一批离开阵地的,大家一边走一边骂骂咧咧——董口这里原本是108旅的地盘,可如今,当兵团侧翼遭到攻击的危险时刻,黄百韬却首先通知自己的人马往回收缩,让远在马口的快速纵队赶过来掩护他们。这让伞兵们觉得自己既受了骗又受了气,心里当然很不高兴。
好不容易等108旅走光了,黄司令长官才下令让伞兵离开董口——快纵司令部和伞一团转移到帝丘店,二团则后退到杨桥村(杨乔),防守兵团部的右翼。
接到命令,部队开拔。大家的心里虽然对黄百韬充满了怨气,但无论如何,撤退的差事总比进攻的任务更让人乐意接受一些。
可没想到,伞一团就在撤退的时候出事了。
当天上午,一团驻扎刘楼,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快纵辎重营和汽车28团的车队,得到转场帝丘店的通知之后,一帮人就乱哄哄地准备动身。按道理,在战场上实施敌前移动应该尽量避免乘车才是,但现在既然是撤退,伞兵们也就懒得走路了,大家纷纷爬上卡车,或者躺着或者坐着,优哉悠哉地享受清闲,就在这个时候,共军杀来了。
杀进刘楼的是华野6纵(王必成)的第16师(张云龙)和第18师(饶守坤)。这两支部队原本是准备在马口村围歼快速纵队总部的,可当他们赶到殷庄的时候,张绪滋已经带着直属营和伞二团转到南边的董口去了,解放军不知道这个情况,凭感觉继续向东追击,于是就在刘楼附近撞上了伞一团。
6纵16师的先头部队最先发现情况,战士们瞧见路口上停着一长溜汽车,还以为是抓到“大鱼”了,没等报告上级就动手开打。后面正在行军的部队听见枪响也全都往前冲,结果是大家蜂拥而上,不但没有人理会什么“主攻”“辅攻”“战场分界线”,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单位参加了战斗,反正是全都杀乱了套。
虽然是“乱杀”,但各位想一想,这伙人可都是“王老虎”的兵啊!就连当年孟良崮上的张灵甫都抵挡不住这些厉害角色,刘楼村的国军伞兵哪里受得了。
说起来也有意思,如果16师的先头部队早一点儿到,伞兵的警戒岗哨还没有撤,可能会提前发出警报;而如果再晚到一点,伞兵的车队就开跑了。可巧不巧的,就在伞一团的全体人员刚刚上车、要走还没有走的时候,几十个解放军突然出现在路口,一通手榴弹就把张信卿团长的吉普车给掀翻了,顺带着还把整个车队都堵在了路上。
伞兵原本是专门突袭别人的,现在却轮到自己被别人突袭,官兵们以前训练的那套本事一下子全都忘光了,有的人胡乱开枪抵抗、有的人跳下车往野地里跑,全团人马都炸了锅。
蔡智诚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下午一点左右。当时张绪滋司令拎着冲锋枪、戴杰夫参谋长抱着轻机枪,两个人跑到搜索营的队列前大发牢骚,说是伞一团遇到袭击,黄百韬却不肯派兵增援,整25师只图自保,见死不救……然后又问:“他们不救我们救,弟兄们敢不敢同我一起去?!”
那还用说,大家都喊“同去同去”。于是就同去。
搜索营抵达刘楼附近的时候,四面八方都在响枪,国军和共军早已经搅成了一团,东一堆西一堆的你追过来我赶过去,根本就分不出哪里是战线。张绪滋司令赶紧命令发信号,“嗵嗵嗵”地几颗信号弹升空之后,情况立刻就发生了变化——伞兵是经过特种训练的,知道那信号是在通知己方的集结地点,而共军却都是些土包子,看见天上的红色信号弹,还以为国民党兵要发起总攻了呢,他们转身就往村子里跑,决心守住阵地、与来犯的敌人大干一场——这下子,原本被追得象兔子一样乱窜的国军官兵也就化险为夷了。
虽然脱险了,但伞一团的幸存者们却都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就连号称“勇将”的井庆爽副团长也是面如土色、沮丧得抬不起头来。毕竟这是伞兵部队自组建以来吃的第一个大败仗,头天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可以所向披靡的“国军精锐”,转眼之间就被共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怎么输的都没弄明白,这可实在叫人灰心丧气。
井庆爽问张绪滋:“我们怎么办?现在去帝丘庄么?”,张司令回答说:“算了,你们回商丘休整去吧”。于是井庆爽就带着一团的人马撤走了。
现在想来,张绪滋当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因为伞兵受到重创之后情绪低落、士气涣散,已经无法保持应有的战斗力,根据特种部队的作战原则,的确可以临时解除任务、退出战斗;但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张在跟黄百韬赌气,张司令觉得既然整25师可以不派部队来救伞一团,他也可以不让一团去帮老黄打仗,这也是保存实力的一种考虑。
其实,黄兵团这时候已经被华野部队包围了,离开战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大家都认为井庆爽能够把队伍带出去,因为他在抗战期间就曾经率领伞兵一队在敌后(广东)进行过长距离的大范围穿插,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事实上,这一次他也同样做到了。
再PS几句:
有人说豫东战役是“快速纵队垮得快”,认为在7月3日的这场战斗中,“伞一团被歼灭,团长张信卿被击毙,伞兵部队彻底瓦解,张绪滋带着残部逃回了商丘”,从而影响了全局……这其实是受到了廖辅仁的那份请功报告的误导。
张绪滋并没有逃到商丘,他一直坚持到了战役结束;张信卿也没有死,他因伤调离了伞兵部队,后来到国防部任职去了;伞一团也没有被全歼,当时在刘楼遇袭的部队包括伞一团、快纵辎重营和汽车第28团一部,总共约三千人左右,而伞一团撤到商丘以后还剩一千五百多人,除了团长张信卿和二营长(姓潘)负伤,其他的主要干部并没有多大损失。
但刘楼战斗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人们忽视了——刘楼车队的卡车一辆也没有能够开出来,快速纵队的全部辎重物资都落到了华野6纵的手里。
失去了卡车上的辎重物资,伞兵们很快就没有弹药了。
部队出征的时候总要根据任务的需要配备弹药,所谓“基数弹药”有的随身携带、有的归营团管理、有的由兵团负责运送。不同部队的弹药基数的具体数量不同、携带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整25师的士兵,不管是干什么的,身上要带步枪子弹、挎包里要装机枪子弹,屁股后头还要吊着一枚迫击炮弹……但伞兵却不一样,他们更强调轻装机动,所以冲锋枪手只揣几个弹匣、重机枪手只拎一条弹链,其他的东西全都丢在汽车上。
这次到豫东参战之前,快速纵队的弹药本来就没有补足,所以兵团的兵站里一点儿存货也没有,现在辎重营的物资连同卡车一起全部交给了共军,伞兵们立马就傻眼了。
怎么办呢?只有去找整25师打商量,可张绪滋司令又拉不下这个脸来,只好让戴杰夫参谋长去求情说好话。
下午四五点钟,蔡智诚他们退到了杨桥村。张绪滋不愿意去帝邱店看黄百韬的脸色,所以决定带着快纵司令部和伞二团一起在这里守阵地。
可是,这阵地也不是好守的。傍晚的时候,戴参谋长和工兵营的人还没有把弹药借回来,华野6纵的“王老虎”们却已经杀到了杨桥跟前。
共军的第一轮攻击就上来了三个团,正北面是16师46团、正西是18师53团,再加上从东北方向冲过来的6纵直属特务团……
哎呀呀!国军伞兵要完蛋。
杨桥村位于帝邱店西北四公里,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把村庄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个村子在7月3日上午曾经被华野6纵特务团攻占过,下午又被伞兵二团夺了过来。
伞兵进村的时候,村子里空荡荡的,老百姓全都跑光了,不仅看不到牲畜、粮食和农具,就连水井上的辘轳都被人藏了起来——睢县这里在抗战时期曾经是新四军的“睢杞太根据地”,现在,老百姓又用当年对付日本鬼子的办法来对付国民党,坚壁清野,搞得国军将士连一把锄头、一根扁担都找不到。
找不到锄头扁担就修不成工事,伞兵正好可以偷懒。
在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习惯分为两个流派。一类以“土木系”十八军为代表,强调“稳扎稳打”,无论走到哪里,队伍停顿下来之后的头一件事情就是建造工事,什么鹿砦陷阱梅花桩、地堡战壕铁丝网,先把阵地搞好了再吃饭睡觉。黄百韬的整25师基本上也属于这个路子,他们行军打仗的时候除了要扛枪扛炮,还要带上铁锹洋镐斧头锯子,部队开到哪里,哪里的民房就变成了炮楼、哪里的树木也被砍得精光。
相对而言,“远征军系统”的部队就不太注重建造工事,他们更崇尚火力和机动性,认为那种“背着碉堡走路”的做法是“战略上的进攻,战术上的防守”,因此新1军、新6军或者第5军这样的队伍在行军的过程中很少花大力气修建防御阵地,一旦搞急了就和共军对攻对冲,冲好了可以大获成功,冲得不好就只有稀哩哗啦,一败涂地。
很难说这两种流派哪一个更高级。比较起来,随时随地修工事的办法当然稳妥一些,而且国军确实有不少“经典战例”是靠“守”出来的,但这种“稳妥的”办法也存在着过分耗费士兵体力、制约战场机动能力的缺点,很容易弄得部队筋疲力尽、士气消沉,所以也有许多国军主力是被“守死”的。
快速纵队的“少爷兵”都是些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意被累死的人物,他们的作战原则是“不攻坚、不守点、不停留”,只求快不求稳,当然也就用不着修工事。伞兵们以往在战场上能刨个散兵坑就算是很不错了,对挖沟垒墙筑碉堡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可这一次,黄百韬愣是给快速纵队派来一个姓王的上校督察官,那家伙成天拿着根木棒子到处跑,一会儿说要在这里堆沙包、一会儿说要在那里挖战壕,简直把大家烦透了。
因此,杨桥村的老百姓把农具都藏了起来,真是符合伞兵的心意。蔡智诚他们的折叠铁锹都丢在辎重营的卡车上,连同帐篷被褥和行军锅一起统统送给了共军,现在官兵们的手里只剩下一把伞兵刀,想刨个单人掩体都困难,更别说挖战壕了。大家看着王督察官无可奈何的样子,都象拣着了什么大便宜一样,开心得不得了。
可惜,开心了没多久,麻烦就来了。
傍晚的时候,蔡智诚带着部下在村子外面破坏老百姓的庄稼——夏至过后,地里的高粱和玉米都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密密麻麻的青纱帐遮挡了视野,非得把它们都砍倒了才能清理射界。
一伙人挥舞着伞兵刀,正忙着左右开弓地糟蹋粮食,忽然看见几个侦察兵慌慌张张地从远处跑回来,嘴里还嚷嚷着:“共军上来了!共军上来了……”,大家一听,扭头就往村子里跑。
跑到村口,遇到张绪滋,张司令问:“共军来了多少人?”
“不清楚,听说多得很……”,蔡连长也是稀哩糊涂。
于是张绪滋就捧起望远镜这边瞧瞧、那边看看,蔡智诚也只好不跑了,陪着他东张西望。
看了老半天,没看见共军大部队,却发现两公里外有几个人正手脚并用地往一棵大树上爬,张司令就说:“让狙击手把他们打下来”
第 49 章
恋耽美